用镜头穿越内心的山海---访艺术学院2018届毕业生薛冬
今年在平原博物馆举办的毕业设计展中,有一个名为“二十一”的画册别具一格,让人眼前一亮。这个画册的设计者是来自新乡学院艺术学院的大四毕业生薛冬,他用一年多的时间,带着一部相机去寻觅触动心灵的画面,他的设计作品在互联网上引发广泛关注,受到梨视频和河南共青团等官方微博的转发点赞,浏览量超过1.3万。他用作品讲述着自己的思想与艺术的共鸣。
灵感---精神的自由
艺术是一个富有灵性的名词,艺术的诞生需要人的灵感,而灵感的迸发往往就在那一瞬间。薛东是一个极其追求精神自由的人,他从不执着于实现什么、追求什么,他希望每天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把时间充分填满。关于精神自由,他举了很多例子院比如设计灵感,他从不限制自己的想法,他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个人的观念;比如画册的取名,他有很多个幸运的事都发生在二十一号,所以就给画册命名为“二十一”;再比如去云南艺术学院考试时遇到一个题目叫做“流动的时间”,他选择用相机延时拍摄自己的表情来体现时光意义中的荒诞。所以,保持精神的放松,保持思维的自由,灵感才更容易乍现。
故事---倾注的心血
每一张照片里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背后都倾注了薛冬的心血。跨越东西,从大海之滨到天府之国再到彩云之南,有炎热潮湿的气候也有五千米的高海拔,这些对他的身体都是一种巨大的考验。在那组名为“表情不错的人”的作品中,他用了一年时间拍摄130多个人物,每个人拍摄近两百张样片却只挑出一两张来,包括大家所认为的简单的排版他都根据人物特点和人物关系来排列。极尽繁琐之能事是为了作品完美的呈现,薛冬平淡的言语难掩他为作品付出的努力。
记录---情感的表达
当相机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它不单是薛冬记录生活的仪器,更是他情感迸发的索线。山水楼台不会瞬息万变,山就在那,楼就在那,而岁月在流逝,人总在不停地变化。“那些对于自己重要的人,可能以后见面机会就少了,所以我想记录他们年轻时的模样。”薛东作品中包含着的情感,不仅是对生活的热爱,对恩师的敬重,对同学情谊的珍惜,更是对所有给予人生指引的人的感谢,他用他自己的方式感谢新院,感谢这四年有充足的时间允许自己去摸爬滚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寻找到真正的热爱。他说:“相机是我的第三只手,我不带相机不出门,我不想错过许多我想捕捉到的东西,这样我会有遗憾。”当摄影成为一种习惯,他的照片就能开口说话,代替他去表达。
2018年11月,环球人文地理编辑部向薛冬发出约稿邀请;2019年,他顺利通过毕业答辩,并考上云南艺术学院研究生。像薛冬一样的毕业生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将创造的力量投入实践,一步步靠近内心的山海。追求着梦想的他们又即将怀揣着莫大的热情投入到一次又一次的创作中去。愿我们再见时,你们已更加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