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坚守在救护生命的第一线——湘南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春节速记

春节,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热热闹闹,历来就是国人最为看重的传统节日,不论是在外求学或是工作的家人,都会想方设法返家欢聚共庆佳节。然而,有一群人,家,近在咫尺,他们却无法像其他辛劳了一年的人们一样放松紧绷的神经,舒缓劳碌的身体好好回家休息,他们始终要强打起十二分的精气神奔忙着,为了每一个陷入绝境的生命,脱离危险,恢复健康,回家团圆,他们时刻奋战在生死瞬间,哪怕自己刚出生的孩子病危,哪怕自己累瘫累病,用责任丈量爱心,用行动捍卫生命!这,就是职责所在,这,就是湘南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的白衣天使们!

腊月二十八

到了腊月二十八,年也就要到了,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做着年前最后的忙碌。

湘南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也开始忙碌起来。

“医疗应急物质要配置齐全,人员要配置齐全,还有更重要的,生活物质更要配置齐全。”重症医学科主任刘建雄叮嘱科室护士长曾能娟。

自从2008年调入湘南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以来,刘建雄已经在这里度过了十几个春节。每逢春节都是寒冷时节,近些年来气候反常,忽冷忽热的气候变化让肺部感染患者跟着急剧增加起来,而这些患者又以老年人居多,春节期间的重症医学科70%以上的患者都是这些老年患者。身体素质差,老年基础疾病多,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感冒都可能导致生命垂危。因此,越是这种时候,医生护士越需要坚守岗位,一个班8个小时,他们需要时刻关注,奔忙在每一个病床边,治疗、护理,一刻都停不下来。错过吃饭时间在这里就是正常状态。因此,方便面、八宝粥这些简易快捷食物也就成了他们的春节主食。所以,年前一定要采购齐全。

下午,14件快餐面、8件八宝粥以及两筐水果就堆放在了科主任和护士长的办公室里。看到这些,刘建雄的心里安定了些。

腊月二十九

45岁的王亮(化名)是一名车祸患者,1月29日,突遭车祸的他颅脑损伤,左侧鼻骨、上颌骨骨折,左侧多根肋骨骨折,双肺挫伤,左股骨干骨折,左胫、腓骨粉碎性骨折,被送进重症医学科的时候已经失血性休克,意识障碍。经过几天的奋力抢救,他暂时脱离了生命危险。

然而,还没等值班医师护士松下一口气,腊月二十九上午十一时,他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加重,紧急伴随着的就是血压急剧下降!生命监护仪突然发出的尖锐滴滴声骤然拉响了重症医学科内的紧张气氛。

   周刚医师马上排查原因,时间就是生命,随时出现的突发状况严酷考验着值守在这里的每一个医师的医术水平,这不是考试,考差了还可以推倒重来,生命只有一次!“照CT!”周刚临危不乱,他考虑应该是胸腔内出现了状况。果然,CT显示王亮的胃跑进左侧胸腔内,将肺部紧紧挤压着。“插管上呼吸机,同时将其上半身提高45度角,支气管镜吸痰……”一声声指令发出,一项项救治措施马上到位,训练有素的医护团队在此时显示出了非凡的默契,上半身抬高,借助重力让胃回到原有位置,同时使用支气管镜将被挤占的肺出现的大量血和痰及时吸出,王亮的生命指数逐渐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神经高度紧绷的周刚和护理人员悄悄松下了一口气!此时,早已过了午饭时间,他们才发现衣物早已汗湿,肚子也开始咕咕叫起来。跑进休息室,他们快速换下衣物,用热水泡上一盒快餐面当做午饭吃完。因为,他们知道这样的安静时刻实在短暂。

腊月三十

年味在腊月三十这天达到了高潮,还没到中午,家家户户都蒸腾起了团圆的喜庆,祈福声、拜年声、祝贺声,声声不绝,声声入耳。

重症医学科内响起的却是特殊的春节交响乐,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的滴滴声,医务人员来回穿梭的脚步声,病床前轻柔安抚患者的关切声以及时不时传来的刺耳警报声!

中午十二时过两分,重症医学科里的紧急呼救声再次响起。患有慢支肺气肿、肺大泡的77岁周大爷突发意识障碍,心跳骤停!主任刘建雄,值班医师李敏、邓亮飞,护士长曾能娟以及护士邝欲安立即奔赴床前,紧急实施胸腔闭式引流、气管插管、上呼吸机、心肺复苏!一分钟过去,没有反应,五分钟过去,没有反应,十分钟过去,还是没有反应……继续胸外按压,不要轻言放弃!二十分钟、三十分钟过去,继续按压!终于,在坚持了四十分钟的胸外按压后,周大爷的心跳恢复了!又一次生死抢救成功!

事后经过排查,引发周大爷心跳骤停的原因是其肺大泡突然破裂引发气胸从而导致。重症医学科是全院危急重症患者的集中之地,临近春节,医院其他科室住院患者,经过医生评估,只要不会引发生命危险的患者都会允许回家过年,留下来的危急重症患者则会全部转入重症医学科内,因此,即便是年三十,科室的所有医生不能回家,26名危重患者的病情如同刚刚被抢救回生命的周大爷一样瞬息万变,突发状况从来不会因为今天是年三十就不发生。抢救在这里已是家常便饭。

正月初一

入住重症医学科的危重患者大多处于昏迷不醒或躁动不安的状况,在这里上班的护理人员相比较其他科室,尤其辛苦。因为她们不仅要治疗护理这些病人,还要负责他们的吃喝拉撒等所有的生活护理。

  牛丹是重症医学科的护士,褪去护士这个专属代名词,她是一名已经怀孕4个月的年轻妈妈。正月初一,她值班,负责着监护室病房内5位重症患者的护理工作。挺着大肚的她不停穿梭于病床旁,为他们做着每一项常规治疗,翻身、拍背及摆放舒适体位也必不可少。与她同时值班的其他护士想帮忙照顾一下她,她笑着婉言谢绝。今年的正月初一,是科室最繁忙的一天,除了56台支气管镜操作、2台床旁血液净化治疗之外,科室的14台呼吸机全部用上。她没有把自己当孕妇看待,为患者翻身、拍背、搬动,丝毫不显娇气。她说:“我在这里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孕妇要求特殊照顾,大家都很辛苦,我既然是重症医学科的护士,这些就是我日常工作的常态,我怎么还要你们来照顾我,我一定要确保护理工作保质保量完成,确保患者安全!”

重症医学科是一个什么科室,这是一个为各种原因导致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的科室,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它的救治能力直接体现着医院的整体救治实力。正是因为有着像牛丹这样专业、精干的护理队伍以及经验丰富的医师队伍,成立于2005年的重症医学科,一直为各种急危重症患者提供着优质的医疗服务,成功救治了无数的急危重症患者。

正月初二

为了确保春节期间重症医学科的安全及人力资源充足,从农历小年开始,医院就陆续从急诊科、妇科、康复科等各科室抽调骨干护理人员支援重症医学科。

正月初二这天,科室收入27名患者,达到春节期间最高峰值。

上午十点多钟,刚刚给77岁的朱爷爷做完护理治疗的护士黄慧娟正在其他床位做护理,早就练就了眼观八方、耳听六路的她突然听到朱爷爷那边传来异响。敏锐的她转眼一看,朱爷爷不知道什么原因大口吸着气,特别难受!她马上冲到朱爷爷床旁。重症肺炎的朱爷爷住进重症医学科已有一段时间,黄慧娟考虑是不是又被痰堵住了。她一边马上将情况报告给值班医师,一边将朱爷爷扶起拍背。值班医师陆祯赶到后马上操作支气管镜下吸痰,同时上呼吸机辅助呼吸。短短几分钟后,浓痰被吸出来,朱爷爷的状况得到了缓解。看到朱爷爷的状况趋于稳定,黄慧娟又投入到另一名患者的护理治疗上去,就这样,从早上8点接班开始,一直忙碌到下午4点交班,黄慧娟中途连口水都顾不上喝。

妇科护士长李瑶是支援人员之一,交班之后的她累瘫在办公室:“这里的护理工作真是分量足啊,上午待几个小时,下午待几个小时,腿都酸了。”康复科的娅丽也是累趴下了,“从早上穿上工作服到下班脱下工作服,我感觉自己就是在病床间不停‘打战’,忙得连喝口水、吃个泡面,甚至连上个厕所的空档都没有。”“我们上一天班就感觉这么辛苦这么累,真是佩服这里的姐妹们每天如一日的坚守在这个特殊的岗位上!”同样是支援人员的脊柱外科雪芸护士由衷体会到了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的艰辛不易。

正月初三

年前腊月二十八,科室医师邓亮飞顺利迎来了他的第二个孩子。虽然不能像其他家人一样长时间陪伴在妻儿身边,但是,充分理解丈夫的妻子没有半句怨言。

然而,正月初三一大早,他和往常一样按时来到科室,听取值班人员交接病人后坐在办公室写着当天的医嘱。但是,心细的同事们明显感觉到平日里走路说话都带着笑的邓亮飞今天格外沉默寡言。关心询问之后得知,邓亮飞出生仅仅5天的孩子因为重症肺炎被送进了医院的新生儿重症医学科。这也就是说,他刚刚出生5天的孩子病危!

一边是亲情,一边是责任。同样是病危,邓亮飞选择了坚守岗位。他没有请假,甚至一句话都没有说,如同往常一样,关心着自己管床病人的病情进展,带着他们去其他科室做检查,上支气管镜为同样重症肺炎的患者吸痰、插管上呼吸机、穿刺……就这样一直忙碌到下午三点,他才抽出空来给妻子打电话询问孩子的病情。“正是有着像邓亮飞医师这样舍小家为大家,默默坚守岗位的医务人员,才换来了千家万户的团圆和幸福!”一位患者家属得知这一情况后感慨道。

尾声

因为突发脑梗在医院神经内二科住院的刘奶奶,肺部感染后引发呼吸困难导致心跳骤停,大年初四下午七点半她被紧急送进了重症医学科抢救。虽然经过二十多分钟的心肺复苏恢复了心跳,但是,心脏骤停患者24小时内极易再发心脏骤停。因此,刘奶奶被留在了重症医学科观察。初四后一直到初七,每天都有患者经过刘建雄及其同事们精湛医术紧急施救挽救回了生命,每天也有新的病危患者被送进重症医学科,即便是过年,这里的紧张气氛丝毫没有改变过。短短六七天的春节假期,虽然32名护士病倒下了3名,但是其他29名护士依然奔忙在重症医学科的工作岗位上内,7名医师没有一个人因为自身原因请假休息,为了每一个生命的健康,为了让患者重新回归社会,他们始终坚守在救护生命的第一线!

井然有序的ICU.jpg悉心安抚焦躁患者.jpg护士正在为卧床患者翻身叩背.jpg医生护士共同协助同创病人上弹夹车外出做检查.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