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思好学 叩开梦想之门———记我校信息工程学院2015级保研清华学子王镜闲
在清华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招生面试现场,走进面试教室的学生一个个都带着纸和笔,为了在全英文面试中理清思路、列好提纲,以回答老师的提问。然而有一个男生偏偏“不走寻常路”,引起了主考官的注意。“你就这么空手来了,不带个本子,写写提纲什么的吗?”主考官好奇地问。
“不用带,我能在脑子里把问题理清楚!”男生脱口而出。考场内的老师们不禁笑起来。
这个自信的男生是我校信息工程学院2015级本科生王镜闲。在本科4年的学习生活中,他的绩点一直名列前茅,曾获得我校一等奖学金和校级三好学生的荣誉。大二期间,他加入校ACM(国际计算机协会)集训队,积极参加比赛,并获得了河南省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简称“ACM-ICPC”)三等奖。不久前,他被成功保送到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安全工程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
“我获得的最好奖项在清华那里很普通,甚至不值一提。所以面试老师们没有特意关注我获得了什么奖,而是关注我在笔试、面试中展现出的个人能力。”使他在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的原因之一,正是他对于计算机学科的探索研究能力。
“面试老师让我谈谈对计算机学科的看法,”王镜闲说,“我当时简要说了一下对计算机科学的理解、计算机科学未来的发展方向、计算机在安全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我所学的知识能为将来的专业带来什么。”除此之外,他还结合自己玩游戏的经历,用《狂野飙车8》来说明计算机技术与物理工程结合更能弥补安全上的漏洞和不足。在玩这款赛车游戏的过程中,王镜闲发现玩家想要升级车辆通常需要道具,但随机获取道具的几率非常小,于是他就利用游戏设计中存在的漏洞,使用工具截取由本地发往云端的数据包并进行修改,使自己获得道具。随后,他又和面试官讨论了如何在不联网的情况下修改游戏数据以及大数据处理等问题。
王镜闲表示,考场上应对自如的表现,得益于对专业知识的熟练掌握和广泛涉猎。平时,王镜闲会查找与思维能力有关的书籍进行思维训练,提高思维能力。《数学之美》和《超级记忆法》就是他很喜欢的书籍。就知识学习而言,他认为仅学习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拓宽知识面、深挖知识点。钻研教材的同时,王镜闲还自主拓展研读大量专业相关书籍。如通过学习《代码精简指导》,王镜闲自学并精通了如何写出效率更高、看起来更悦目的代码。
因为英语基础比较差,为了学好英语,王镜闲每天很早就起床,到南操的灯下背英语。周末时,他经常在背包里塞上一天的食物,坐到自习室,一次性背完几百个单词,然后每天复习一些已背过的单词。“英语学习就是在于积累,更要注重一边积累一边巩固。”他喜欢迎难而上,很享受解难题的过程,“有时做数学题甚至要做到半夜,题太难了,不过也很有趣,做出答案时会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
与同龄人相比,爱思考的王镜闲有着更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吸收能力。“有时别人想半天才能想通的知识点,我看几页书就明白了。”王镜闲说。王镜闲喜欢接触能够让他“研究”、满足好奇心的事物。他从小玩赛车游戏就和常人不同。他把这当作逻辑思维的锻炼方式。每玩一个地图,他都会全程录视频,之后看回放,找到自己失误的地方。比如过弯道,入弯的角度不同,减速和加速都不一样,再比如集氮气,玩家长时间不碰墙壁会获得氮气奖励,但氮气条长度有限,有时玩家需要故意碰一下墙壁来延缓获得氮气的时间,避免浪费。他通过反复的尝试和思考,不断寻求最快到达终点的“微操作”,也在无形中培养了自己的探索能力。
日常生活中,王镜闲一刻也不停止思考,他总能通过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很多发明是因为懒才发明出来的。”他自我调侃道,“有时候就是因为懒,你想提高一下效率,从而想办法解决一些问题。”在独自练乒乓球时,王镜闲发现球会乱飞,于是他模仿台球洞口设计的原理,在球桌对面架起网兜,以防乒乓球弹出,接着在网边架设一个轨道,使球能够顺着轨道滑进下面的小盒子里,免去了自己不断捡球的烦恼。
王镜闲认为,要做成一件事最重要的是想做、敢做。“人类万物的一切开端都来源于三个字———试一试。”这是他最喜欢的一句话。无论遇到什么事,他都要去试一试。“我的心态比较‘咸鱼’,一般不会去刻意追求什么。但如果我刻意追求什么,一定要追求成功。”他说。一旦定下目标,王镜闲便决意无论如何,一定要做到最好。
“安全领域,尤其是公共安全领域在国内还是较新的学科领域,而计算机学科与安全学科的交叉研究也有远大的发展前景。”王镜闲说。未来,他希望能在安全学科与计算机学科的交叉领域做出一番成就,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服务国家,为中华民族加速迈向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