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面积20平米、深达3米的考古探沟中,寒风凛冽,即使用厚棉衣、厚帽子、大口罩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也无济于事,赵昊说他“冻得脑子都要发昏”,但几乎僵硬的手仍拿着一根竹签,小心翼翼地轻剔嵌在探沟剖面上的骨料。这面积仅20平米的考古探沟,正是赵昊探寻西周制骨作坊的“别样洞天”。
默默耕耘,终而不凡。当地时间4月12日,在美国新墨西哥州阿尔波克基市的美国考古学会2019年年会上,我校历史学院教师赵昊荣获美国考古学会最佳博士论文奖,成为该学会自1934年成立以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学者。美国考古学会是世界上最大的专业考古学家组织,其年会是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考古学专业会议。全美最佳博士论文奖在全美高校完成的考古学博士论文中进行遴选,每年仅评出一篇最佳博士论文。赵昊博士这篇题为《MassiveboneworkingindustryintheWesternZhouperiod》的获奖论文是他在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他也因此成为斯坦福大学18年来首次荣获该奖的学者。
赵昊把“中国西周时期的大规模动物手工业经济”确定为论文的主题,在研究中将中国田野考古的新发现与世界前沿的经济考古学理论相融合,同时采用交叉应用动物考古学、骨骼化学分析等研究手段,从原料获取、生产过程、生产产品和流通方式等方面描述了西周周原云塘制骨作坊的发展情况,并将该作坊置于多维度城市供给背景中综合研究,为人们理解早期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经济机制与社会人群关系提供了全新认识。
2011年,获得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硕士学位后,赵昊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开启自己的博士研究生学习生涯。2012年起,他开始进行博士论文选题,经过一年的思考,他决定从动物利用的角度入手。“动物手工业经济活动主要是指城市内部对于动物资源的综合供给和利用,比如肉食生产消费,利用屠宰行业废弃的骨骼进行大规模骨器生产、皮革生产等。”赵昊解释说。
在全国多地实地考察后,赵昊最终来到周文化的发祥地———陕西省周原遗址。走进修建于遗址上的周原博物馆,赵昊被博物馆仓库角落里两个盖着破麻袋、落着尘土的竹筐吸引住,随即戴着手套揭开了它们,“用来包文物的油纸都脆了,一拿就哗哗往下掉,我打开的时候,发现都是兽骨。”这正是西北大学刘士莪先生于1976年第一次发掘周原云塘制骨作坊时所得到的骨料。看到实物,赵昊产生了极大兴趣:“这是在其他遗址非常少见的东西,现有的文字资料非常有限,所以我决定在这两筐骨料上做点文章。”
2013年暑假,赵昊回到斯坦福大学和他的三位导师商量从这两筐骨料着手来做研究。导师们虽一直鼓励赵昊大胆尝试,但线索寥寥,使得他们觉得这个选题过于冒险。可“想做一些别人没做过的事情”的他,带着两筐骨头和两张纸的资料回到周原遗址刘士莪先生当年的发掘点重新挖掘。“我手里只有那两筐东西,这是远远不够的,但我能看出来那两筐东西非常有研究价值。”赵昊解释说。由于1976年发掘时缺少GPS定位技术,且当地经过梯田改造,现有地表原貌早已迥然不同,仅是确定发掘点就困难重重。当年的发掘者刘士莪先生已经离世,赵昊辗转多方联系到当年参与发掘的一名老师,结合地表勘探才勉强确定发掘点的位置。
2014年9月,获批20平米的挖掘范围后,赵昊联合北京大学的刘绪、陕西省考古院的李伸前以及东京大学博士生山本尭组成考古团队进行挖掘活动。之后,他们就在这个位于宝鸡市扶风县召陈村的小小探沟里清理骨料。冬天,陕西气温跌破零度,20平米的探沟里泛着潮气,他们只能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从早到晚,日复一日,他们手持竹签、铲子轻剔骨头,以观测完整的骨料堆积形态。历时4个月,骨料的考古发掘才进行完毕。
从2015年1月开始,赵昊回到周原博物馆,在馆里“扎根”进行研究。博物馆将一间面积不大的会议室给他做工作室。发掘出土的102箱骨料堆满了这个临时工作室,赵昊甚至在这其中开辟出了自己的床位以便全身心投入研究。十几万片骨料,一年多的时间,赵昊一片片地看、一天天地看,无论是骨料种类,切割痕迹还是一点小印记,他都认真观察、不断分析记录。“为了全面把握研究情况,整个研究过程只能我自己一个人去完成。”赵昊说。每天早上7点,他就开始工作,两天翻阅一箱的计划让他几乎没有娱乐时间,用音乐做“背景音”是他唯一的休闲方式。
2015年4月,赵昊“苦行僧”式的研究已进行了3个月,研究却只推进到第30箱。令他更为崩溃的是,研究毫无头绪,眼看设想的课题就要“流产”。“这可能就是最辛苦的一段时间,精神上的压力远远超过体力上的付出。”赵昊说。在停工的10多天里,他与导师们不断沟通以寻找新的突破口。一位导师在对赵昊现有的资料进行冷静分析后,发送邮件建议赵昊:“将现有的研究计划修改一下,先大致将骨料翻看一遍,再针对有价值的部分进行第二遍更为详细的研究。关键在于坚持。”这些话让赵昊重燃信心,他在导师的指导下重新制定了分析整理计划,在这狭小的空间里,继续骨料研究的孤独之旅。
慢慢地,云塘制骨作坊的基本体系终于在赵昊的脑海中建立,研究结果初具雏形。考古研究表明,周人不论男女,都用骨笄(骨簪)来做头饰。云塘制骨作坊,是一处西周时期规模较大的骨笄作坊,遗址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作坊年代贯穿整个西周时期,延续250多年。生产具有高度专业化、标准化等特点:在原料方面高度专一化,集中使用牛骨;在产品方面,则专注于生产骨笄;在生产流程的设计上,从原料到产品的各加工步骤都严格遵循统一的尺寸标准。不仅如此,云塘制骨作坊的生产能力,已超过周原都邑的消费能力,说明其生产不仅仅是满足自身需求,更是为了交易和流通。他认识到,云塘制骨作坊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规模较大,而更在于运作体制和技术流程。以大规模标准化生产为代表的新城市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出现,反映出商业行为在西周社会生活中逐步兴起,也显示出中国早期城市的复杂化进程,标志着城市发展在深度和广度上已迈入了一个新阶段。
2016年3月赵昊开始了为期一年的论文写作。次年5月,他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正式获得斯坦福考古学博士学位。鉴于论文出色,他的导师们一致决定推送他的论文参与2019年度的美国考古学会最佳博士论文评选。2019年2月,赵昊便收获了“新年礼物”———来自美国考古学会的获奖通知邮件,四年探索终有回甘。
“提交完博士论文,它就成了我生活的过去式。”没有领奖后的极度兴奋,赵昊和以前一样,为自己新的考古课题忙碌着。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本科、硕士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博士,从两筐骨料到20平米的探沟,从狭小的临时工作室到如今广阔的国际领奖台,赵昊始终坚持对考古的爱好,在自己的“考古洞天”默默探索,潜心钻研,努力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华的考古人,让平凡的人生在奋斗中焕发出灿烂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