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一条游街穿墙的 “大鱼”我校3吨抹香鲸真皮形态标本搬进自然科学博物馆


1980 1980年代 年代, , 该抹香鲸的真皮形态与骨骼标本 该抹香鲸的真皮形态与骨骼标本

抹香鲸离开 抹香鲸离开 “ “住 住” ” 了 了34 34年的鲸馆 年的鲸馆


“ “大鱼 大鱼” ” 游街穿墙 游街穿墙

搬入自然科学博物馆 搬入自然科学博物馆


  5月21日,历时十几个小时,我校将重达3吨的抹香鲸真皮形态标本从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的鲸馆搬迁至新校区中山纪念楼三楼自然科学馆。
  追溯这头大鲸鱼的历史,要从上世纪80年代说起。1985年12月,福建省福鼎县秦屿12头抹香鲸搁浅海滩。为了进行护鲸的科普教育,水产学院不惜耗费巨资,将长12.6米、重25吨的雄鲸托运回校,粗大的钢丝缆纤将巨鲸缚住,拖带启航,经过两天一夜的航程,终于运到集美。
  制作鲸鱼标本是项细致的技术活。制作之前要准确测量记录鲸全身各部位的比例,然后剥离外皮。这头抹香鲸的外皮厚达5厘米,要用特制的电锯才能将净重5吨多的外皮完整无损的剥离下来。接着是对剥下来的外皮进行浸泡脱脂,防腐处理,这个过程历时十个月。鲸的外形要先用钢架支撑,串上木模,钉好外壳,包扎一层又一层的衬垫,再对鲸的外皮进行复原,套在木模上。这是形态制作的最后一步工作,难度大,技术性强。经过两年的精心制作,一头十分完整、国内外罕见的抹香鲸体态标本基本完工。
  骨骼标本制作首先要收集鲸的所有大小骨骼,将它们一个个剥落下来,用酒精浸泡,进行防腐处理。接着用钢架支撑,把所有的骨骼按剥离时的顺序排列,串绑固定,构成一副完整的骨骼。
  水产学院制成标本后向社会展出,该标本的巨大和完整性为当时全国之最,也是国内高校最早收藏的大型鲸类标本。
  时隔34年,为了更好地保护、修复鲸鱼标本,大鲸鱼要“搬家”了。
  关于鲸鱼标本的搬迁方式和选址等问题,学校论证了很长时间。其中有一个方案是“切割”后搬
迁,但校友们还是建议能完整搬运,保护好鲸鱼标本。为此,校领导拜访了当年参与解剖鲸鱼和制作鲸鱼标本的老教师,听取老教师的意见。资产与后勤管理处作为本次搬迁总协调部门,多次向国内相关专家征求意见,最后选址中山纪念楼三楼的自然科学馆,既丰富了馆藏标本,又有利于统一保护,统一管理。
  搬迁时,厦门水陆生物研究院进行了现场指导,学校调用了两辆吊车和一辆拖车现场接力吊装。
  给鲸鱼“搬家”集合了多方力量。在鲸鱼标本从鲸馆中挪出来的过程中,为了在不破坏墙体的同时不损伤鲸鱼标本表皮,工作人员用了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一点点挪动;为了保护鲸馆周围的树木,工作人员把鲸鱼吊到比树木还高的空中,再进行转向,直到中午才顺利把它吊装到平板车上;为保障鲸鱼标本的顺利搬迁,学校保卫处前期已经做好保安人员分配,交警也到现场维持道路秩序;由于鲸鱼标本的体型巨大,无法搬进中山纪念楼大门,工作人员只能提前在三楼的背面凿出门洞,由吊机仔细地将鲸鱼一点点挪进场馆。
  据厦门水陆生物研究院介绍,这头抹香鲸真皮形态标本初步修复需要一个月,完全修复好需要三个月左右。由于标本的放置时间比较长,负责修复的人员首先要对标本进行粉尘的清理和杀菌防腐处理;对尾部、腹部、头部等损坏、开裂比较严重的部位进行维护加固;对眼部结构进行处理。
  自然博物馆可谓再添宝物。修复后的抹香鲸标本将再现其34年前的风貌,与之前在自然博物馆里展示的抹香鲸骨架一起,完整展现抹香鲸的生物特征。(宣传部 资产与后勤管理处 水产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