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向俞 摄
南京地铁三号线被誉为“东大线”,这不只是一条开往四牌楼的地铁,也是一条开往历史的地铁。每次一下地铁,都有一步穿越之感。如果在“浮桥站”下车,沿途都是民国,出地铁后向四牌楼校区走的路上,可以看到老南京图书馆,今天看来,这个图书馆有点破旧落寞,但这里其实是国立中央图书馆旧址,在附近还星布着傅厚岗徐悲鸿故居,成贤街杨廷宝故居,北极阁宋子文公馆等等。民国时期,这里是文化中心,当时的“教育部”“中央图书馆”“中央大学”都在这条街上。如果从鸡鸣寺站出口下,则会看到明朝国子监石碑,钦天山下北极阁正南方,就是南京四牌楼。“国子监”是明朝时期建立的最高学府,世界上最早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就是在这里诞生,这条路就是通往国子监的路,通过这条路获得知识,也获得通过真理的勇气,所以叫“成贤街”。国子监曾经出过很多大师,比如写《牡丹亭》的汤显祖。沿途还可以和北京西路、鸡鸣寺不期而遇,樱花开放时,这里简直花动全城。
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被誉为“东南影视基地”,就是因为这种无法复制的历史感。很多电影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七月与安生》《人民的名义》等都是在东大取景拍摄的。走进东南大学大门,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两排高大沧桑的梧桐树。每年新生入学报到的时候,“新闻联播”播放各个高校迎新生的画面时,东南大学的这条中央大道是经常扫过的镜头。中央大道的尽头是绿色圆顶的大礼堂,这个大礼堂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建筑风格,门厅里面四根爱奥尼亚式列柱。大礼堂顶部是钢结构穹窿顶,而且这个圆顶采用的是很少见的青铜材料。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九十周年院庆的时候,大礼堂夜晚亮灯,航拍时晶莹剔透,让人想到“翡冷翠”的玲珑剔透。这个大礼堂当年是英国人设计的,新金记康号营造厂承包建造,礼堂一共三层。大礼堂内部水磨石地面,红木门框,头顶八角形的天窗极富对称美学,独特的建筑结构使得内部冬暖夏凉,富有民国风。这么多年在大礼堂开过很多会,也看过很多演出,记忆最深的是有一年南京经典文艺广播的DJ吴继宏在这里举行“南方二重唱”的演唱会。南京这个城市不但由于有众多高校富有学术气质,同时也由于大学生数量庞大,文艺气质浓厚。这场演唱会票价一律100,印有精美的明信片,还有加拿大、新加坡等世界各地的乐迷朋友为了凭吊自己的青春记忆不远千里汇聚这里。这场全场合唱的朴素优美的演唱会让我感受到了高校的文艺气质对城市精神的辐射与塑造。而事实上,东大一直是以文化素质教育讲座闻名的高校,工科立校,注重博雅教育,足见东大的胸襟和格局。
大礼堂门口的涌泉喷水池,可以说是东大的网红喷泉,喷水池的颜色非常美,从远处看是蓝绿色,走进看却是绿色,和大礼堂绿色的穹顶和校徽的绿色交相呼应,如同地面上的翡翠。秋冬的时候,梧桐树叶飘落水池,蓝绿色的水面上漂浮着大片巴掌形的叶片,是东大最美的校园风景。虽然涌泉池和大礼堂这么协调,其实这个喷泉和大礼堂并不是同期建造,而是2002年东大百年校庆时新建,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之意。水中特意添加了一种透明的蓝色颜料,这样淡蓝色和天空的颜色相呼应,当树木倒印其中,水就呈现出自然的绿色。每年的毕业照大家都会选择在涌泉池前拍摄,加上后面的大礼堂,就是最经典的东大回忆。
中央大道的西边还有一座隐身在梧桐树后的老图书馆,也就是“孟芳图书馆”。图书馆的门口有两株腊梅,每年冬天腊梅幽香,树下山茶经寒愈加娇艳,也是图书馆最美的时刻。这个图书馆和大礼堂一样,算得上是四牌楼校区的另一标志性建筑。孟芳图书馆是由帕斯长尔设计,1924年建成。在图书馆的左侧,有一个石碑,上面刻着郭秉文校长所书:“孟芳图书馆记”。而匾额则由清末状元、大实业家张謇先生题写。这个“孟芳”是当年捐资建图书馆的江苏督军齐燮元的父亲齐孟芳,可见这位齐大人是个孝子。古人读书多是为光耀门楣,今日学子多有报国壮志。这个图书馆为何取名为“孟芳”早已不为人所知,现在这个图书馆是行政楼,也是很多电视剧的拍摄地。这个建筑是气势恢宏的爱奥尼亚式建筑,门廊前四根古希腊圆柱,一进大厅就是盘旋而上的大理石台阶,内部充满了神秘和宁静的气息。《人民的名义》拍摄的时候,这里是汉东省人民检察院。在这个老图旁边则是新图书馆,同样在《人民的名义》中出镜,现代开阔的门厅,疏朗活泼的阅读空间,浓郁的咖啡香味,五月时窗外掩映着红艳艳的杜鹃花,这里一直是我疲惫的时候歇息心灵的场所。
在东南大学操场的西侧,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建筑—— —东大体育馆,这座体育馆之闻名,也是和历史上的名人交相辉映的。这座体育馆建成于1923年,英国哲学家罗素、美国教育家杜威,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在徐志摩的陪同下来南京演讲,演讲地也是这个体育馆,据说当时全城轰动。2013年台湾著名诗人洛夫和他的夫人来到南京,当时我和“诗魔”夫妇二人在这个体育馆合影留念,现在诗人已经驾鹤西去,这张留影是弥足珍贵的回忆。
东大体育馆再往北走,操场北边有一排民国老建筑,门楼上金字的“工艺实习场”彰显着东大的工科特色,在西墙角上还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工场立础纪念,民国七年十月建”,这是东南大学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现在这栋建筑改成了东南大学校史馆,里面收藏大量历史图书和实物,可以看到这所历史悠久的高校曾是怎样的星光璀璨。
东大体育馆西边,还有一座叫“梅庵”的中西合璧的建筑。“梅庵”前有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校长)李瑞清先生的塑像,这个雕像是吴为山创作的。李瑞清不但是著名教育家,还是著名学者和大书法家,他是李叔同的好友,也是张大千的老师。之所以叫“梅庵”,是为纪念他深爱的亡妻,他的亡妻梅仙,去世之后他终其一生不再迎娶,改名为梅痴,号梅庵。现在的梅庵,坐北朝南,正面悬挂着文史学家柳诒徵提写的匾额,中央大学时期这里是音乐系琴房,现在是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的办公室。梅庵是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的发源地之一,王燕卿曾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从事古琴教育,在梅庵授课传艺并修订了《龙吟馆琴谱》,开创了梅庵琴派。2017年,艺术学院还举办了纪念梅庵琴派诞生百年暨古琴传承国际学术研讨会,古琴雅集,欣赏古琴大师的演奏,梅庵琴派采诸琴派之长,融西乐民乐,衡古今而成派,东南大学工科立世之余,艺术教育也源远流长。
东大体育馆的西北面,也是来东大参观的人必去朝拜的地方—— —六朝松。这棵千年古树矗立于梅庵和东南大学出版社之间,被两层铁栅栏保护着,两侧架着粗粗的铁杆,远远望去如同一位拄着拐杖的倔强老人。走进一看,会发现这棵垂垂老矣、老态龙钟的老树,树干都已空掉,里面浇注了砂石,又通过钢管支撑它才能够屹立。这株古树看上去外皮斑驳,长势颓落,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古树的树冠依然枝叶苍翠。仅仅靠外面的树皮传输养分,树冠还能够绽放新枝,不能不说是生命的奇 迹。还 记 得2009年和东大人文学院的王步高教授拍摄慕课宣传片,他带我们来到六朝松下,慷慨激昂地介绍起这棵古树的历史:“六朝松其实并非松树,而是一棵柏,是1600多年前的六朝遗物。六朝时期梁武帝亲手将此树植于宫苑之中,此书历经战火却幸存至今。明朝国子监就建在这株六朝松所在的南朝宫苑旧址上。民国初年,在明国子监旧址上又建立起两江师范学堂,成为后来国立中央大学的滥觞。因此,这株六朝松成为南朝文脉流传千年,历丧乱而不息的象征。”现在这株六朝松已经成为东南大学的精神图腾,它的树冠尽管低垂,就如同东大人一贯的低调谦虚,但是所有的枝叶都一律伸向前方,仿佛不愿意失去斗志的反抗绝望的精神。
“海涵地负展宏韬。日新臻化境,四海领风骚”,东大四牌楼校区,千年来书香不断,南朝文脉经百折而不挠。九龙湖校区青春勃发,四牌楼校区沉稳而厚重。在东大工作,经常在两个校区之间穿梭,九龙湖充满面向未来的锐气,四牌楼校区则像一个沉稳的历史老人,带给东大人无穷的勇气和力量。祝福百年东大,砥砺奋进,再次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