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闫剑波和学院党委书记许可为基地揭牌 摄影 张晓雨
学生课余时间阅读党报 摄影 张晓雨
4月23日上午,学院与济宁日报共同建立的“党报育人实践基地”正式揭牌,济宁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闫剑波和学院党委书记许可为基地揭牌,学院以党报为抓手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各院系认真开展学报读报活动,实现“广大师生听党的话、跟党走”的效果。
传承党报红色基因2019年4月作为一个独特的校园文化品牌,学院党报育人实践基地正式成立。新时代的中国,每一天都在上演精彩生动的故事,每个人都在逐梦路上奋力前行。
党报是宣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报用群众耳熟能详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普遍认可的道理、有目共睹的事实,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
在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的图书馆里,珍藏着创刊于1930年的第一家中共中央机关日报《红旗日报》和创刊于1931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苏区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党报《红色中华》影印本,这几份珍贵的资料见证着党的事业历经坎坷、走向辉煌的历史变迁,成为学校红色教育的珍贵史料。
在学院微信公众号和学院主页上一经报道之后,引起强烈反响,思想是本,行动是形,本正则形立。学院以党报党刊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以思想自觉引领学生行动自觉,高擎新时代的思想火炬,点燃每一个师生心中的“中国梦”。
“我和党报有个约会”
每天下午下课以后,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的张昊都会准时来到学校收发室,领取每天的党报党刊,贴到机电工程学院的党报宣传栏里供同学们阅览。2019年,学院增订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济宁日报、《求是》杂志等党报党刊357份,平均每个班级3份,每100名在校大学生持有10份党报党刊。为深入开展党报育人活动,学院在各二级院系设立党报育人宣传栏,指定一名老师和一名学生为读报活动责任人,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刘会亭说:党报是主流媒体,具有鲜明的新闻性、知识性、理论性、教育性等特点,每天刊登的新闻代表了社会的主流声音,充满正能量,对学生了解时事政治、提升学校德育工作非常有帮助,是大学生思想进步、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良师益友。
党报进课堂,不等于在课堂上只读报纸。准确的说,怎样才能让学生们读报纸读的进去,读出乐趣来,读出养分和价值来,才是党报课要解决的问题。党报读什么、怎么读,学生们需要正规的引导。这正是学院开设党报阅读课的初心。
学院依托班会和团课,开设“一周新闻播报”特色课程,内容来源于党报一周发布的重磅信息,以学生小组讨论播报内容和方式、制作播报课件、学生播报的形式学习党报。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开展“党报进课堂”的项目化教学,将各类党报作为第二类教材去使用,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组织系列党史党情知识竞赛、观看红色电影,让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深入人心、落地生根。依托“党报进校园”活动,塑造独特的校园文化品牌,发挥党报的育人功能,贯穿至立德树人的过程当中。
“学习强国”平台上线以来,全院师生积极参与,通过手机客户端看新闻、学理论、做试题、比“积分”,大家学到了政治理论,扩宽了认知视野,更深刻地理解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提升了政治理论水平,学习效果显著,受到了市委宣传部的表彰。
学院不仅组织广大师生读党报、学党报,还致力于办好学院自己的报纸——《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从本质上说,任何教育都是为了改造主观世界,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山东理工职业学院院报是讲好理工故事和承载师生情感的精神家园,有着重要的育人作用和独特的文化内涵。院报先后开设“理工名师”、“少年工匠”、“非遗大师印象”、“我读论语”等特色栏目,并策划专版为学生学习《论语》、《诗经》、《尔雅》,汲取国学精华,接受优良传统文化和思想教育起到了引导作用,帮助大学生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外化为良好的道德习惯,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做中国好青年
通过一系列组合拳持续发力,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全程贯穿实践环节的党报育人活动,成效显著。学院学生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每年参与志愿活动13642人次,志愿服务时间18653小时,文明行动蔚然成风;连续两年在帮扶村开展留守儿童暑期培训班,惠及130余名留守儿童;一年来,组织各类体育赛事、文化、艺术活动60余项,“迎七一”大合唱、“传承五四精神”主题演讲活动成为校园文化的青春符号; 同时,强化新媒体格局下的阵地意识,学院院报与网站、微信公众号形成良性互动,积极报道校园正能量的新闻,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生态,精心打造反映学校教书育人和改革发展动态的网络舆论空间,让青春校园、朝气蓬勃,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