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卫军给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班子成员上党课。

▲王卫军在给课题组成员讲解实验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的两个讲话都是关于青年人成长的,核心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学生培养成有远大理想、有时代责任的新时代青年。”5月22日下午,又到了湖南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中心组集体学习时间。我校党委委员、湖南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卫军像往常一样,带领班子成员学习交流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
从2017年被任命为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的党委书记以来,湖南科技大学到吉利汽车职院这条路,王卫军走了两年,每天驱车往返50多公里成了他固定的行程。这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荣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学术“大咖”一肩挑学科,一肩挑党建,在高校内涵发展的实践中迈出了坚定步伐。
“我在用做科研的方法来做党建工作,总是于无疑处存疑,先解决自己思想上的疑问,对所有问题均小心求证,只有自己真学真信了才能当好党委书记。”
党建“排头兵”的养成:求真务实聚力量
长期以来,民办高校一直以来存在着党建工作重视不够、条件保障不到位、党务工作队伍力量薄弱、党员管理比较松散等问题。这对于2017年之前的湖南吉利汽车职院来说也是如此。
作为一所企业办的院校,湖南吉利汽车职院企业特色格外明显,有时候就只专注于“低头干活”,“大方向”的党建工作压根就不知道如何下手,这对于一直潜心学术的王卫军来说,更可谓是难上加难。
“当时,真的很害怕,怕自己做不好。”回忆当初,王卫军坦言。于是,在上任前,王卫军买来了一摞摞和党建相关的书籍,从党的基本理论、党章、党史,再到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他学了一遍又一遍,为解决疑惑,他还查阅了大量资料。
王卫军的办公桌上,一本本党建书籍时刻摆在桌上,层层叠叠的折角就是读过的痕迹。一本黑色厚实的笔记本在各种红色书籍间格外扎眼,密密麻麻的笔迹、纷繁细致的剪贴报……从2017年到现在,有关于党建工作的一切将这本笔记本填得满满当当,笔记本上的每一处都是王卫军的心血。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学院缺乏完整的组织架构怎么办?王卫军到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理“口袋党员”,从2017年8月底到9月初,他约谈了所有没有将组织关系转到学院的党员,党员数量短期内从11个跃至38个。紧接着,王卫军迅速地对支部进行优化,配齐配强了支部班子,完善了组织架构、对理论学习等系列制度做了修订与完善。
在工作历练中,王卫军逐渐熟悉了党建工作的“套路”。他规范了“三课一会”、中心组学习等活动;他有空就去听课,尤其对思政课听得特别勤。他和党员干部、思政老师、辅导员一一谈话,和他们讨论课程思政;他坚定“让信仰者来讲信仰”,深入推进师生的思政教育工作……“王书记的到来几乎是让我们的党建工作从无到有建立了起来,书记在用一股子科学家的精神在钻研党建工作。”教工组织部书记唐湘感慨道。
“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是我工作的重中之重。”王卫军说道。他认为,“三进”工作意义重大,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进头脑”,不能只是口头说说,必须要坚定信仰。这是他思考最多的问题。
“盐是人体必需的物质,长期不吃盐会给身体带来严重后果。比如人体每天需要6克盐,如果直接给一勺盐,就很难吃下去,如果把盐变成盐水会好接受一点,倘若菜里没盐会好吃吗?”他坦言,思政工作对人的思想就像盐对人的身体一样,是不可或缺的。做思政工作一味的“灌”是达不到理想效果的,需要用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所以,王卫军讲党课不念稿子,而是结合古今中外的历史事实和故事,深入浅出地诠释党课内容,让师生爱听、想听,增强思政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强化仪式感召,每年毛主席诞辰之日,王卫军都率队赴韶山开展缅怀活动;强化思想引领,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第一堂课由王卫军授课,最后一堂课在韶山铜像广场进行;党员活动也“独辟蹊径”,3年间王卫军带领党员把周边的红色圣地全部“打卡”;深抓“党建+扶贫”,自掏腰包资助没有建档立卡但家境困难的学生;开设“微课堂”,在手机上建支部学习群,做到线上线下理论学习的融合……王卫军总能找到创新和激活党建工作的形式和方法。
“忙碌是王书记的生活常态,并且要‘一心多用’”,在党委委员刘周洲的印象里,只要在微信上给他发消息,哪怕在实验室里,王卫军也会打电话告诉她怎么做。“我几乎没有看见过他休息,不是在职院就是在科大实验室,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出差。”刘周洲说道。
“王书记不仅有崇高的个人品德修养,而且做科研出身的他做事扎实严谨。他指导党建工作,使班子真正成了团结和凝聚师生的桥梁和纽带,改变了我们整个院校的发展面貌。”吉利汽车职院院长袁礼斌如是说。
“学科建设既是学院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对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学科带头人,我应该也必须有所担当。”
学科“领头雁”的奋飞:敢于担当带头干
“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即在高校选配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担任教师党支部书记,旨在破解党务和业务“两张皮”问题。因而,对于王卫军来说,双带头意味着双肩挑。
从90年代起,煤炭行业逐渐衰微。矿业工程学科面临着生源与师资双重短缺的状况,所有人都不看好这个学科。2003年,王卫军就任我校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院长时,矿业工程学科正处于一个百废待兴的阶段。当时王卫军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坚持学科建设工作不动摇。他坚持把学科建设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作为学院的生命线来抓。他强调,只有搞好学科建设,才能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
“学科建设既是学院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对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王卫军坦言。他着手建强学科团队,严把课题申报质量关,建立专项基金激励科研创新。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从服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对青年教师尤其是博士、硕士尽早规范其研究方向,实现了师资由15人到近40人的跨越,教师中博士占比达到90%,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奋进的学科团队。
2006年是是矿业工程学科发展非常重要的一年——申请到了第一个省部级平台。但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当时王卫军认为申报实力已经具备,只待省科技厅批准,但因各种原因材料没有及时上报,上级要他参加2年以后的下一批申报,王卫军心急如焚,哪能就此罢手?他连续一周往返于湘潭和长沙,做了大量游说工作,又将所有资料带到了省科技厅,希望能争取到机会。他的坚持最终换来了认可,为学科成功申报到“煤矿安全开采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矿业工程学科是科大特色学科之一,作为学科带头人,我应该也必须有所担当。”王卫军掷地有声地说。2012年,省教育厅下发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申报通知,学校及时召开相关学院院长和学术带头人会议,要求大家积极申报。当时,协同创新中心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新鲜事物,其申报工作无先例、无范本,工作量非常大,离截止时间仅有20天,中间含春节假期,更为重要的是,能否申报成功也是个未知数。研讨会上,几乎所有人都面带难色,包括他自己,但是他却举起了手。
“既然选择了,就只能往前走,没有退路了。”时间紧迫,正月初二早上,王卫军从老家回来就独自来到空荡荡的实验楼做申报材料,一直到深夜,坐了一天的王卫军的电脑屏幕依然空空如也。“那时,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孤独和无助”,王卫军说。接下来的十多天,王卫军和同事们一起,咬着牙继续和一大摞资料展开较量。“谁也没想到,最终我们打败了其他看似比我们更有优势的高校,成功申报了我校第一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矿产资源安全绿色开发协同创新中心,我校成为全省拥有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首批8所高校之一。
努力的背后更多的是责任与担当,是对学科矢志不渝的热爱,更是对这个历时41年的特色学科的传承。“冯涛教授是我们学科的主心骨,我是在他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谈到学科传承,王卫军一脸崇敬地提到了我校原正校级督导冯涛教授。而如今,他也是紧抓人才培养,鼓励所有人员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从科研项目立项、实验设备的研制、成果奖励的申报进行指导,承担起带领矿业工程学科前进的使命与担当。
十六年来,矿业工程学科于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形成了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矿业工程学科是唯一的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采矿工程专业是省重点专业,拥有10余个国家及省部级学科平台。科研成果及产出均取得重大突破,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与国内同类学科相比,学科水平已从完全跟跑发展到以并跑为主、个别方向有领跑趋势的状态。
从公认的“科研大咖”到“学科带头人”再到“党务高手”,王卫军的身上被赋予了很多标签,他也从未停止过前进,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
“党建与学科建设是不可分割的,一加一是可以大于二的。”他告诉记者,做科研的方法是他做好党建的“秘诀”,严谨的态度是他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底气。“双带头就要把学科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融会贯通,担子很重,一刻都不能放松……”王卫军用行动探索着他的“双带头人”之路。
人文名片:
王卫军
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煤炭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教育部地矿类专业教指委委员,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主要研究方向为岩石力学与巷道围岩控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4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获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在国内外刊物公开发表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5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