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们在包饺子。 肖银/摄
“今天我没事,闲着也是闲着。”
这是助人为乐的榜样典型雷锋时长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
1960年7月27日,身体抱恙的雷锋也加入了搬砖的队伍,豆大的汗珠从鬓间和颈旁滚落进衣衫里,将原本灰绿色的背心染成了墨绿色。工厂的广播员问雷锋,为什么要参加义务劳动?雷锋不假思索地答道:“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
一甲子过去了,湖南城市学院的志愿者们也在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全力践行雷锋同志的助人精神,将空余时间投入到志愿服务里。
3月以来,学校紧扣时代脉搏,开展“弘扬雷锋精神,争做时代楷模”系列活动,扎实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品牌化,大力提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一股向上向善、互帮互助的校园文明新风正在强势形成。
明站位,树导向
“学雷锋月”伊始,我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推动志愿服务品牌不断创新深化,学雷锋志愿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及有效性不断增强,成为我校精神文明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雷锋精神的内涵是什么?究竟如何学?在学习雷锋精神的过程中,不少学生脑中对此类概念理解并不深刻。为此,校团委召开学雷锋政治学习,组织各班深入学习“雷锋精神有哪些”“雷锋精神怎么学”等课题,组织学生们围绕当代大学生如何深入了解雷锋精神并以实际行动弘扬雷锋精神进行交流。
随后,以“学雷锋,内在的力量,奉献的喜悦”为主题的学雷锋签名活动、学雷锋故事征集等活动在我校全面展开;以网络为媒介,广大学子主动展现自己的学雷锋经历,宣传雷锋精神,各类雷锋话题热点讨论在网络上如雨后春笋般大范围铺开。
与此同时,通过志愿服务、主题班会、影视展播及主题征文等多种途径,青年学生们不仅离雷锋更近了,对雷锋的感人事迹更了解了,而且还自发组织起来,寻找雷锋的足迹,体验雷锋精神。
据统计,我校志愿者共开展学雷锋班会339场,参与人数高达12767人。如春风一般,这股学雷锋新风吹进了校园,如春雨一般滋润了每位学子的心。
积小善,扬新风
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
“这个好使!这个好使!”宣传栏前,一位志愿者气喘吁吁地跑来,手中攥着一小瓶风油精。他将绿瓶子举起来,眼中闪烁着激动的亮光。
原来,在学雷锋清理校园小广告的活动中,志愿者们遇到了“拦路虎”——墙壁和电线杆比较好处理,可宣传栏上的小广告清理起来却非常棘手。只见那位志愿者倒出风油精,将它不停地涂抹在纸胶上,再拿起湿抹布一擦,那些一分钟前还顽固不已的纸胶竟一下子就被抹掉了!
志愿者张倩参与了这次清理校园小广告志愿活动。她说:“小广告确实很多而且难以清除,但是看到清理后校园整洁的模样便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宣扬雷锋精神关键在于践行,我们需要开展具体的、贴近生活的学雷锋实践活动,从而更好地向同学们传达出‘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的理念。”土木工程学院辅导员代敏说。
于是,土木工程学院特意举办了主题为“雷锋精神需躬行,土木学子暖人心”的送饺子活动。“你看,拿出一张饺子皮,小勺装一勺馅儿,筷子点一点水,手再捏几捏,一个饺子就成型了。” 一位志愿者女生正兴奋地将自己包饺子的经验传授给大家。时常有过路的学生踊跃加入包饺子的队伍中,摩拳擦掌想要一展身手。活动中,志愿者们一共包了1200多个饺子,为辛勤的环卫工人、交警等劳动者们送去温暖。
一份热腾腾的饺子被送上了一旁停放的献血车。车上,几位学生正等待献血,医护人员不停地反复观察着容器内的实时输血量和献血者的状态,询问着献血者的身体状况。接过饺子时,护士刘源感到很暖心:“正值雷锋月,献血的学生多了,每天都很忙碌。今天收到你们的饺子,我感受到了浓浓的关心,温暖极了,谢谢你们。”
诚然,每一枚饺子都是雷锋精神的种子,它传递着无限的善意与温暖。类似在校内开展的以学雷锋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共计22次,参与志愿者人数达1240人。
“雷锋行动”落实落细,乐于助人的风尚如三月暖阳,温暖人心。
传温暖,凝力量
学雷锋就要带头学、坚持做,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给予他人温暖,多做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实事好事,以实际行动凝聚力量。
“小瑜,原来你在这啊,刚刚我没有找到你,还以为你不来了呢。你看,你上次帮我洗的照片我还保存着呢!”“不会的,奶奶,只要我能来,我就一定会来敬老院看你们的。”
这是志愿者秦瑜与敬老院一位老人间的对话。这已经是她第三次来敬老院了。
“白云飘飘带去我的爱,军中绿花送给她……”一首《军中绿花》的旋律伴随着高昂的歌声从敬老院的表演厅传出,志愿者们正在用心地为老人们表演节目。随后,应着柔美的古典音乐,表演者秦文丹手持扇子,合拢握起,美丽的舞姿闲婉柔靡,为老人们献上一曲扇子舞。
表演厅外,厨房里也是一幅热火朝天的场景:志愿者们拿上一片片擀好的饺子皮,夹出肉馅轻轻包出褶子,没过多久,桌子上摆满了奇形怪状的饺子,圆的扁的都有。经过2个多小时的忙碌,2600多个不同“花样”的饺子包好了,相继进入了大蒸炉。志愿者们把老人们带入餐厅,从蒸炉中拿出一碗又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配上凉菜,放在桌子上让老人品尝。“大爷,饺子合不合您的口味?”“不错不错,软软的,咬得动!”老大爷咂巴着嘴巴,吃得美美的。
敬老院里欢笑连连,志愿者们的到来让平时单调冷清的院子变得热闹起来。
3月9日下午,益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门口,一大群孩子在与志愿者挥手告别。何雅晴一直牵着孩子的手,和孩子们约好了一定再来后,才依依不舍地转身离开。
好几个小时前,志愿者就和孩子们打成了一片。在学校会议室的角落里,志愿者教孩子们踢毽子,那毽子好似被一根弹簧绳栓住似的,在脚尖跳跃,引得小朋友们的阵阵惊呼。另一边,志愿者和孩子们都使劲地鼓着腮帮子,吹五颜六色的气球。他们一个个脸涨得通红,时不时停下来,喘一口气后接着吹,每个鼓鼓的腮帮子上都洋溢着幸福。
学雷锋活动月期间,我校志愿者开展定点帮扶孤寡老人、残障人士、留守儿童7次,参与志愿者296人,共560余人得到帮助和服务。花香弥漫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雷锋精神也印在每个人心中,如那嫩绿的芽苞,总会带来生命的希望和力量。
常态化,立标杆
“学雷锋活动让我们能很好地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既让我们增加了人生阅历,又给这些受服务群体带来了温暖,何乐而不为呢?” 在志愿者何雅晴看来,学雷锋不难,难就难在坚持不断地学。
“校园内不缺有爱心的人,也不缺愿意奉献爱心的人,只要正确引导,学雷锋常态化是可以实现的。”校团委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委员林莉萍说。
校团委副书记王琦介绍称,“我们正在通过学雷锋常态化,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具体化、大众化、多样化。”据悉,学校一直注重实践育人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通过培育志愿服务文化,整合志愿服务资源,建立志愿服务团队等多种方式,将开展志愿服务作为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机制化的重要抓手,让广大志愿者争做优质服务的提供者、大学生形象的塑造者、雷锋精神的践行者,让志愿服务更专业、更有效。
3月,在校团委等相关部门的积极组织下,相继开展了“弘扬雷锋精神 争做时代楷模”学雷锋系列活动32个,得到了1536名志愿者的积极参与。我校志愿服务活动已覆盖益阳市各个福利机构,10783名青年志愿者的身影正活跃在校园各处、大街小巷,用爱心感动着这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