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4月受导师资助,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参加学术会议
毕业论文答辩圆满落下帷幕,等待领取硕士毕业证书和博士录取通知书的我,着实不敢相信距离当日初入海大的欢欣,已经过去两年了。作为一名专业硕士,虽然只能在这里停留短短两个春秋,但是这已经足以促成我莫大的改变,而这个改变的触发者,就是我的导师任东升教授。跟着导师做科研的时光,是找寻自我、塑造自我、成就自我的时光。
与导师结缘,是在导师开设的基础笔译课上。那时作为一名口译专业新生,我对笔译的热情并不高涨。不过,我偶然发现了一篇与导师当时正做的研究相关的文章,就把它给导师看了看。之后,导师就引导我写关于这篇文章的论文,并经常发来一些文献让我钻研。万万没想到,本来偏向于实践的我,竟然开始对理论感兴趣,看着一摞摞文献,我油然生出敬畏之情,这都是学者们夜以继日思考的成果,值得认真研读。
虽然当时逐渐喜欢上了科研,并且对导师创建的国家翻译实践理论体系很感兴趣,不过,作为一名口译研究生,用来做科研的时间比较紧张。我当时的导师是张树筠老师,张老师是我研究生阶段的启蒙老师,是个非常有魅力的、亲切的老师,不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上,都给了我很多指导,我非常感恩在步入海大的第一天就幸运地接触到这么有智慧的老师。但是在研一下学期,因为我对科研的热衷,也为了方便论文指导,在张老师的支持下,我转到了任老师门下。
正式成为任老师的学生之后,我更加专注于科研,每天奔波于宿舍和图书馆之间,保持着一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看似不谙世事的状态。施一公教授曾说,只要将科研当做乐趣并全身心投入,将其做到最好,其他的一切都会自然而然涌向你。导师也支持学生专心搞科研,毕竟,工作的时间有几十年,学生时代却稍纵即逝啊!
导师虽然平时对学生关心包容,但是在科研上却十分严格。有一次我把自己纠正过多遍的论文拿给导师看,导师逐字校对,找出许多我没有注意到的标点错误,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敬佩,也激励我追求更加规范地书写论文。跟随导师以来,我耳濡目染了许多优秀的科研习惯,2015届硕士毕业生高玉霞师姐曾将导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分成 “明确科研的意义-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因材施教,扬长避短”三个主要部分,我对此深表赞同。此处,我想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补充,讲一讲导师带给我的科研启发,那就是明辨方向,明悉方法,明誓信念。
首先,明辨方向。人无方向不可成事,科研方向的确立需吸收多家之精华。导师为了夯实我的学术基础,培养学术交流意识,曾资助我参加学术会议。参加学术会议的经历大大开阔了我的学术视野,对所研究领域有了崭新的理解。当然,做科研切忌跟风,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做到将自己的研究融入热闹的百家争鸣,而后在其中找到具有自身特色的一隅之地。初做科研时,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别人就是这么做的”,此时导师就会教导我:“别人这么做不一定是对的,为什么要和别人一样呢?”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科研之路注定是一条独木桥,若要成一家之言,注定要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而且朝着清晰的方向走下去。
再次,明悉方法。研究主题一旦确立,就要找到最高效的方法,上至文献搜集、文献筛选、信息综述,下至时间安排、精力分配,甚至压力宣泄,都需要形成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方法系统。我在科研前期走过一些弯路,如看无用文献,不知如何梳理文献内容等。这时,与导师及师兄师姐的交流尤其重要,他们给出的经验性建议,或可减少漫长的迷茫和摸索。当然,更多地还要依靠自己总结归纳。例如,我在读文献过程中好用铅笔即时记录自己对文中某一观点的看法,便于后续整理;我在晚上的学习状态最稳定,就将困难的任务放在晚上做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调整,实则都是实现目标的垫脚石。
最后,明誓信念。科研是一场持久战,既然选择了学术道路,就要有持之以恒的信念。有价值的科研成果都非一蹴而就,人的思想需要经过一个逐渐成熟完善的过程。从陌生,到熟知,再到创新,自成一派,这是一条用跬步丈量出的千里遥程。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必定会出现心态不稳定的情况,这时我就会去导师办公室,即使不说话,只是看到导师认真做科研的样子,我就瞬间屏蔽了其他干扰因素,一次次地立志要做和导师一样的真正的学者。
科研带给我的财富远远不止两篇即将发表的论文和继续深造的机会,科研已渗透入我的生活与思想。而我的这些成长,终究得益于导师的良苦用心,我对导师的感谢已非言语所能表达,只能激励自己做一名合格的学者,将导师的为人之风、育人之道传播给更多热爱科研的后来人。我也十分感谢海大,它浓厚的科研氛围和包容的学术环境为我的成长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即将告别之际,我必将带着这万千恩泽,坚定地向前去。
(作者,外国语学院2017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