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没跟父母谈心了?
聊天多,谈心少
为了了解我校大学生与父母的沟通现状,记者在我校做了一次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各学院、各年级的男、女同学,共收到有效问卷397份。
调查显示,大学生与父母的沟通频率虽然不低,但绝大多数只停留在了浅层次的交流上,侧重于问候寒暄、家长里短,很难就某话题进行一场心与心的“见面”,甚至有的同学在有心事时不会第一时间想到父母,不会向父母倾诉心事。
交通学院吕婵同学从天津来到长沙,远距离到异地上学让父母多有挂念,由于她担任了院学生会干事和班级团支书,于是跟妈妈聊生活、跟爸爸聊工作就成了常态;数统学院王柯钰同学经常跟妈妈讲学校发生的事情,有趣的、令人生气的等等,“我基本上每天都会和妈妈视频,太忙也会两天一次,有时候爸爸在旁边就会一起”;化学学院刘峥同学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几位长辈过世,所以他对家里长辈的身体健康情况比较关心,“我会问问家里老人的身体、父母的工作等”。
大部分同学与父母保持每周1-3次的联系,聊过的话题涵盖了兴趣、朋友、学习、专业、考研、就业、感情等方面,看起来什么都聊的背后,隐藏着很多不被提起的东西。
吕婵不知道怎么开口跟父母聊感情方面的话题;王柯钰常常对父母报喜不报忧,“快乐的事我会跟父母说,但烦恼的事看情况,很少说”;刘峥并不是很想考研,但家人都希望他考,他一直没找到机会向父母表明心迹。
据统计,46.46%的大学生很少跟父母倾诉心事,约21%不跟父母倾诉心事;对父母报喜不报忧的人占32.32%,报喜多报忧少的人占56.06%;28.28%的人认为自己与父母处于浅度沟通状态,62.12%的人认为与父母的沟通时浅时深。
我们以为彼此了解
随着心智的成熟,大部分大学生会觉得自己跟父母的关系越来越近。但是,这种“近”的程度大多只停留在浅层次上,很少有人做到与父母“近心”。他们以为彼此了解,却不知道他们并不懂彼此的心灵诉求。
经管学院颜洪同学跟父母的联系很密切,父子间对于时事政治和游戏等方面无话不谈,他妈妈常向别人“炫耀”“我儿子又给我打电话了”,但他有心事时却习惯自我消化。
事实上,有些话不说不是因为不想说,而是有别的原因阻挡了这一层的表达。吕婵不跟父母聊个人感情是因为她的父母希望她在大一最好不要触碰感情,王柯钰报喜不报忧主要是不想让家里担心,刘峥不告诉父母自己不想考研是怕让父母失望……城南学院心理辅导员吕倩老师认为,大学生与父母之间存在沟通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学生方面来说,有的学生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有的学生觉得自己能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则因为性格原因,本身就不爱与父母、同学沟通交流。
材料学院心理辅导员谢易真老师认为,“这跟家庭环境和沟通方式有关”。在很多中国式亲子关系里,有的父母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一个附属品,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会强势地左右孩子的想法,可是孩子会觉得父母不能站在平等的地位与自己沟通,并不了解自己,所以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矛盾。
电气学院李祖鹏同学与爸爸的关系就是一个典例。在李祖鹏看来,他当老师的爸爸就像一个“老古董”,只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我向他倾诉我的烦恼时,他总说我是错的。也许他只是先从我的错误分析问题,但是这样让我慢慢地有了烦恼也不向他倾诉。”
正因如此,很多同学觉得同辈之间更容易交流,于是有心事时第一时间想到是死党、闺蜜、好兄弟。
至于报喜不报忧的现象,谢老师认为,一方面是因为孩子不想让父母担心,另一方面则是出于自尊心。“就像小时候考试拿了90分,你会让父母知道,但如果只拿了60分,你就不想让他们知道,一样的道理。”
拉进彼此“心距离”
父母子女的深度沟通日渐式微,要怎么做才能拉近彼此的“心距离”呢?
电气学院张昱锋同学和他的父母有拉近彼此“心距离”的“独家秘方”,每当家里有人开心或者不开心,其他几位都会给他一个拥抱,“拥抱是我们家的一个传统,是家人间表达爱意的方式。”亲人间的拥抱让张昱锋发现,拥抱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会让人感到关爱、接纳、心心相印。所以,他建议大家也经常给家人一个爱的拥抱,“不要害羞,要学会表达爱意与关心”。“我觉得和父母沟通最好是找到共同语言。”颜洪小时候是留守儿童,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与父母彼此都有一种陌生感。由于找到了父子之间的共同爱好,渐渐的,他和他爸爸的关系好得就像兄弟一样。
除此之外,换位思考与理解包容是被访师生不约而同提到的沟通良方。老师们表示,每个家庭的沟通习惯与方式都不一样,是经过多年积累而成的。沟通重在真诚和理解,大学生作为孩子,要站在父母的立场上,多思考才能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家人之间要坦诚相待、敞开心扉,才能真正懂得对方心中所想。
计通学院吴海珍老师建议,大学生已经成年,不应一味接受而要主动迈出沟通的脚步,主动对父母表达自己的意愿,“当然,父母也要与时俱进,了解孩子的世界,打破代沟。”(学生记者朱开琼张玉丰插图王俊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