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树桩上的雪——读刘向东诗集 《沉默集》 之二

诗人按住良心写作, 《嫂子》 写得情感纠结、 复杂, 充盈性情与悲悯。 《嫂子》 是一个女人的悲剧故事, 她在灾难里残喘、 苟活。诗用对话叙事, 涉及三个人物, 有旁观者, 有苦海里溺水者, 也有 “心如槁木” 的当事人。我们能读出其中的审视和感恩。嫂子淳朴、 善良, 她 “摸着我的白发, 心疼得手直哆嗦” 。她的命运是照顾瘫痪在炕上的丈夫, 种着好几家的地来维持生计, “身体瘦得都不像她了” , 就是这样一个刚强的嫂子 “信教” 了, 请了一部 “经书” 回家!诗人通过 “可惜不认得一个字/随风翻翻吧/摸着黑儿摸摸/睡觉搂着” , 进一步体恤这只命运里的羔羊。接过小叔子给的钱, 她说: “哎, 留着, 留着/等到了时候, 时候到了/自己给自己/买纸烧” ( 《嫂子》 ) 。一个把看病抓药的钱留着, 等待死亡 “自己给自己/买纸烧” 的人, 其不幸的命运就像一座山压住了一粒豌豆。读完此诗, 我们一定在想, 是什么让她麻木, 放弃了自己?诗带来近乎窒息的生命之痛。

如同尘埃一样的生命还有另一种形式:白骨。面对必然的死亡, 向东关注众生死亡之后的灵魂归属。风土中, 客死他乡的人都抱有一颗 “痴心” 望归的灵魂, 这是千百年来民族故土的向心力使然。诗 《小石门悬棺》《客家》 《慰魂节》 都逼近了一种凄楚、 酸辛的生命状态。对于客死他乡的人, 冥冥之中安排了一个希望和归期, 一句 “时候到了” , 便是对悲壮、 惨烈的慰藉。那些从中原迁徙过去的 “客家人” 一代代客居, 一代代死去, 却 “归心不死” , “把骨殖埋三年挖出来入瓮/摆在大道边/等着回去//虽然知道等着也是白等/还是等等/再等等” ( 《客家》 ) 。诗中的 “等” 字,直指悲辛极限, “等” 是 “泥土之根” 在异乡风雨里的泪眼。历来, 悬棺是个文化之谜。可谁也没想到雁门关外的小石门前也有悬棺。“小石门悬棺” 里盛殓的是宁武关年轻士兵的冰冷白骨。这些战死的士兵, 他们灵魂回家了, 骨头却还在等? “等来一个悬空寺/悬着悬念/悬着/心” ( 《小石门悬棺》 ) 。 “悬” 是一种不落地的状态, 犹是春闺梦里的 “悬” , 马革裹尸的 “悬” , 慈母望儿的 “悬” 。 “悬” 在心理现实有另外的温暖。真的盼望有这么一天, 上帝用普慈的悲悯抚摸这些孤魂, 问他们 “你们到哪儿去啊? ” 《小石门悬棺》 拉断的是空间, 坐热的是情感的时间。对这些尘埃中的生命白骨, 家到底是什么?竟有如此魔力!

二、 那些触动了诗人的生命瞬间

无论燕山有多少繁复的人和事, 诗人的上庄有多么漫长的历史, 这一切都是以瞬间的形式在和诗人发生接触。向东拥握个人生命方向, 整体观察, 人文思考, 及物言之,“把米酿成了酒” 。

山里的一草一木, 向东让它们分布在祖先的坟头、 山冈、 河边、 草原、 石头上、 岩石缝隙、 风中、 火山口和路边, 也遍布在人间。他的青草, 生来就带有风的姿势, “牛羊喜欢它, 它就是奶/鸟儿看中它, 它就是巢/跟着勤劳的人儿回家/它是炊烟, 它是火苗” 。它们以时刻性无所谓生、 无所谓死地摇曳在蓝天下。他们柔韧、 卑小, 青涩而无畏, “在天快要塌的时候也会奋力” , 能让那些高高在上的主宰者折服。 “草” 传达了人类低处的声音, 灌注了血液, 游动于诗人的脉动和呼吸。

诗人进入多个点, 与物合一。诗人的《空山》 中那只挂起二百零一米蛛网的黄蜘蛛; 《水胡子》 中的 “弯勾虾” ; 寒意中似乎另有含义的 “深秋的苹果花” ; “顺着秋风爬上去/爬到霜天之上了//顺着阳光爬上去/爬到上庄之上了” 的 《牵牛花》 ; 老远看上去约等于菊花, 近看还是葵花的 “老南沟里的小葵花” ; “干枝梅” ; 折了枝条茬口就流血的“雀儿花” ; “土炕上的老玉米” ; 旷野上瞬间白头的 “芦花” , 都在珍惜生的机会, 抓住一线生机壮大自己, 使生命闪耀。

当人读懂了其他生命的语言, 也就有了做人的幸福和宗教的悲悯。诗人的 《微小而又透明的鱼群》 努力张扬的是生命的欲望。诗人疑

惑: “在燕山老岭毛椴叶子上的那些微小而又透明的鱼群” 来自何方? “你们怎样来到这绝顶, 是谁在叶子上留下种子” 。而后, 诗人带着理性和智慧凝视: “晴空下/毛椴叶子里贴满鱼干儿/眼睁睁仿佛在等/在一滴泪里缓过神儿来” 。这里似乎有一个宿命的短暂, 更有另一种绝望下的挣扎, “那些鱼, 终于在一场小雨里摆出了有形命运” , 这 “雨” 的瞬间即是生的永恒。

诗人动情在各种生命的精神气象, 认定一秋草木顺天听命, 实际上 “一棵都不能少, 哪怕是少一棵断肠草, 天地也将失去平衡” 。这就是为何, 诗人回到故乡, 发现他惦念的那棵 “山梨树” 被砍后, 有 “一架大山蓦然空寂” 的感觉。没了寂寞, 就是枯寂, 而枯寂似是终极。

三、 困惑与忧患的新视野

当人们谈及忧患, 多在家国。而诗人向东却聚焦人类视野, 用个体生命去丈量人类集体的命运。诗人是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 来对存在现象进行审视、 自省和反思的。他不再是一腔热血地写, 而是在个人的历史想象力中脱胎换骨地、 充满忧患地叙述。诗人沉思的参考系不是一家、 一族、 一国, 而是地球, 是世界。诗人的美学原则是现代的, 人文理念是人道。在隐喻的遮蔽和象征的澄明之间, 诗人是无为无不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