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上接第6版


(上接第6版)满足绿化灌溉需求,一方面也为校园东区构建了一处新的水景。
  为了在山坡打造充满野趣的山林效果,学校园林科工作人员趁着土地还没解冻,在北京周边各大苗圃挑选树苗,于2018年春季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种植计划,共计完成建设面积约9500平方米,其中园路及广场面积约2600平方米,绿化面积约6900平方米,种植乔灌木约1200棵,花草约3500株,草坪及地被5800平米。
  “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如今走进这方小天地,早春山桃夹道,落英缤纷;夏季菖蒲苔草,野趣横生;秋季红枫掩映,各类观赏草随风飘扬……它正以其独特的山水格局,成为园子里的一道明媚风景。
  
1-4号宿舍楼:有序而不失活泼
1-4号宿舍楼是建国后清华大学建设的第一批校园建筑,也是新中国第一批校园建筑中的代表作品,采取了轴线对称的传统布局,宿舍楼之间有庭院可供休憩。由于宿舍楼建设时间已久,经调研、收集同学们反映的情况,发现了一些突出问题,例如该区域机动车和自行车摆放混乱、活动空间的使用率低、植被生长较为杂乱、基础设施老旧等。
  在保持原有建筑及景观结构基础上,学校从拆除老旧车棚、整治乱停车辆、增加休憩设施、精简种植密度和品相、增加下层植被等措施入手,努力营造一个简单纯静、欣欣向荣的美丽花园。同时尊重师生的生活习惯和需求,让人成为环境的主角,在细节处彰显人性化设计,例如专门设计并开辟了晒被空间,方便同学们晒被晾衣等。
  如今,1-4号宿舍楼的停车区域整齐划一,花园和林荫道层次分明,多种植被四季可观,为同学们户外学术交流、放松身心打造了有序而不失活泼的空间。与二三友人一起,或悠闲漫步,或驻足观赏,都别有一番情趣。
  
师生参与,共筑美好校园
园子里每一处的“换装”都是校园历史文化空间提升的“点睛之笔”,看似“一挥而就”,殊不知每一次升级都要经历密集的调研论证、反复的研讨修改。从提出问题到设计方案再到参与实施,师生逐渐成为校园景观建设的主角。
  “全方位育人不仅体现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上,也体现在校园的每一处细节中……要建立参与机制,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到校园环境管理的过程中,提升师生的参与感与获得感。”2018年10月16日,邱勇校长在与师生代表研讨校园环境建设时这样说道。
  师生不仅是校园环境的体验者、见证者,还应该是校园环境的建设者。只有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到校园景观设计和环境治理的全过程,才能真正提升师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为了让师生们积极主动地转变角色,一系列配套举措已经落地,并取得良好成效……我们看到,校园景观规划广泛征集师生意见成为常态。校园景观环境管理咨询委员会已于2018年11月15日正式成立。本届委员会的18位代表中,教师8人,学生10人。
  我们看到,建筑学院、美术学院等相关专业的设计团队正积极参与到校园景观环境治理方案设计中来,结合所学亲自“操刀”。
  我们看到,方案征集、设计竞赛、课题研究等多种参与形式纷纷“上线”,调动多方力量参与校园环境管理。
  我们看到,校园景观环境管理与工程教学实践正紧密结合,一个个科研教学平台正在打造中……当然,师生参与不仅局限于此。一次车辆的规范停放,一次垃圾的分类丢弃,一次节能减排的实践,都是身体力行的参与,更是环境育人的熏陶。
  一棵树苗的栽培,一条交通流线的设计,一处排水系统的构建,一个艺术元素的运用,一方宁静天地的打造……正是无数人的努力,才使得历经沧桑的清华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更美的清华等你细细品味,更等你参与其中,贡献灵感与智慧!
  (资料提供:修缮中心园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