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上接第1版
校园景观换新颜:更美的清华等你发现!


●记者 吕婷
(上接第1版)两侧的空间是学校中轴上的重要绿地,由于近二十年没有进行过提升改造,场地景观风貌比较老旧,功能较为单一,无法逗留休息;植物的围合感过强,整体氛围较为荫蔽,因此空间使用率较低。
  清理杂树、开槽铺路、修建平台……一整套改造施工方案在2018年纷纷落地实施,共计完成建设面积约12000平方米,园路及广场面积约2700平方米,绿化面积约9300平方米,种植乔灌木约1300棵。在植物种植上,特别打造了敞亮大气的绿化效果,并实现四季有景可观。
  主楼东西两侧区域都属于交通要道,是师生上下课的必经路段,对施工安全提出很大挑战。学校修缮中心在施工作业时间、噪声时段、防护措施、减少交通影响等方面对施工队伍进行了严格的要求和监管,并重点利用节假日进行施工。根据城市交通管理规定,常常需要在夜间运卸苗木,修缮中心园林科的工作人员无论凌晨还是深夜,总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如今漫步在主楼附近,你会发现便捷的通行步道、舒适的休息设施、多样的活动场地、优美的绿化环境应有尽有,这里将成为清华景观的新地标。升级改造后,主楼东侧绿地被打造成了一个集通行、停车、休憩于一体的花园,步行道在绿地中穿行,夹道的植物摇曳多姿,停车位更是全新升级。承担着重要教学功能的东主楼,终于有了配套的户外学习交流空间。
  改造后的主楼西侧绿地则被打造成了承接第六教学楼的户外花园,有绿荫遮蔽的休息设施、多功能的活动场地,还有专门设计的可旋转木座椅。更好地吸引同学们走出教室,在心旷神怡的自然环境中放飞思绪、碰撞灵感。
  
青桐林广场:林间絮语的趣味空间
在听涛园和情人坡附近,有一块学生活动的“宝地”,珍藏着无数清华学子的灵动记忆。还记得校庆的草坪音乐会上,欢快的音符在林间回旋飘扬;还记得新生舞会培训时,女孩们的一袭长裙在风中摇曳生姿……这里就是原来的杨树林广场,大家习惯称它为“小树林”。
  然而场地内杨树生长较快,并逐年出现坏死现象,后来毕业校友赠送青桐栽植于此,杨树林广场便更名为“青桐林广场”。由于校园越来越多活动场地投入使用,青桐林广场一时间不复往日的热闹景象。为了激活广场的多元功能、赋予广场更多的人文气息,学校对青桐林广场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改造。
  不论是沿街新添置的花池座椅,还是最新打造的植物主题景观道路,抑或是纵向树阵及景观灯柱所形成的通廊,都吸引着师生们走进这一绿意盎然、饶有趣味的街角林下公园,或小憩片刻,静静聆听林间的风声鸟语;或交流互动,一场场活泼多样的社团活动精彩上演。
  “圆”是本次设计中特别增加的具象景观符号。圆象征着生生不息,循环不止,而青桐一圈圈圆形的年轮正代表着欣欣向荣的生命力量。青桐林广场以一凸一凹的圆形几何空间,艺术化地激活了原本平整无趣的街角广场。“林中叙语”是青桐林广场中凸起的圆形体,这里有围合静谧的私密空间,不断升起的高1.2米的小广场成为师生室外研讨、自习的不二选择。“林中幻象”是广场中下凹的半圆体,这里是开敞的活动空间,下沉1.2米的演艺小剧场为师生提供了自发活动的各种可能性,雨水花园体系的使用也将原先的硬质场地打造得更为生态化。
  
世纪林北侧绿地:山光水色相映生辉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山光水色俱佳,便是人间仙境。提及园子里的山水景观,大家可能会想到荷塘、荒岛附近的美景。然而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园子里又多了一处赏山观水的好去处。如果你从东北门入校,便会路过位于紫荆雕塑园和世纪林之间的绿地。改造前,由于场地空间封闭,植物密闭度高,缺乏必要的活动设施,人们往往只是路过,而很少驻足。改造后,这里也可以成为你此行的目的地:山水相映生辉,林木野趣盎然,值得你放慢脚步,沉浸其中,领略别样风景。
  在对原有植物群落进行保留的基础上,学校修缮中心园林科在与设计方多次沟通后敲定最终方案,旨在打造一个贴近自然、对师生有吸引力的多功能露天活动场地。
  场地建设面临的第一个棘手问题就是排水。东北门附近坡度大,水流急,易在短时间内形成水面;再加上附近汽车工程系的碰撞试验场的广场高程较高,在暴雨时会喷出大量的水,形同瀑布,对场地建设和使用带来一定的挑战。项目创造性地构建了场地的雨洪管理系统。通过收集雨水,利用学生宿舍热水供应的余热废水,采取滞、蓄、用等方式,一方面可以(下转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