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青海印记


  青海,有一个令人遥想的名字,它有最为贴近自然的颜色和最为博大浩渺的水域,成为长江黄河的发源之地,守护着自然的沉静永恒。刚从炎热的南方踏入西宁已是深夜,有明显切入肌肤的凉意,黑暗的光影里略带稀薄而鲜活的味道,丝丝缕缕地蔓延。
  第一天,我们到达达板山景区海拔3700多米的高处,眼前的山峦没有嶙峋之姿,高耸之势,却簇拥如聚,绵亘不已。遥岑远目,雪山隐隐,日光圣洁,山头常年积雪,即便雪水化尽,也终无植被覆盖,呈现青黛的山体本色。山腰以下却青葱浓郁,密林遍布,着实是分野中峰变,有气象悬殊之叹。山间团云轻薄,游弋自在;山脚平原如绣,菜花金黄,青稞穗满,铺展有方。涧溪灵动,由山顶雪化为水,节节而下,清冽玲珑,一路清歌。沿途不时有游客在水边搭帐,或烹炊,或群欢,极尽坦然尽享自然之馈赠。水的滋养,山的依托,不舍不离,妙合无垠,这世间还有怎样的陪伴,是如此让人敬畏和动容呢?
  第二天,我们从西宁共卡高速一路向西,神奇的柴达木盆地便沿线伸展,戈壁无垠,丘陵平缓,白云相逐,祁连山脉远远偕行,林莽苍苍。茶卡盐湖这面偌大的天空之镜,银波粼粼,白如素锦,极目处与天容山色无痕相融,浑然一体。几座大型盐雕迎立在前,瑶池阿母仪容端雅,目瞻远方,虽身居仙海,却依然翘首苦盼穆王的八骏归来。仙境自然是要藉神话来附丽的,幻景与幻象也往往是美的布道。游目骋怀,避开人群之喧,进入湖心深处,眼前的天幕渐趋逼近,俯身相迎。远山长,晓山青,云飞风起,大气清和,生命与自然的邂逅,静无言,思无邪,澄净如盐雪素裏,纤尘不侵。空气里流动的盐的味道更为盈润,盐层上的小颗粒也越发细软,盈手间,这些天地间孕育的天然结晶体密密匝匝,抱团聚力,苦心为营,以细微之躯成就蔚然大观,惊叹造化神奇。
  从茶卡原路返回转往青海湖,临近橡皮山,山体越发近前,缓势而行,土层也变得温润。旷野无际,牧草如茵,漫山的牛羊,星点密布,成为原上最日常的布景。进入黑水河,青海湖已恍若在侧,车窗外盈盈一水,要眇宜修,横亘在翠嶂与花海之间,如绣幌佳人,默然生情。避开人流汇聚的观景点,一路西行至湖的尽头才近身向前,目之所及,景象殊异。这片青色的海原是与黄沙大漠相对而居,一边是广漠沓无穷,平沙莽莽,沙丘沟壑,纵横逶迤,眼前的大漠少了战时的狼烟马嘶、清角吹寒,少了羌笛杨柳与怀远乡思,却仍然有逼人的孔武威仪。一边是汪汪千顷,碧波银粼,如凝妆吟思的佳人颙望,“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深情有思,斜晖脉脉。如此光景两奇,相映成趣。
  第三天,我们来到了塔尔寺,这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典型寺院代表。依山傍坳,格局恢宏,错落有致,佛光普鉴。如来八塔,大瓦金寺均是寺庙主体景观,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金身佛像端坐于银塔,法相庄严,极尽缛丽华贵。塔尔寺三绝——壁画、堆绣、酥油花,美而不素,妍而有骨,人类巧夺天工的艺术创造和匠人精神淋漓俱现,透露着质态充盈的美学元素。这里没有灼眼熏人的焚香顶礼,只有虔诚无声的伏地朝拜。赤足,合掌加额,五体俯地,叩首长拜,循环不息。塔尔寺活跃着众多达赖和班禅的身影,却唯独少了仓央嘉措的气息,我们深情吟唱他的至美情歌,喟叹他和玛吉阿米的凄美爱情。“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不幸做君王”,黯然间想起了六世达赖,想起了李后主,也一并想起了容若,都是一般样的人间赤子,即有天纵之才,然心不为形役,而得心之真味。人间婆娑,踵事繁华,所难弃者,唯一点痴念而已,谁说又不是呢?
  每一个地方,都不仅仅是一个只具形体标识的地理位置,它的容颜、它的体温、它的年轮,都交集印刻了太多的光阴故事。人、自然与历史,是生活舞台上永远不会谢幕的主角,却不断在戏剧场景的转换中改头换面,咿呀登场。而每一个所到之处,便成了穿行中最好的观众和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