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为 “我爱我” 保驾护航


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点赞 车兴隆 摄

今年 5 月 25 日是第 20 个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全国各高校将开展系列活动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525” 谐音 “我爱我” , 意在让大学生关爱自我的心理成长和健康。我校是吉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地,拥有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

对症下药, 实现心理筛查全覆盖

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当代大学生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学生约占50%左右。大学生面对的问题不再仅仅是学校、家庭等简单的人际交往关系以及相对封闭的学习环境,而是繁复纷杂的各种生活问题,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关注与排解,那么自闭、 抑郁、 焦虑、 偏执、 分裂等情绪将是大学生活挥之不去的 “小恶魔” 。

每年大一新生开学之初,学校会让全体大一新生登录北华大学心语网站做一个心理健康筛查。2018 年, 6481 名大一新生接受了线上心理健康筛选,实现了心理筛查全覆盖,其中发现有 15%的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新生们结束了艰苦的高中岁月,甩开包袱轻轻松松地踏入憧憬的大学校门,迎来了铺天盖地的新鲜事物, “一时间要忙的事情太多啦!自己很迷茫, 并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学业没有突破, 眼下的努力也不知有没有回报。 ” 大一的张同学无奈地说道。他们初出茅庐, 第一次尝试独挡一面, 面对很多学习以外的事情, 却是毫无头绪, 拆东墙补西墙, 学习和生活就如一团乱麻。

他们期待遇到新朋友,却又发现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有着不同以往交友圈的脾性和习惯。 “大家都是来各个地区, 各种家庭背景。有时会因为家庭经济条件, 庸人自扰, 让自己感到忧郁并焦虑。” 侯同学说道。结识新朋友已经让人不知所措, 大学生们更要开始脱离家庭生活,走进学校的小社会生活中, 住进集体, 融入集体工作, 活动自主性提高了,对心理能力的要求也提高了。于是李同学也遇到同样的问题, “有点纠结怎么协调别人的价值观和自己的原则性问题。比如和舍友, 会有宿舍内务方面的争执, 然后在部门里, 会因为工作分配问题, 而感到苦恼。”

还有一个新鲜的话题闯进了大学生的生活———那就是美好的爱情。大学里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是很多学生一直以来的幻想, 但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医学专业的吴同学说: “学医本身就挺累的,又加上恋爱的不确定性, 异地恋难以磨合, 让我们之间多了很多坎坷的经历,但这不是我想象中恋爱的模样, 让我感到疲惫。”

根据反映出的这种种心理问题,学校心理中心按照标准把心理健康问题分为三级: 特别严重、 稍微严重、 一般问题。开始针对性地进行线下排查,各学院辅导员找相关学生进行谈话,进一步确认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排除问卷答题时不认真、 新生出现短暂适应问题的情况,各学院将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推荐给心理中心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咨询。

从筛查、 分类再到排查, 既实现了心理健康调查的全面覆盖,又让心理咨询变得有针对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车兴隆说: “我们做入学筛查并不是为了寻找 ‘问题学生’ , 而是为了去发现谁需要帮助。”

学生从大一到大四的心理状况都有学校的保驾护航———平时排查。每个学院都有一个负责心理健康的老师, 每个班级都设有心理委员, 平时留意学生的心理状况, 一经发现需要帮助的学生, 就会汇报给心理中心。

“四位一体”守护学生心理健康

“四位一体”指的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活动、 心理咨询、 干预危机事件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从 2012 年开始, 学校将心理健康课设为全体学生必修课,共有16 学时的面授。今年又增加 16 学时的慕课学习, 学生可以在线上清华北大等高校优质课。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苏畅平时上课并不是单纯讲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 而是尽量活跃课堂气氛,从课堂学生中寻找实际例子,从中挖掘心理知识,她会提出一些合适的心理健康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 “通过心理健康课的开设,学生课上课下都可以向心理老师咨询交流。” 苏畅说。

此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织专业力量精心策划 《心语讲堂》 大学生心理专题讲座,力争使学生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 提高心理健康的意识, 解答学生的心理困惑。

车兴隆表示, 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预防,开展心理活动就起到心理预防的作用。结合每年 5 月 25 日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和 10月 10 日世界卫生精神日, 我校的心理健康月设在 5 月和 10 月。在心理健康月期间,为学生关注心理健康, 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活动。今年5 月份的心理健康月一共开展了 12 项活动。

做活动怕在不接地气,怕触不到最基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的活动致力于调动全校学生参与其中, 从中受益。他们没有选择自己设计健康日宣传横幅,而是向全体学生征集,让学生既是动员者也是参与者。他们让各个学院推出心理健康代言人, 做海报, 拍视频, 做富有学院特色的心理宣传, 比如计算机专业的海报宣言是: 人就像电脑一样, 有时候需要清理清理垃圾。为吸引学生关注心理健康日,他们在三校区设立宣传地标, 供学生们拍照互动, 还进行心理健康情景剧展演等。

心理中心依据心理学的 21 天效应, 即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如果重复 21 天就会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想法, 从2017 年 5月起开展了 21 天习惯养成计划系列活动, 每月一主题, 学生们通过线上微信群打卡、 线下交流的方式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如今已经开展了运动打卡、 习字打卡、 阅读打卡等, 该活动为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起到了促进作用。

车兴隆老师同样从事心理咨询的工作, 他说: “不是有心理问题才来咨询, 只要学生们有成长困惑, 就可以来咨询。” 心理咨询的核心是助人自助,不是帮助人去做选择, 而是帮助人去面对、 积极应对困难,而不是蜷缩在角落里。例如, 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人际交往困难的同学认识什么是人际交往, 为什么交际困难, 之后鼓励他们与他人交流, 为他们逐渐树立自信。

今年是车老师在心理中心工作的第四个年头, 心理咨询量是逐年增加的, 现在每天有 2—3 人。 “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 这说明前期的心理教育和宣传活动发挥了作用, 学生开始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 车老师说。

很多学校都有突发的心理危机事件, 例如, 某生突然有轻生念头、 某某误入传销组织被骗等。 “如果我们学校发生了心理危机事件, 学校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就采取相应的危机处理方案, 一定会注意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 车老师强调说。

形成体系, 共同关注心理健康

学校建立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班级心理委员和大学生心理社团组成的纵向链条, 形成了逐层把关、逐层渗透的心理健康体系。

学校按每生 15 元划拨了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 为了让每个学生受益其中, 不仅让举办的心理活动触及到每个人,而且今年各个学院还可以申报项目, 在 “自己家里” 举办心理健康活动, 让学院自主带动心理健康的宣传。

班导师是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班主任,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密切关注着学生的心理状况。陈文琦既是心理学专业的班导师又是心理老师,他为学生们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自我疏导方法,她让学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时刻自我调整, 常怀宽容心。宽容心体现在善待, 一是善待别人, 不要有太强好胜心;二是善待自己, “要好好的了解自己,思考一下现在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给自己做一个剖析, 在你自己未来发展中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让自己每天都有一个收获和变化” 。

学校全方位多角度的心理健康保护机制少不了学生本身群体的支持。 “心泉” 心理协会的职责是协助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活动,会长周琼对一直以来社团开展的活动自信满满,她说道: “团体心理辅导是我们开展过的成效较好的活动。全体同学参与其中, 是一个互动性很强的活动, 能够让同学们感受到一些用其他的文字说不出来的感受。 ”青春同伴社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他们举办了很多场次的青春大讲堂、 心理健康讲座、 青春健康同伴教育活动。其中同伴活动是由高年级学生来主讲青春健康知识, 已实现 2018 级全覆盖, 最多的时候, 一下午能讲20 场。这些学生群体从小的角度切入,为的是唤起共情, 唤起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同龄人更喜欢和同龄人交流,学生的有些心理困惑还没上升到找心理老师谈话的程度,心理委员就可以担任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心理委员从大一到大三会有不同层面的心理培训,内容包括心理委员工作如何开展、朋辈心理咨询辅导培训和心理危机事件识别。经过这一系列的培训, 心理委员就拥有相对专业的心理知识,可以对学生的简单心理困惑进行疏导。中文2018级 4 班心理委员杨家琦表示如果某同学出现异常, 我会单独和这个同学聊天, 主动了解他的心理状况,如果是不愿意聊天的同学, 我会选择给他写信开导。

学校建设了纵向到底、 横向到边、 全方位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横向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全铺开,纵向将触角伸向最基层学生,为我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