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安徽大学第57届田径运动会运动员
四年之约岁月难改此情深春训以来,一周六次的训练频率已经成为2015级自动化专业的代永子豪的常态。他不仅是院队的顶梁柱,还是校队的骨干运动员,这使得他的训练强度远大于学院内其他队员。因而,几乎每天下午四点半至八点,代永子豪都在田径场上度过。
一开始接触田径比赛的他并不清楚自己的天赋在何处,“大一刚参加比赛的时候,我报的都是短跑项目,后来教练认为我不适合爆发力强的项目,我也慢慢发现长距离项目更适合我。”2018年,代永子豪参加了安徽省第十四届运动会,斩获男子甲组800米第一名、1500米第二名和4x400米第二名。
在骄人成绩的背后,藏着一颗朴素的初心。其实,代永子豪最初加入院队、参加比赛只是为了强身健体。后来,团队使他产生了更多的责任感。他说:“到了大二想为院争光,大三希望证明自己,现在大四,想站好最后一班岗。”在四年的拼搏与奋斗下,田径队已经成为他最大的不舍。他18岁之后的四年青春,都在田径队里挥洒汗水。“这里有伤病的痛,有训练后的轻松时光,有比赛时队友的呐喊助威,还有失利时的相互鼓励,”代永子豪享受在田径场上的每一刻,“平凡的每一天组成了我大学四年的训练生活,这是我大学里非常宝贵的一段回忆,我终生难忘。”
目标明确全力拼搏心不悔2017自动化专业的张晗还记得大一首次参加院运会的经历。“院运会是被体委拉去的,当时抱着能为班级做点贡献的想法参加了比赛。”结果他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在紧随其后的第56届校运会上,他又分别获得男子甲组100米、200米冠军。
张晗回忆道:“去年五一之后,就收到了加入校队的通知。”那时的他也是喜忧参半,但令他惊喜的是:“教练、学长、学姐们都会耐心地讲解每个动作,除此之外,还会交流一些学习生活方面的事情。”
不同于当初的犹豫不决,张晗现在已经非常适应校队的训练节奏了。和去年参加的项目一样,张晗正积极准备着100米、200米和4×100米接力。“去年所获得的荣誉,于现在像是一个推进器。”尽管张晗内心有着些许的不安,但他还是充满干劲:“尽自己的全力,把平时训练的内容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精神所在同心相拥筑未来和代永子豪一样,2017级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李有煜属于耐力型运动员。
而他与代永子豪不仅是私下的好友,更将他视作榜样。
说起在校田径队中敬佩的前辈,李有煜提到了李玉婷。他说:“学姐是特别热血、特别努力的人,热爱训练。训练场上我们叫她拼命三郎,绝不服输,令人钦佩。”
加入田径队,不仅使李有煜得到了专项的指导,更为难得的是,他领悟到运动精神之所在。“那样高强度的训练都能坚持,还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呢?”田径场上的竞争是残酷的,训练更是无味和枯燥的,有人甚至萌生出退队的念头。李有煜说:“训练场上需要相互鼓励,田径队的队员们一起合力劝说使他们留了下来。”
在看见他人想要放弃,或是自己坚持不住的时候,李有煜总会想起教练李丰荣说的一句话:“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努力你就不会差,任何时间都不迟。”寄情田径队2016级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王志远至今难忘第一次参加田径队两公里跑训练时的场景。那天下午,当他得知要绕着田径场跑五圈时是有些忐忑的,但在带队学长和其他队员的加油鼓劲下,还是努力坚持着跑了下来。虽然最终没能跟上学长的速度,但王志远得到了老师的称赞,他说:“我当时可开心了,感觉自己真的很厉害。”
在接下来的田径队训练中,王志远并非一帆风顺,最令他苦恼的就是训练初期成绩提升不明显的问题。但他表示:“队友们的支持总会给我信心,我们一起找出问题的原因,再尝试解决。”正是这种不言放弃,使他在56届校运会上获得乙组1500米第三名和5000米第四名的好成绩。
王志远最初加入田径队是因为他喜爱田径运动,而让他一直留下的原因却是“田径队家庭般的和谐与温暖”。失落时队友们的安慰、遇到困难时大家的帮助,都让王志远感到了家人般的亲切与温暖。
超越自己运动精神在第56届校运会中,2017级管理科学专业的戴卓妮分别摘得了女子甲组400米和800米的冠军。她认为取得这样的成绩并不出乎意料,“我从前年十月份便开始训练,寒假期间也在按照老师的安排进行训练。”戴卓妮从大一开始就进入了校队,密集的训练同时也会带来疲惫与伤病,但她还是凭借强大的毅力坚持着:“一般我训练的伤都是因为劳损,虽然很疼,但是继续训练不会有不可恢复性伤害,可以坚持下来。”体育精神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拼搏,还有一个更好的自己。
聊到那些令她印象深刻的训练往事,她回忆道:“那天下雨,我和一个短跑项目的女生跑圈,这一直都是让我们非常痛苦的事情,而且腿越疼跑得越慢,越跑还越疼。雨一直下,但是教练没打伞,只戴了个帽子,一直在外场看着我们跑,等着我们。”这或许是只有运动员们才能体会到的坚持与感动。
“运动让我成长了很多,变得更加坚韧和成熟。”运动会对于戴卓妮的意义不仅是荣誉,还是一种对自己的超越。同时,也让她深刻理解了运动精神的含义:“运动精神就是超越自己,不仅在项目上超越自己,更是在心理上打破自己的舒适圈,获得进步。”超越自我,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冠军。
“田径队都是一家人”
作为管理学院的田径队队长,2017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专业的丁伟国的身上肩负着带领整个院田径队的责任。谈到为今年校运会所做的准备,他说:“首先,在训练前,我们要充分动员队员们。第二,在训练期间,我们做了较为周密的安排,在体力、技巧上做充分的练习。”当然,除了充分的训练,心理上的鼓励也必不可少。“最后,我们在训练的同时相互激励,给予自己充分的信心。”队长的正确引领也是未来队员们能做好训练、取得佳绩的重要动力。
在训练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伤病情况,丁伟国也一直坚持身体健康第一的原则。比较轻微的,会让队员们适当休息;比较严重的,则让他们去医院进行检查,让他们安心养伤。“我会鼓励安慰他们,同时用自身经历告诉他们伤病不可怕。”他也提到,“这是在训练中很难避免的情况,但也是对自身的一种磨砺。”每一处伤病,都是运动员们努力拼搏的见证。
谈到管理学院的田径队精神,丁伟国认为就是:“田径队是一家人。”“我们都把所有队员都当做亲人,互相帮助、鼓励。”而支撑丁伟国坚持下来的,同样也是对于田径队的感情。“去年我是学长学姐带过来的,我能体会到他们对于田径队的感情以及对于我们的期望。我希望能在今年承担这份责任,让田径队越来越好。”
忆往昔历历在目迎挑战蓄势待发“去年,我们化学化工学院取得了总分全校第六的好成绩。这是每一位化学化工人努力的结晶。”2018年度安徽大学运动会“优秀运动员”陈伦樑这样说到。他笑言,“为了准备运动会,不知道和伙伴们一起在北体洒了多少汗。”
化学化工学院田径队的文豪对此同样深有体会。他以他自己为例:“春训和冬训是很磨砺人意志的。不仅要和天气,更要和自己做斗争。去年我过完寒假回来,前几次训练都跑一圈吐一次。”文豪坦言他曾萌生了退意,但在伙伴的支持下,他仍坚持下来,也很庆幸他加入了化学化工学院田径队这一温暖的大家庭。
去年第五次参加运动会的王东在赛场上依旧表现出色,勇夺双冠。作为老运动员的他,对夺冠少了大一初见的兴奋,更多的是对自己实力稳步提高的欣喜。去年初次参赛的文豪,没有王东的游刃有余,却有着不输于他的坚韧。运动会最后一天要开始男子4×100米接力比赛时,文豪的脚已经起了血泡,但仍忍痛上场了。因为脚伤,他的速度比平时慢了不少。“最后一百米时,我想着不能拖累自己的队友,便竭尽全力地加速。”他感慨道:“虽然最后我们的成绩并不理想,但我们尽力了,也无悔了。”
“我觉得我们化学化工学院田径队对比赛节奏的把握程度还需要加强。”陈伦樑认为,“特别是2018级的新人,交接要跟得上。”除了需要新人的努力,他们这些老队员也要承担应尽的责任:不仅要指导新人提高实力、适应比赛,还要缓解团队的压力,更要充当团队的主心骨。学习与训练平衡学习与田径训练并不容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骆轩玉大一时这边刚下了课,就要去体育场训练,那边训练完,又要赶去上课。到了大二,她开始辅修第二专业,有时训练还要占用周末的时间。她开玩笑说:“别人还躺在床上,你却要起来去训练。”而在这样的条件下,田径队内不少成员仍能在学习和田径上都取得出色的成绩。
骆轩玉入学时参加新生运动会展现佳绩,正逢学校为省运会挑选队员,她就被教练一眼相中。她取得了安大第56届田径运动会女子甲组100米第一名、200米第一名,省运会女子甲组100米第一名、200米第一名的佳绩。
体育场的友谊是共同经历困难,又不断克服困难,共同达到极限,又不断突破极限的战斗友谊。在骆轩玉的心里,田径队的日常就是“大家在一起训练,为一个目标奋斗。”这是一件很平常却不平凡的事情。骆轩玉在省运会结束后曾感慨:“在学校,我们是互相竞争的对手,在校外,我们是互相支持、互相鼓励的队友。”成员们之间的感情就在一滴滴的汗水下、一天天的训练中渐渐深厚。学姐教练·真管李宁,经济学院2016级财政专业本科生,现任经院田径队教练。虽说是教练,管李宁却是实实在在的田径队“前辈”了。大一时,她就荣获校运动会女子100米第五名、200米第五名,大二时又斩获了女子200米第二名、400米第三名、4×400米接力团体第三名的佳绩。
转眼间,管李宁即将迎来她大学生涯中的第三个运动会。她回想起自己首次参加运动会时的情景,感慨道:“当时,我已经确定转专业了,报名运动会也是想为原院系再做点什么。”但她在比赛前摔伤,状态不好,没有获得满意的成绩。大二时她选择继续参加校运会,想弥补大一时的遗憾。
管李宁的坚持、负责,队员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训练时,她要求严格,甚至牺牲自己的练习时间认真地教他们动作技巧;训练后,她待人真诚,帮助队员们拉伸放松,大家都亲切地喊她“管姐”。经院18级新生运动员宋健谈起管李宁,满是称赞:“管姐教给我们科学训练的方法,严厉地监督,让我们更快取得进步。她很幽默,让训练也妙趣横生。”18级新生运动员潘坤岳说起她心目中的“管姐”:“第一印象是霸气严肃的大姐大,但是相处久了,就会发现,这其实还是一个特别可爱、外冷内热的小姐姐!”
青春赛道超越自我2017年,第一次参加校运动会商学院2017级的霍顺理在男子甲组1500米决赛中一举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但他并未就此止步,今年的春训当中仍时时可见他的身影。
当记者询问他去年赛前准备的秘诀时,霍顺理表示,“要学会自己调节生理、心理压力。”由于去年的男子800米和男子1500米都是预决赛同时进行,导致大量运动员挤在跑道上同时出发,今天的霍顺理回想起当时的情况,也说自己的起跑并不顺利。“从外道超越确实浪费了不少体力,不过当时只想着怎么能再快一点。”
霍顺理更擅长的项目是中长跑,不过今年他同时报名了1500米和5000米。对于他心中的长跑精神,霍顺理说道:“长跑是对一个人身体之上的精神层面的挑战。刚开始自己纯粹是心情不好来放松心情,后来意识到自己可以跑长距离,就慢慢坚持下来。期间有过身体不适、心理畏缩,但这些都要自己努力去克服,很多时候坚持一下就过去了。如果自己选择了放弃,回过头来看会非常遗憾。”
齐心融温情乘风创佳绩文学院的周阳说,在她参加田径队的这两年来,有许多让她印象深刻的学长学姐,正是他们让她逐渐感受到了运动的魅力。“15级的张露学姐是我们上一任队长,她开朗的性格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可以调动队里的气氛。15级的许优学长有着‘金牌技师’之称,是我们这一学年的独家记忆。14级的王名权学长平时虽然有点不苟言笑,但训练中的那股拼劲很震撼人。当然了,还有很多学长学姐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让我感觉田径队永远是一家,不管你身在何方。”这种友爱的团队精神,成为了一个团队的灵魂与动力。
周阳同学在上届校运会中获得了女子乙组3000米的第一名。她回忆道:“大概是在3000米的最后200米的时候吧,文学院14级的秦学松学长对我喊‘不要给自己留遗憾。’其实当时跑到最后已经有点意识模糊了,但那句话就像一道雷炸在脑海里,几乎是下意识地开始加快摆臂、迈开步子。没有学长的那句话,3000米冠军拿不下来。”对于这次3000米是否有信心再次得冠,她非常谦虚地回答道:“毕竟各院人才济济,不少新鲜血液注入了校运会。只能说,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周阳同学用她的切身经历告诉了我们,这种不服输、敢拼敢闯的精神,正是校运动会的精神。
一往无前享受过程更珍贵新闻传播学院的李玉婷回忆起刚进队的情形时这样告诉记者:“学会跨栏,让我知道自己有着很多潜在的可能,很多以前不敢相信自己可以做好的事,现在也有了一份自信和勇气去做。”
李玉婷初尝跨栏时,发现跨栏的技巧和平时跑步的技巧却并不相同,起初很是苦恼,“这就像自己原本建构的世界观突然崩塌,废墟之上只有无助的自己,别无其他。”但是将所有的委屈、怀疑、急躁、难过对着北体的天空哭出来,过一会便什么都忘了。
当被问到训练中的问题时,李玉婷脸上却浮现笑意,“训练的中间遇到太多问题了,现在记得的却只有零星的美好:只记得我们一群人朝着夕阳大喊,跑完这一圈就不跑了,最后还是咬牙跑完了所有训练内容;只记得重重夜幕下,我们一群人打着手电满操场地喊着老师计时;只记得终点线上,老师坐着小板凳,我们像群孩子围在老师腿边,听着老师分析着我们技术错误和改正的方法;只记得在小小办公室里老师、队员围着桌子,边吃边聊,边笑边闹,不分彼此。”李玉婷顿了一下,“那真的是最纯粹美好的时光。”
荣誉与否勇担责任最重要“我觉得荣誉不是主要的,我是那种如果喜欢或者选择做一件事情就很少停下的人,我觉得责任和汗水是最重要的。”这是新闻传播学院纵楚洁选择留下来的理由。她更喜欢和同伴一起奔跑,“在你累得想放弃的时候,看到别人还在努力,也会坚持下去。”
“压力一定会有,看到大家状态不好,就会担心。当然啦,如果我们这些哥哥姐姐足够强,弟弟妹妹的压力就小一些。”当被问到作为新传田径队队长是否有压力时,黄莹如是说。教练朱仁康则表示:“有压力,很正常,但有压力,就需要化解。”“老朱每年都说我们今年不行,我们就得可劲搞。”一位队员打趣道。但当训练时真的发现队员状态不好,他就立马化身“老父亲”,让队员好好休息、调整状态。新传田径队长黄莹笑道:“有时候我感觉哪个女孩脸色不好,想给她减点训练量,她会告诉我说,不用,没关系,再跑几个。”
此去经年一片温情永留存黄莹感慨道:“总有一天我们16级会毕业,离开田径队,但是心会一直在这里。”陈少宏跟记者聊天时说,田径队无论是谁,都可以畅所欲言,队员之间友谊深厚纯真,过往的队员毕业很多年之后依然相处很好。朱仁康教练也用自己的关爱带给每个队员温暖。
谈到留下和离开的问题,黄莹说:“留下是因为我喜欢的人都在这里,我得到的东西也都来自这里。我付出得多,得到的也多。只有当一个人付出比得到的少,才会只看得到失去。”
朱仁康教练认为夺冠并不是新传田径队最重要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帮助队员们成长,当教练这么久,带过了很多朝气蓬勃的新传学子,他感触最深的是:新传仍在进步。薪火相传的不仅是新传的荣耀,更是那份温暖和田径精神。责任编辑:胡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