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世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石油大学(北京)初创,从昌平县东关生产队购得300亩土地,在这里加紧修建校园和校舍。
当时,我曾应邀对校园的绿化提出建议,希望不要把原住居民留下的树木一概清除,最好能留下几棵老树,作为校园选址纪念。当时负责基建的范玉琦副校长接受了我的建议,约我和另一位负责绿化工作的老职工张永年一起,在校园工地上转悠,勘查在什么地方保留哪几棵老树。我们发现在计划建设的红旗操场北端与翠宫招待所南侧之间,有两棵老槐树,树龄约有四五十年,树高有十几米,树冠宛如两张大伞,郁郁葱葱,气势不凡;且两树并肩而生,枝叶相拥,像兄弟,像姊妹,令人遐想。于是,范玉琦副校长当即决定保留这两棵树,其他建筑、修路等均为它俩避让。
“双槐”景观就这样保存了下来。后来学校又在树根部用花岗岩彻了围栏,以示对他们的保护。
“中国槐”是既具经济价值又具丰富文化内涵的树种。仅就其名,就让我们有浓浓的亲情、归属和认同感。中国树种成百成千,而此树能以“中国”“中华”冠名,何其壮哉,伟哉,何其亲切!中国槐似有“中国基因”有极强的生命力。数百岁树龄的国槐可谓遍布祖国大地,树龄上千年的国槐也不罕见。开封有“古国槐”,树龄高达1174年;北京有国子监的“罗锅槐”、什刹海的“凤凰古槐”、北海公园的“唐槐”、景山公园的“镇山唐槐”、故宫的“紫禁十八槐”“角楼槐”和御花园“蟠龙槐”等等,树龄也都在数百年以上。把国槐作为市树的城市有:北京、大连、兰州、西安、太原、石家庄、秦皇岛、烟台、泰安等。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记录着明代我中华民族的迁徙史,“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歌谣,一代一代流传至今。还有“七仙女下凡”美丽的神话故事,“槐荫大树”为七仙女和董永做媒,更是赋予了槐树慈祥善良、有情有义的人文品格。
这些槐文化的生动资料,让我对石大校园的这两棵老国槐树更加眷恋、更加仰慕了。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槐,我们都以“中国”冠名,这缘分多么深厚啊!满目青翠的石大校园,有许许多多名贵的大树,雪松、梧桐、银杏等等,但论来历,它们都是建校后引进的外来树。而在本土本地生长至今的,就只有这两颗“中国槐”了。
双槐肩并肩地伫立在那里,见证了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校被迁出北京近20载后,终于又回到北京,在昌平军都山下又兴建起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十年过去,随着学校的发展,教职工队伍愈加壮大,高水平人才越来越强;在校学生从只招收研究生到现在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达到一万五千人;科研经费上百万、上千万、上万万,成果越来越多、水平越来越高;校园从北扩展到南、到东,面积由三百多亩到了七百多亩,更有了占地七千多亩的克拉玛依校区;学科发展质量逐年提升,石油石化学科正迈向世界一流……正可谓:“军都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要感恩北京,感恩昌平,感恩北京昌平县东关村。正是在这块土地上,石大人开启了再次创业的历程并创造了学校发展史上的新辉煌。
校庆65周年返校时,我迫不及待地去探望这两棵中国槐,与许多校友在树荫下畅谈母校巨变,合影留念。我们畅想,肯定会有许多石大学子,在此槐荫树下留下过各种各样青春浪漫的故事,即使离开了母校,那双槐树荫下的故事也一定会久久留在心里。
近期,参与过学校在昌平建校的一些退休老教职工,围绕着这两棵树的命名及保护,饶有兴味地纷纷热议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有人建议命名为“昌东双槐”,以纪念此地此树源于昌平县东关村;有人说,观其状两树连理相拥,如同夫妻,起名“夫妻槐”甚妙;而又有人查阅资料指出,国槐乃“雄雌同株”,不可把双槐称“夫妻”,或比喻“兄弟”、“姊妹”较恰;更有老教职工提议,此双槐位于招待所“翠宫”南门外大路上,何不起名“迎宾槐”,同时把“翠宫”更名为“双槐宾馆”更有意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校园文化建设中,包括了校园植树绿化的内容。祝愿我们仰慕的这两棵“中国槐”,在“以文育人”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