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顾发展历程,全国油气地质大赛承载着光荣使命,像一颗嫩芽破土而出,抽枝成长,让优秀的全国石油地质学子齐聚一堂,共同交流,共同进步。
10月28日晚,第三届全国油气地质大赛圆满落幕。比赛的顺利举行离不开默默付出的评委、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他们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严谨认真的作风、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大赛的正常运转提供了重要保障。
这样的评委很温暖在大赛投稿截止时间到了之后,大赛组委会工作人员将近百份作品打码编号,逐一发送给了大赛邀请的外审函评专家评分。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物探技术研究所教授、地质资料构造解释专家张研评委,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工、石油地质专家邱桂强评委,牺牲大量休息时间,认真函评学生作品,并热心为大赛建言献策。
张研评委在收到函评材料后,利用十一国庆长假的时间逐一研读学生参赛作品并细致打分,不仅将评分情况及时反馈给了大赛组委会,还根据评审情况附上了作为构造组评委评分的心得,并从“赛题选区分析”到“考核点的选择”、“区块构造现象的专业解释”到“如何更有利地让学生建立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基本概念”等方面对大赛提出了建议。决赛结束后,他又将自己所在会场的答辩选手的综合表现进行了书面评价,通过邮件发给了大赛组委会,信里写满了对油气地质领域学子成长成才的期待。
在外审函评即将截止的前两天,大赛工作人员给还未提交评分表的外审评委一一发送短信,提醒他们及时反馈学生参赛作品评分情况,其中包括邱桂强评委。10月 9日晚上 11点,大赛工作人员接到了邱桂强评委的电话,电话中的他的声音压得很低又透着焦急,“您好,我是邱桂强,不好意思这么晚打扰了,我刚看到手机短信……”,原来参赛作品外审函评期间正值邱桂强评委主持的科研项目结题,工作十分繁忙,他每天都要在办公室加班到深夜才能回家休息一小会儿。“我们的外审函评是10月10号截止,您最近工作太忙的话我们可以给您延后几天,或者您也可以考虑让其他评委代评……”,话还没说完,电话中的邱桂强评委就斩钉截铁地说:“作为大赛评委,我一定要尽职尽责,也一定抓紧时间反馈评分表!”。第二天,大赛组委会工作人员就准时收到了他发来的评分表:“你好,评分表反馈给你们,请查收。评审中我严格依据评分标准,有些学生作品的分数有些偏低,还请酌情使用”。
胜利油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宋国奇教授也在大赛中担任评委。比赛中,他认真倾听选手陈述,充分肯定参赛学生实力,指导学生如何将所学地学知识充分应用到研究中和实践中、如何用更加缜密的逻辑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他说:“希望油气地质领域的石油学子能够在大赛广阔的平台上锻炼自我、提升自我,为石油石化事业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这样的工作人员很认真全国油气地质大赛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赛事规模、影响力逐步扩大。相比往届赛事,本届大赛从命题到组织报名、从开幕到闭幕等环节的流程和细节更加规范化,这要源于地球科学学院老师们以及学生会、学生社团的学生们一丝不苟地努力工作,像一颗颗履职尽责的“螺丝钉”一样,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在每一个环节的运转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专职辅导员王天已经连续参加三届大赛的筹备举办工作,对于大赛的每个环节他都了然于心。曾经因为跟初次参赛的团队解释参赛流程,他打了近一个小时的电话,最终因手机没电而结束;曾经因为组织评委函评学生参赛作品,他给58位来自不同单位的评委发送短信和邮件;曾经因为制作大赛会务手册,他多次带着团队成员在办公室奋战到深夜。“为了大赛能够顺利开展,我们丝毫不敢懈怠,每次只有大赛闭幕式顺利结束了,我们悬着的一颗心才能够完全放下来。”王天深有感触地说。
辅导员杨晟颢带领地质爱好者协会的学生负责大赛的物资保障工作。大赛前夕,他们经过精心筹备,与多个单位和商家进行对接,定制大赛各项物资,其中最“显眼”的物资就是放置于学校南广场和第四教学楼前的喷布。10月25日晚,北京市气象台发布大风黄色预警,预计阵风可达8、9级。接到预警消息,杨晟颢不敢怠慢、严阵以待,及时对南广场和第四教学楼前的喷布进行巡查和加固。当天深夜,呼啸而过的大风刮得喷布鼓了起来,用来固定喷布的绳索不断摇摆,一堆堆落叶在喷布前“起舞”堆积。杨晟颢带着团队成员持续穿梭在南北校区之间巡查守候,在呼呼的大风中进行喷布打孔等加固工作。天色微亮,风声渐息,经过一夜的狂风洗礼,喷布在南广场依然屹立。
刘畅同学主要负责研究生学术论坛的筹备工作,包括租借大赛用品、布置桌椅、调试大屏幕、拷贝PPT、悬挂条幅、摆放摘要集等细小琐碎的工作。“不管多累,我们心里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将研究生学术论坛的各项筹备工作做到尽善尽美,为参赛选手提供良好的比赛环境。”
当音乐响起,本届大赛主持人、辅导员牟琪琪站在台上拿起话筒说出“大家上午好”,她与全国油气地质大赛知识竞赛的三年之约也如期而至。虽然她已非常熟悉整个流程,但对于热爱舞台的她来说,每一次站在舞台上都是一次重新开始,她都要以最佳的状态、最充分的准备来对待。由于赛题要绝对保密,主持人在知识竞赛正式开始前的48小时之内才能拿到赛题,这对于要精确宣读赛题的主持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为此,她一拿到赛题就和搭档立刻全身心逐字逐句地研读赛题。比赛当日,她和搭档站在台上的一个半小时时间内精神高度集中,一字不差地宣读选题,让评委和选手们尽情地享受地学知识的盛宴。这样的志愿者很美丽第三届全国油气地质大赛共有近百名志愿者负责大赛各项工作。辅导员高思航带领王艺帆等志愿者负责此次大赛的接待工作,从在翠宫门口接待嘉宾和评委并引导签到、领取物资、办理入住,再到每一项比赛环节对参赛选手进行时间提醒、引导陪同,他们分工明确,团队协作,用热心、细心、暖心温暖着接待的每一位师生。高效完成了接待任务。
赵静同学在第四教学楼做会务志愿者。比赛当天,虽然气温下降使得室温降低,但她与其他志愿者早早来到第四教学楼布置会场,用满满的热情给参赛学生带来了温暖。
马珍珍同学从第一届大赛开始就参加大赛开幕式、闭幕式等场合的礼仪工作。凡是需要礼仪的环节,一般都会是师生关注的重要环节,礼仪志愿者的一举一动师生们都会看在眼里,体现着大赛志愿者的素质。为了保持良好的仪态,礼仪志愿者赛前就一遍一遍地练习礼仪姿势。“我们要将石大志愿者的精气神儿体现在礼仪中。”她充满自信地说。
贾业同学同样也是第三次参加油气地质大赛志愿者工作。在第一届、第二届大赛中他都是接待志愿者,热情陪同参赛团队往返于会场与翠宫之间,并引导参赛选手到指定参赛地点。今年,贾业的志愿岗位变了,他和地球科学学院新闻中心的学弟学妹们奋战的新闻宣传一线,通过微信、微博等宣传平台实时宣传报道大赛情况。作为“老资历”的大赛志愿者,他说:“在担任大赛志愿者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很充实,也在很多专家学者和优秀学生身上学习到了对学术研究的孜孜追求,大赛不仅锻炼了参赛学生的专业素养,也提升了我们这些志愿者的综合素养。”
“灯光减弱,开面光!”“音乐,走!”“礼仪呢,礼仪准备!”大赛知识竞赛彩排现场,志愿者余季陶同学忙碌着。从知识竞赛流程策划到校内竞赛选拔,再到比赛前一天的灯光方案修改,最后到答题板等物资的摆放,短短两周的时间内,他与团队成员团结在一起,共同为知识竞赛的举办而努力。“虽然时常熬夜奋战研讨前期策划书、后期灯光等方案,但一想到我身边有这么强大的团队共同为了一个目标而奋斗,我们的心里不是抱怨,而是感动与荣幸。”
第三届油气地质大赛已经划上了圆满的“句号”,来自全国各地油气地质领域的石油学子们的努力是未完待续的“逗号”,评委、工作人员、志愿者们的尽职尽责为大家划上了充满激情的“感叹号”,而青年学子在大赛所提供的广阔舞台上经历了青春的淬炼,收获了成长,他们的未来也是石油石化行业发展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