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第三届全国油气地质大赛圆满落幕,参赛学生在比赛中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提升了专业素养,培养了创新精神,下面小编就带你一起了解一下积极、热血的石油学子们。
“风雨之后现彩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参赛选手们秉承着“年轻有朝气,好学而无畏”的理念,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获研究生综合组一等奖的西安石油大学“冥显太元”队队员孙瑛莹满怀深情地说:“‘冥显’意为两界之意,当初我们在看《地质年代》节目时,从时代变迁中感受到了一种更高的人生境界,我们也希望自己能够到达一种研究地学的更高境界。”从七月份接到比赛通知到最终进入决赛,要准备的资料、要做的功课非常多,他们常常用严谨的精神为了一个小问题而奋战钻研到深夜。因为准备充分,在答辩时,他们淡定从容,对答自如,获得了评委的认可。短短三个月的参赛时间,那些攻克难题的深夜,那些鼓励对方的瞬间,虽已消逝,但却永存“冥显太元”队队员的心间。
他们以梦为马,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互相激励,共同奋斗,不断前进。来自延安大学的“同路人”队获大赛本科生综合组三等奖,这是一支由四个本科生组成的队伍。队员张梅说,因为他们刚刚步入大三,也刚刚接触到油气地质类专业知识,备赛相当艰难,但正是这样艰难的过程,才让他们收获了更多的成长。队员段祥瑞说:“大家用积极的心态共同为了比赛而努力,团队协作的美妙总是那么富有魅力。”“积极”使他们在备赛时从容不迫,而“团队”团结一心让他们众志成城克服困难,他们是延安大学优秀石油学子的代表,从众多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走到决赛,实现了通过参加大赛提升能力、锻炼自我的梦想。
不满足于在自己的“舒适区”止步不前,而勇敢地挑战自我,吉林大学“玄铁神龙”队的曾周强坦言,“自己对油气地质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提高,所以抱着学习的心态来参加比赛,参赛的过程也是自己对地震知识、沉积知识的掌握程度突飞猛进的过程,也因此结识了许多勤于钻研专业知识的石油学子,收获很多。”“要做好大赛赛题,整个团队必须有系统的知识体系,我们遇到很多自己不了解的领域时,就勤查资料、经常研讨,在‘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中坚持到最后!”刘朝阳队长充满自豪神情坚定地说。“玄铁神龙”队从接到通知开始准备到最后进入决赛,两个月漫长而略显枯燥的时光中,他们好像在黑暗中前行,随着难题的不断解开,随着坚持不懈的努力,一点一点的光亮照进前行的路,让他们最终走进决赛的赛场。备赛期间有三位队员一直都有实验室的科研任务,为了不耽误比赛进程,他们只能利用晚上和课余时间,与指导老师和队员一起讨论赛题,准备改进方案。在那段时间,一起奋战到深夜、一杯杯略带苦涩的咖啡,装满了整个团队最甜美的回忆。
风铃遇风而发出悦耳之声,获得本科生单项组一等奖的“小风铃”队的倪凤玲是重庆科技学院大三的学生,“风铃”与“凤玲”谐音,她希望可以像风铃一样在赛场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她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个日夜靠着咖啡才能坚持做下去。她说:“备赛过程中花费了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曾经想过放弃,但还是选择坚持”。根据赛题资料反复求解、项目汇报 PPT一遍遍修改,这些都没有消磨她的意志力,反而让她更有激情,这期间,导师的鼓励也给了她无限的动力和莫大的支持。这些磨砺和锻炼才成就了赛场上自信从容的“小风铃”。
山东科技大学参加单项组比赛的毛礼鑫,初赛后感受到赛题的难度和竞争的激烈程度,压力倍增,但他没有放弃,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导师的帮助完成了决赛课题。他表示,自己的参赛目标并不是拿到名次,而是希望提高自己,备赛的过程很辛苦,经常熬通宵,但是收获也非常多。
“众人拾柴火焰高”
独木难成林同舟风雨行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也只有把自己的梦想和团队的目标融合在一起才能最有力量。
“Geology0Artisan”译成中文便是“地质工匠”的意思,这支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致力于用工匠精神研究油气地质领域的团队斩获大赛研究生综合组特等奖。“在我们团队成员眼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一直走在追求完美的道路上,从未止步。”队员王彤自豪于团队取得的成绩,也为团队所富有的精气神儿所感动。备赛过程中,她们秉承着“深夜有人陪,要胖一起胖”的小宣言,一起熬夜,一起吃宵夜,一起回宿舍,一起顶住压力。队长张曼玲说:“当我们深夜还在办公室奋战求解难题的时候,队友们的一句‘没事,我陪你’感动了我好久,这种珍贵的感情源于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理念。”
西南石油大学“西柚红领巾”队队员孙文钊认为,决赛中他们表现得不如想象中好,没有取得理想中的成绩,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专业知识体系有了很大扩充,他们的队员团结一心,收获了志同道合的友谊,他们已经很满足啦!比赛结束后,队长黄志强还暖心地宽慰与自己朝夕相处的队友:“虽然结果不如人意,但在我心中你们一直是最棒的!”
吉林大学“肃慎伏鸾”队队员认为,他们团队整体专业实力和其他石油院校队伍是有一定差距的,但他们团队非常有凝聚力,大家各司其职,在集体讨论时又能将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结合起来,相互提升。对他们而言,比赛结果不是最重要的,在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中不断成长、不断磨练、不断进步才是参赛的重要意义,未来才能更好地为国家石油石化事业作贡献。
张兴强是长江大学“疯狂的石头”队的队长,他认为沟通在团队协作中最重要,沟通连接着团队的每一位队员和比赛的每一个环节,工作开始之前要沟通思路、做好分工,后续又在不断的沟通调整中总结经验、善于改进。他们本着“青春就是我们的资本,青春让我们勇敢地尝试”的信念,在克服重重困难之后,冲进了决赛。
不知道有没有人曾被《一个人的朝圣》这本书中主角的执着而感动过,获得研究生综合组三等奖,来自西北大学的“五个人的朝圣”队队员表示,“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我们五个人的团队是一个打不垮的斗志昂扬的团队,每个人都尽心尽力发挥自己的专长去完成自己负责的任务,中途虽然想过要放弃,但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希望明年再来参加大赛,有更多的提升。
“青春不留遗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比赛的意义从不在于结果,而是为了没有遗憾。来参加全国油气地质大赛的学子,都怀揣着地质人的炽热之心,他们无所畏惧,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一路前行。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cupkzykc”队队员梁凯翔对“困难”一词感触颇深。参赛初期,他们对油气地质领域的专业系统和软件知之甚少,为了完成赛题,他们以“从零开始”的心态加强专业软件的学习和操作;比赛前夕,10月25日凌晨他们到达北京,由于PPT不符合指导老师的要求,他们入住宾馆后开始马不停蹄地彻夜修改PPT到早晨七点;在平时的团队合作中,成员有时会因为分工不明确而产生分歧,这时就会召开小组会议,明确分工,研讨问题,解决问题。“作为一个全国性的赛事,全国油气地质大赛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同台竞技的舞台,让我们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让我们在与其他高校石油学子的交流中扩大专业知识领域,提升专业技能,这些收获对我们以后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有很大帮助,也为我们更好地实践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梁凯翔心怀感激地说。
获本科生单项组三等奖的延安大学“Lucky0Fellow”队冯瑞娜认为,比赛喜在荣誉,贵在参与:“在决赛中能够和更多优秀选手交流沟通学习,我感觉自己收获很大。比赛中我尽己所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向专业评委汇报,他们也为我提出了很多非常有意义的指导和建议,也让我明白平时专业知识的积累很重要,自己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对待问题的处理方法很重要。
当莫大的“知识断层”阻碍了团队前进的步伐,他们毅然将队名定为“永不言弃”来表明勇于接受挑战的态度,最终他们获得了本科生综合组三等奖,这也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入围决赛的唯一一支本科生队伍。深厚的同学情谊,促使这支队伍走到一起;通宵达旦地工作,促使这支队伍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和不屈的斗志。汇报材料内容弄错了,他们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理清思路,分秒必争地修改。“井无压力不出油,任务压力轻飘飘”,他们认为压力带给他们的是更多的动力,他们在“永不言弃”的信念中,让自己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飞得更高更远。
第三届全国油气地质大赛结束了,但石油地质学子的求知探索之路还在向远方不断延伸,在这条充满希望的道路上,会升起一颗颗油气地质领域的未来之星,相信他们是祖国石油事业的未来,是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的青春力量。文/学生记者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