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洋大讲堂》系列讲座实录(1-4辑)

青年文化促进会曾获“全国五四红旗示范团支部”“天津市十佳社团”荣誉

“女科学家进校园”

5位诺贝尔奖得主来我校

美国能源部原部长朱棣文

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

韩国原国会议长金炯旿

“与信仰对话”专题论坛
天津大学(北洋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悠久的历史为这所名校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北洋大讲堂”创办于2002年,作为集思想教育、先进文化与前沿科技为一体的高端品牌论坛,始终致力于邀请各界名家大师,或传道授业、或交流分享,通过讲座、论坛等形式,将一场场思想文化盛宴呈现给师生。为了传承天大独特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营造更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16年来,“北洋大讲堂”潜心求索,成为学校“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健康成长的良好校园文化环境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传承北洋精神 构筑科技人文高地
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诞生于中华民族危难之际,自诞生之日,北洋大学便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悠久的历史成为了天津大学的独特印记,勉励着一代又一代“天大人”。120多年来,“实事求是”已内化为天津大学的精神品格,指引着一代又一代天大学子求真务实、上下求索,使“天大人”具有“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的气魄。“念过去之艰难缔造,愿一心一德,共扬校誉于无穷”成了无数“天大人”所发出的最强音。北洋大学为强国而生,而“北洋大讲堂”以“北洋”冠名,既是对这所大学历史的尊重,更彰显了120余年办学精神、育人使命的传承。
作为天津大学集思想教育、先进文化与前沿科技为一体的品牌活动,“北洋大讲堂”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广邀社会各界杰出人物为广大师生“传道、授业、解惑”,建立起一个思想与文化相碰撞的平台,聆听时代新声,树立文化自信,成为“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多才之士才储八斗,博学之儒学富五车”。才华横溢、知识渊博是古人的理想目标,亦是新时代青年的立足之本。
“北洋大讲堂”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其不仅讨论学术前沿,亦畅谈人生体悟;不仅心怀家国,亦放眼世界。科技巨擎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弗雷泽·斯托达特、巴里·夏普莱斯、吕克·蒙塔尼、杨振宁,“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闵恩泽、师昌绪,美国能源部原部长朱棣文,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冯小明、曹晓风、阎锡蕴、周琪、谢毅、江雷,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谢礼立、顾晓松、邬贺铨、潘云鹤、崔愷引领天大学子领略漫漫科学之路;政界人物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澳大利亚原总理陆克文,丹麦前首相赫勒·托宁·施密特,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原主任李荣融,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周恩来总理侄女、中国新闻社原副社长周秉德激励天大学子把握时代脉搏,涵养家国情怀;文体名家如梁思成建筑奖获奖者彭一刚,著名作家莫言、刘墉、余秋雨,国家一级演员六小龄童,著名演员欧阳奋强,奥运会冠军陈一冰、魏秋月为天大学子带来精神上的启迪与洗礼;商界精英如新东方总裁俞敏洪、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三一重工执行总裁易小刚、潍柴动力董事长谭旭光、恩智浦(中国)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力与天大学子共同展望商业时代发展趋势。同时,一代又一代“天大人”始终不忘“共扬校誉于无穷”的传承。2015年天津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以“听掌校人讲天大故事”为题,讲述了天津大学独有的历史记忆。2018年校庆日当天,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薛随建、首席研究员周旭以“遥望星空,放眼未来”为题,详细讲述了“天津大学星”的发现历程。“北洋大讲堂”也多次邀请杰出校友,畅谈他们的成长故事。国家一级建筑师、天津大学校友刘方磊,NewGen.Capital创始合伙人、天津大学校友张璐,腾讯公司副总裁、天津大学校友梁柱都曾做客“北洋大讲堂”,激励学子们在奋斗中不断成长为志存高远、勇于开拓、堪当时代责任的有为青年。自2002年成立至今,“北洋大讲堂”已成功举办了480场。20余万名师生在这里了解学术前沿,领悟深刻思想,收获实践经验,增长人生智慧,得到了心灵的洗涤和思想的升华。
充分发挥高水平学术讲座对青年的思想引领功能,已成为高校文化育人、思想政治引领的重要工作方式和载体。作为天津大学文化育人的重要平台,“北洋大讲堂”一直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标,传授先进的人文学术思想的同时,也将积极向上的精神传递给师生,带给师生们的不仅是内心的感悟,更是一种思考与启迪。这种思想与文化渗透,正是立德与树人的有效载体,也是传承与创新的精神动力,让天大学子“抱定天大的志向,胸怀天大的气魄,担起天大的责任,投身天大的事业”,以北洋英才、国之栋梁的姿态迎接新时代的曙光,为校为国奉献自己的力量。
以学生为中心 夯实组织工作体系
“北洋大讲堂”在组织过程中,始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坚持以青年学生为中心,让青年学生成为工作和活动的主角。“北洋大讲堂”是天津大学唯一由学生全权负责的讲座活动,学生自主邀请讲座嘉宾,大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
为了坚持服务青年学生的工作生命线,了解青年学生心声,问需问策问效于青年学生,“北洋大讲堂”一直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通过问卷调查、讲座现场意见反馈等方式即时收集学生们的意见,根据学生意愿邀请主讲人。
16年来,“北洋大讲堂”以传播先进校园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打造独具天大特色的文化品牌,在学校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不仅影响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更让学子们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对于参与筹办讲座的学生干部,在活动承办的过程中、在和优秀主讲人近距离的接触中,他们的能力也得到了深层次、全方位的培养锻炼。“北洋大讲堂”由天津大学校级社团青年文化促进会负责筹办,社团成员全部为学生,他们对讲座流程进行优化和总结,编写出统一规范的工作手册。青年文化促进会成立至今,逐渐成长为今天广受校内师生和校外媒体关注的重要学生社团,曾获评“全国五四红旗示范团支部”“天津市十佳社团”等多项荣誉称号。完善功能配套 探索校园文化深度“北洋大讲堂”为学生带来一场场精彩讲座的同时,也着手建立更加完善的功能体系,使得讲座的影响更持久、更广泛。随着“北洋大讲堂”在师生中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推动作用也愈益明显。在其引领下,“青年文化论坛”“青年文化沙龙”“北洋微人物”等衍生品牌活动应运而生,为学子们提供了更为广阔和自由的文化交流平台,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文化生活。
我校2009年创立的“青年文化论坛”是青年文化促进会的另一个品牌活动。自创办以来,该论坛邀请到了社会各界的青年翘楚举办了一场又一场的精彩讲座。这个活动是“北洋大讲堂”的配套活动,旨在营造更为生动活跃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挖掘校园文化的深度。著名演员孙俪,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张超凡,青年作家张嘉佳,歌唱家龚琳娜,青年演员李晨、李佳航,百合网创始人慕岩,知名评论家石述思,“博物君”张辰亮等都曾做客“青年文化论坛”,分享自己的经历与感悟,引发无数场头脑风暴。不仅如此,“青年文化论坛”也成功举办过多场电影点映会和主创交流分享会。纪录片《二十二》《重返·狼群》等一系列正能量影片的主创人员都曾做客“青年文化论坛”。
为了让讲座覆盖更多师生及校外观众,学生们对讲座进行了全程录像,用镜头记录下“北洋大讲堂”的全部精彩,并发布至网络平台供大家观看、学习,同学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名家大师的风范。学生们制作了内容丰富、版式新颖的“北洋大讲堂”宣传册,将精彩的演讲摘要记录其中,成为宣传推广“北洋大讲堂”的重要资料。
此外,“北洋大讲堂”的主办方青年文化促进会定期组织编写团队整理主讲人的讲座实录,并收录至同名书籍《北洋大讲堂》。由学生主要参与编撰的《北洋大讲堂》已出版4辑,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从中汲取名家大师们智慧的声音和深刻的思想。
为了让众多学子领略大师风采,传承“北洋大讲堂”的文化精髓,学生们在每次讲座之后都会邀请主讲人签写寄语册,近两年已收到了百余份来自国内外各界名家真切的寄语,为师生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丰富“北洋大讲堂”的内涵,扩大讲座在师生中的影响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青年文化促进会邀请学子们参与到每场讲座当中,定期进行学生特约评论员的招募与面试。每学年有近30名学生特约评论员参与到讲座活动中,撰写评论员文章在青年文化促进会官方公众号“青年谈”栏目发布,这些文章获得较高的校园关注度。不断完善的组织工作体系,使得“北洋大讲堂”的影响更持久、更广泛,在学校人文教育过程中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成为校外人士了解天津大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提升品牌影响 加强宣传阵地建设
“北洋大讲堂”自创办以来,活动影响力逐步提升,得到了“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北方网”“腾讯网”等数十家校外知名媒体报道,同时也获得校内众多媒体青睐,天津大学新闻网,天津大学官方微信、微博平台均多次独家报道、现场直播“北洋大讲堂”讲座盛况。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已成为当前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成为高校思想文化宣传的新平台,新媒体建设也已成为“北洋大讲堂”工作的重要内容。
新媒体的发展给“北洋大讲堂”的宣传工作开拓了新途径,实现了讲座信息高效传播,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在新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北洋大讲堂”始终一心一意为广大师生服务,至今已成功搭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并在运行中逐步趋于稳定和完善。其中,微博、微信两大主要新媒体平台推送讲座预告、票务信息、现场报道、精彩回顾及学生特约评论员文章,并进行网络发票活动,获得了师生们广泛关注和好评。微信平台首创票务预订功能,曾有半小时内高达14563条的实时消息进行票务预订,这样节省了排队领票的时间,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便利。同时,微信平台对讲座中的观众提问环节进行了创新,学生们可以发送消息至微信平台向主讲人进行提问,方便了学子们与主讲人之间的互动。截至2018年10月,微信平台累计关注人数达22555人,年度累计阅读量达到361952次,微信公众平台已然成为“北洋大讲堂”对外宣传的主要力量。“讲座预告”“活动前线”“评论员文章”等模块的设立使平台建设更加完善,用微信获取讲座信息更加方便,“北洋大讲堂”的宣传工作也日益完善。
促课程化发展 创新第二课堂设计
进入新时代,推动学生社团工作向着规范化、课程化、制度化发展成为学校管理和学生工作的新课题。2014年,天津大学成为团中央推动“第二课堂成绩单”工作的试点单位,恰逢学校编制“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方案”,于是2015年上半年,天津大学党委常委会正式通过了将课外教育课程化、学分制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并与毕业、保研、评奖评优等挂钩,在2015级学生中全面推开。“北洋大讲堂”与“第二课堂成绩单”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把共青团比较成熟的教育品牌全都开设为课程,在全校12类208门的课程体系中,有2门必修课,分别是《人文学术讲座》和《学生社团组织经历》,这4个学分为必修学分。其中,《人文学术讲座》以开放式现场讲座为载体,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文学艺术等学科,旨在加强思想教育、传播先进文化、探索科学前沿、植入人文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从开拓视野和锻炼思维两个维度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人才。如今,我校已形成了以“北洋大讲堂”等高水平讲座为主的人文学术讲座课程体系,从制度上保证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也使“北洋大讲堂”品牌建设进一步朝着规律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人文学术讲座》课程一经推出,便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这种既能近距离感受名家大师的风采,又能够获得第二课堂必修学分的新颖教学方式,大大地提高了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让听讲座成为了一种学习习惯。《人文学术讲座》课程让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来选择讲座,并填写讲座记录,加深学生对讲座内容的认识与理解,是将“北洋大讲堂”升华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高等教育不仅注重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高水平的人文学术讲座成为传承、培育人文精神的有效载体,是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拓展和延伸,将人文学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促进“北洋大讲堂”品牌建设的有力措施。“北洋大讲堂”在制度创新力的推动下,逐渐成为天大学子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充斥着新机遇、新挑战的新时代,“北洋大讲堂”仍将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继续为学校师生服务,协助课堂教学,联系课余实践,共建科技人文新风;以文化提升内涵,以内涵引领文化,以发展谋求特色,成为校内与校外,学生与名家之间交流的纽带;见证在新时代下学校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天津大学的精神符号,“北洋大讲堂”将继续传承“实事求是”的北洋精神,传递科学人文之火,传播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不忘16年的深厚积累,我们坚定地相信,在新时代背景下,“北洋大讲堂”将继续发挥好高水平人文学术讲座在思想政治引领、青年成长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方位融入宣传思想和文化建设中,构建思想、时政和文化传播的高地,激励新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国梦”奉献自己的力量。
(本版稿件和图片由校团委提供)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