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瘦汉肥唐□ 人文学院 王云红





“汉舞姬图”展现的是汉代贵族宴会上舞姬翩翩起舞的场景。画面艺术夸张了舞姬身材的纤瘦。腰肢的婀娜、体态的轻盈充分表现了汉代对女子骨感美的追求。据说,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身材瘦削、体态轻盈、舞蹈出众,舞姿优美动人,深受成帝宠爱,贵倾后宫。她练就了一身超凡的“轻功”,能在一块极小的面积上舞出多种舞蹈动作,正如天空中的飞燕。为此,汉成帝特意为她建造了一盏水晶盘,让两位宫女双手托盘,赵飞燕便在盘中起舞,就像仙女在空中飞舞一般。赵飞燕不仅是能做“掌上舞”的飞燕,她还在舞蹈上自创了独特的“踽步”技巧,腰功尤其了得,跳起舞来如人手中花枝,无人能够企及。赵飞燕每每为汉成帝表演舞蹈,都把皇帝迷得神魂颠倒、如痴如醉。唐代《汉宫曲》“赵家飞燕侍昭阳,掌中舞罢箫声绝”,就是对赵飞燕舞蹈造诣的极高评价。
“唐女官图”中的女官体态丰硕、骨肉均匀、面相宽广、下巴圆润,身披华服,头戴佩冠,尽显雍容华贵、丰腴浓丽之气。唐代内廷有女官制度系仿照朝廷六部尚书制度而置,分设六尚,即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下统二十四司,分掌宫廷事务。武周时期,女性参与政治的热情被进一步激发,宫中女性有权参与公众事务,一些女性成为皇帝的助手或内廷的官僚,而非皇帝的私人伴侣。女官服饰分为常服和官装礼服,官装礼服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制服’,图中女子身着宫廷裙装,上衣衣领都低至胸部,丰腴的颈项与乳房上部都裸露在外,相当沉稳、自信,表现了唐代以丰肥浓丽为审美的取向。李唐王室定都于胡风和北方汉风盛行的关中,从高祖时就倡导北方的胡风和审美习俗,从初唐开始女性审美观就逐渐发生变化,以壮硕为美的胡风渐成主流。武则天正是凭着宽额头、丰脸颊、圆浑而重叠的颈部及富态形象赢得了“媚娘”的称呼, 从而为她进一步接近权力中心奠定了基础。《旧唐书·外戚传》中对武则天女儿有这样的记载: “公主丰硕,方额广颐,多权略,则天以为类己。”是说太平公主和武则天一样,长着壮硕的体态,额头宽大,下巴圆润丰满,面相较为宽阔,这样的外貌成了宫廷美女的标准。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杨玉环, 更是家喻户晓、流传千古的胖美人典范。这种审美取向是一种全方位的审美理念, 所体现的是一种力量型的、开放兼容的文化视野。唐人喜爱牡丹,牡丹的花型正是高贵丰满。唐人塑造的骏马形象都是骠满臀圆,唐代影响最大的颜体书法更是肥硕、庄严而浑厚。
宋代苏轼《送莘老求墨妙亭诗》有“短长肥瘦各有态,环肥燕瘦谁敢憎”的诗句,从而产生了成语“环肥燕瘦”。以后燕瘦和环肥也就成了代表了汉、唐两个朝代风格迥异的女性审美观的代名词,汉代的赵飞燕成为千古流传的“瘦美人”,唐代的杨贵妃也成了流传千古、家喻户晓的“胖美人”,“瘦汉肥唐”则成为了汉唐不同时期审美艺术的形象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