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光匆匆,又是一年五月,海大园晴日暖风,敷蘂葳蕤,落英飘颻,这样美好的季节里,王蒙先生带着他的新作来了!较之以往的学术研讨会,本次的研讨会十分的特别,青年学生成为会议的主人,整个研讨会实实在在地落在了“青年”这个关键词上,勃勃生气,活力昂然。
这是一场属于青年的学术盛宴。研讨会由学生主持,由学生研讨,青年的声音在小小的会场里格外自信和响亮。一段《青春万岁》的组诗朗诵拉开了研讨会的序幕,激昂有力,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远方,他们知道,先生和导师们的目光里满是期待和鼓励,所以他们勇敢地向前,在学术的大海里劈波斩浪!在研讨的环节,青年学生们从不同的视角对王蒙先生的新作———《生死恋》《地中海幻想曲》《邮事》进行了解读,有人谈女性,谈先生如何在《生死恋》这部小说里聚焦大龄女青年,聚焦性别建构的关涉性话语,有人从历史视野看先生的新作,关注先生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文化自信”,始终关注着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脱离崇高,复归平凡,从而保持民族的品格。同学们从文体意识、语言学、叙述视角、拟像谈到主观介入的叙事方式、解构小说的空间结构,从博尔赫斯、阿列克谢、德里达谈到本雅明、波德莱尔、米兰·昆德拉,时而轻轻颔首,时而微微摇头,时而睿智发言,时而静默沉思,学术氛围很是浓郁。整个研讨过程中,王蒙先生都在认真地聆听着,对每一位发言的同学都投以专注的目光,休息间隙,还和身旁的老师和同学细细地讨论一番,这令我不禁想起百年前“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的盛会,一样的“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样的“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虽无“一觞一咏”,却是以另一般风采“畅叙幽情”,快哉!快哉!
本次研讨会的提问环节的关键词是青春,王蒙先生回溯了自己的青春后告诉我们,排着队的复制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失败和后悔也是人生独一无二的风景,无须寻找固定的模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万岁”,短短的几句话令我的心湖久久地激荡,我禁不住在脑海里一遍又一遍地勾勒着先生的形象。一如青年王蒙那样对待生活积极乐观,在去年的一次文学活动中,85岁高龄的先生笑称自己是“耄耋肌肉男”,健康强壮的身体没有一丝暮气,先生说,追剧、看电影这一类年轻人流行的时髦爱好也是自己生活的常态,无怪乎作家铁凝称王蒙先生是“高龄少年”呢!想必正是这一股子“少年气”让先生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和敏锐的文学感知,一直保持着青春的写作状态。
从先生的新作来看,先生不仅对生活依旧充满着青年的浪漫的遐想,70年的写作生涯更是让先生的创作多了份理性的厚重感。在先生的诸多散文里,先生谈到生活中很多的小细节所给予的感动,比如清淡的、令人安宁和淡定的草药香味、牛骨油茶、八宝饭、果脯,在最近的《邮事》一文中,先生谈到,“我迷上了火车乘务员,工作在一个瞬间百米迅跑之列车上,每一分钟的风景都是新的,给怀着激动的心情出远门的父亲兄弟姊妹们添茶倒水,每一张面孔都是新的。清脆的撞击与机车汽笛的自信的地动山摇,声音与呼吸、黑暗与强光、嘈杂与絮语,一切都那么饱满地诱人”,谈到“仍然喜爱到东四邮局的狭窄而常常显得拥挤的营业点”,字里行间透着对生活的热爱,只有热爱,才能让人生繁花似锦,这和年龄无关。
无论是先生早期的《组织部来了个青年人》《青春万岁》,还是最近的《生死恋》《地中海幻想曲》,都可以看出先生有着古代士大夫的爽利,仰观宇宙,俯察品类,身上常常透着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特有的内敛、从容和宽阔。先生是和共和国共同成长起来的一代,个人的浮沉和国家的兴衰紧紧结合,就像《人民文学》2019年第1期的卷首语对先生新作《生死恋》解读的那样———“(小说)从北京胡同的院子到世界,连着革命年代、建设时期、改革开放的中国和打开了的世界中的自己,‘生’、‘爱’、‘天’,诸如此类,岁月的海面、生活的岛屿,欲求的风浪、情感的船只,波动着命运欲说还休的流转,激荡着自我无从收放的惊涛。”70年的创作生涯中,先生一路前进,一路反刍,让自己站在局外,冷静地旁观,与人性对话,与历史对话,与自然对话,与未来对话。
“文学是我给生活留下的情书,文学,是比生命更长久的存在”,王蒙先生用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和坚持给我们好好上了一课,作为文学专业的学生,我们不仅要对文学有理性的学理的思考,还要感受文学的魅力,文字记录下的爱和美好,记录下的喜悲和浮沉……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热爱生命。青年的我们,去飞翔吧,哪怕没有坚硬的翅膀;去大声歌唱吧,哪怕没有人鼓掌!
(作者,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