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笔尖的记忆□ 人文学院 汉语言171班 王妍琰




每当我路过自己的小学,总忍不住驻足停留一会儿。探探头向围墙里望一望,看看她最近的改变。这种不经意的留恋,也许恰恰是我对儿时记忆最好的怀念。去年修了操场、今年又重建了一栋五层教学楼,大有改头换面的势头。唯一不变的是那道长廊——每到夏天就肆意地开着紫藤花、写满我儿时记忆的长廊。
记忆中贴着白瓷片的廊柱依旧没变,毕业照里,长廊上郁郁葱葱的花叶在冬季一无所有,只留下苍劲的藤干。冬季的藤蔓枯枝在廊下投着厚厚的阴影,我极力探头,想要看清廊柱上还有没有记忆中裱挂着的优秀钢笔字,并没有见到,不禁有些失望。儿时值得珍藏的回忆有很多,有关练字的记忆便是其中之一。
学校从三年级开始进行硬笔书法评比,一年评两次,几年下来我也积攒了不少奖状。比得奖状更让人光荣、高兴的就是作品展览。记忆里小小的透明橱窗内贴着50幅优秀作品,每每展览,总能引起不少同学围观。
得奖光荣、高兴,练字也不无聊。我们从三年级正式练字,每日固定的练字时间在下午上课前的45分钟,雷打不动。没有专门的练字老师,每班的语文老师就来代劳。每人两本厚厚的黄色米字本、一根英雄钢笔、一瓶墨汁。简简单单的配置,练字就这样开始了。我最早的启蒙老师名叫郭春嫣,是个爱穿粉色印花长裙、苗条秀气、有着玉色肌肤的知性美人。人如其名、人如其字,她的名字如同她人一般美丽,她的字如同她人一般挺拔。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最难有定性,而练字无非是一个磨练小孩子脾气的最好方法,再加上男生、女生都对这位温柔的美女老师极有好感,因此更愿意向她学习。曾经一起玩耍的最亲密的女孩儿羞涩地对我说:“我今后也想像郭老师一样写好看的字,也想像她一样穿美丽的裙子。”男孩子似乎更难抗拒老师的魅力,身旁那个平日里最调皮的男孩儿也神奇般地、极为听话地完成她布置下来的任务。我们从笔画练起,横要左低右高、竖分垂露悬针,每节课的最后,老师都要走到每位同学的桌前挨个批改作业,一个红红的大对勾,一个潇洒的“好”字,是我们一中午努力的成果。
练字启蒙发生在小学,正式接触硬笔书法是在初一的暑假。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我逐渐有了临帖的意识。学古仿古,眼到手到心到,一笔一画在落笔之前都要仔细斟酌,力求落在纸上的字和帖子相似至极。
升入大学,我学习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了一门“书法欣赏与练习”的课程。练毛笔字也是先从临帖开始,我选了清新俊秀的欧体字作为临摹范本。也许是小时候打下基础的缘故,自我感觉上手练习毛笔字进步也格外快,不由地感到一丝得意。一字写毕,我专心地盯着它看了好一会儿,心想间架结构掌握着容易,但整字写出来却总是少些神韵。毛笔字相对于硬笔书法来说更难控制用笔力度,运笔方法若是不对,软软的笔尖根本不听你使唤,写出来的字也很难拥有“风骨”,更何况小时候练钢笔字还细细磨炼了这么多年,练毛笔字又怎能一蹴而就。
没有一门艺术不需要下功夫琢磨和用时间沉淀,只有耐得住寂寞,经过无数次的练习和长时间的积累才会有所收获。最终将这过程中的感悟转化为自己身体、思想或是人格的一部分。
每次路过街口的小广场,总能看见不少小孩子拿着粉笔在广场的方块石砖上临帖练字。每个孩子身旁,总会有几个饶有兴致的大人站那儿观察、评价。我也走近他们身旁默默看着,看着他们一笔一划同时又收放自如地写着字,心中是感同身受般的满足。
我们学习一门艺术,总是格外强调“模仿”二字。学习绘画素描,强调临摹静物;学习一门乐器,强调对着乐谱进行一遍遍的练习;学习书法更是先从临帖练起。处在探索时期的我们,学习模仿前人优秀的音乐、书法、绘画作品,无疑是一种让自己进步最快的方式。同样一个“冬”字,不同人写出不同的气度。书圣王羲之极为重视字的架构点画;欧阳询的欧体劲瘦骨感;苏轼苏大才子的字如他本人的个性一般,能屈能伸、极富弹性。
儿时学习、认识的一些事物,大概会对我们今后的兴趣爱好以及性格产生影响。最初凭着对老师的喜爱,我们内心滋生起想要成为和老师一样优秀的人、和老师一样写出漂亮的字的美好愿望。随着年龄的增长、时光的推进,生活中的点点感悟让我们更加懂得练字的意义并享受笔尖落在实处的安宁。在练习模仿的过程中,将前人优秀的特点及品质深深内化,并逐渐成就自己为人处世的风格。从小学到大学,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仍是那个愿意埋头用心练字的人。抛开三千烦恼丝,伴着平和的心境,看着墨汁饱满的笔尖在毛边纸上随着手腕的运动绽放出一笔笔痕迹,心里尽是畅意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