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走进历史,在思考中体味责任《重返五四现场》读后感
“国亡了,同胞们起来呀!”
北大学生罗家伦在1919年5月4日前一天的晚上,“站着靠在一张长桌的旁边”,起草了游行的传单。传单上印着不足二百字的白话文宣言,宣言文笔流畅,一气呵成,尤其是那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口号,朗朗上口、掷地有声。
2019年5月,我借叶曙明先生的作品《重返五四现场》,得以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了解1919年5月4日前后的风风雨雨,审视那场“震撼历史的大风暴”。
一百年前的巴黎和会上,在英美法的联合施压下,中国作为一战战胜国,却并未享有胜利的果实,甚至连自己的国土———山东的权益也未收回,而是被全部转让给日本。5月1日,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回国内,最先行动起来的,是以梁启超为首的一班研究系人士。梁氏火速驰电国民外交协会,建议发起不签字运动,声援中国代表团。3日晚,北京十几所学校的一千名多学生在北大法科礼堂聚会。北大法科学生谢绍敏当场咬破手指,在衣襟上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全场义愤填膺,当即通过四条决议,其中一条为:“定于5月4日 (星期日)齐集天安门举行学界大示威。”5月4日下午,学生队伍到齐后,学生们便整队出发,用言语化解了北京步军统领李长泰的阻拦,“在傅斯年的带领下,打着两面巨大的五色国旗”,浩浩荡荡向外国使馆的驻地———东交民巷前走去。叶曙明在书中写道,“游行队伍整齐,气氛严肃,受到狂热气氛的感染,所有人都忘记了恐惧,成了凛凛正气满心间的勇士。”但适逢周末,大使们都在休息,学生们的意见无法向国际社会表达,再加之沿途受到巡捕的阻拦,学生们愤激的情绪开始发酵,有人高喊:“到外交部去!”也有人高喊:“到卖国贼的家去!”“我们去除国贼吧!”声浪此起彼伏,一呼百应,“没有人能冷静下来”。在这跳动的火焰里,曹汝霖的住处赵家楼被烧毁。
五四运动是学生自发的爱国事件,但深究原因,和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有着绕不开的联系。因为五四运动“起码包括互为关联的三大部分:思想启蒙、文学革命、政治抗议。”(陈平原语)如今我在百年之后重返五四现场,审视这一场突然、壮阔,甚至有些浪漫的学生运动,感到五四青年的血液澎湃在身体里新鲜如昨日,在集体之外的个体身上,那群在民族危急存亡的时刻振臂高呼的身影,一直活跃在神州大地上。
五四运动留下的精神像天空一样永不褪色,像太阳一样永远明亮。重返五四现场,我更多的是收获了五四的精神力量。在五四精神鼓舞下,新中国成立了;在五四精神鼓舞下,中国有了两弹一星;在五四精神鼓舞下,改革开放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我们要相信,自己能够继承五四精神,追寻青春脚步,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