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一遇教学许终生桃李满蹊笑不语访青年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郑春萍副教授


  郑春萍,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美国国务院“英语语言学者 项目”访问学者、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人文艺术学院访问学者。主讲《大学英语 (听说)》、《国际商务礼仪》等本科生课程。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全国总决赛最佳指导教师奖等。主持教 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等省部级课题4 项,发表学术论文31 篇( SSCI检索源期刊论文5 篇, CSSCI检索源期刊论文4 篇),主编教材2 部,出版专著、译著各1 部。指导学生参加外语竞赛,荣获省部 级以上奖励近30 项。


  心怀热爱,执着向前亲切的微笑,柔和的嗓音,得体的妆容,第一次见到郑春萍老师时,就被她天然 的亲和力和优雅的举止深深地吸引。
  作为第二届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奖的获得者,郑春萍老师表示,自己 将带着这份荣誉再接再厉,投身于她所无限热爱的教育事业中。对于郑老师而言,此 次获得青年教学名师奖,不是起点,更不会是终点,三尺讲台承载了她对广大学子的 殷殷期待,授业解惑也是她毕生践行的执着追求。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她将继续心 怀热爱,执着向前。 教学:一遇教学许终生任教以来,郑老师一直以高度的责任感与积极的态度感染着她的每一位学生。 “我认为教无定法。没有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是可以永远奏效的。”
  郑老师主讲大学英语(听说)课程,往往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 法。在课上,综合语言类课程的特点,她十分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综合采用启发 式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和游戏式教学法,做到让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参 与到课堂活动中,学有所获。
  在课下,为了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郑老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查找 与课程相关的视频、音频资料,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借助移动客户端分享给学生, 将课堂宝贵的时间用于密集的课堂互动,提升教学效果,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创新 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秉持着英语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教育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 理念,郑老师的课堂从不乏创新的思想、深刻的内容和高效的互动,她教授的课程学 生评价平均分都在97 分以上,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始终热爱教学、热爱学生的郑老师无疑是一位负责投入的好老师,对于好老师 的标准,郑老师也有自己的一番见解。“一名好老师首先要做到学识渊博,对自己所 教的课程应该有深厚的知识积累和充分的把握”。她笑着谈到,“其次是要和学生打 成一片,不断引导和支持学生,要在课上课下帮助学生学习和成长。除此之外,还要 有师长本身的人格魅力,积极乐观,保持微笑和好心情,不要对学生失去耐心。” 科研:时间是海绵里的水郑老师自2013 年起,选择在职攻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的博士研究生。彼时, 她面临着三重身份的平衡,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时间的运用与管理。
  “我是一名教师,也是一名在职博士研究生,作为一名家庭成员,我还需要照顾 孩子和家庭。”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难免会存在顾此失彼的情况。回顾这段经历,郑老 师给出的答案是“需要有非常高效的时间管理能力,需要明确每天最重要、最亟待解 决的问题是什么。其次,可以积极寻求他人的帮助。”
  郑老师在博士毕业之后的教学科研生活中,延续着高效时间管理的习惯。在郑 老师看来,教学和科研并不冲突,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我自己的经验就是基于基础 课教学开展科学研究。这样科研会比较接地气,而且如果老师们对教学中遇到的问 题充满浓厚的研究兴趣,在开展科学研究时也不会那么痛苦。”高效的时间管理能力 最大化地丰富了郑老师的工作与生活,为她创造了多样的精彩。
  在职期间,郑老师还多次赴美国、英国、中国台湾等地进行访学,开展合作研究, 同时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学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谈起北邮的学生,郑老师笑得眉眼弯弯:“北邮的学生真的非常非常优秀。为什 么我这么热爱我的课堂?是因为我特别喜欢我的学生。”郑老师认为,北邮学子学风 扎实,刻苦努力,还十分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这些都是北邮学生的特色,也是北邮 学生的优势。”“每次下课,同学们都会自发鼓掌,这让我十分感动。”郑老师十分看重 学生的修养,她认为,学生的每一声问候都是对老师最好的礼物。
  郑老师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敬畏使她成为了一名高度负责的好老师。“我把课堂 教学放在一个很神圣的位置上,因为老师的一言一行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辈子。” 无论上什么课,她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营造一种更亲 和的环境,使学生们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与自己互动。在她的课堂上,永远是“学生 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教学相长,其乐融融。
  谈到对未来教育的展望,郑老师如是说,“目前在不同的学科教学领域,都在讲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大学教学的影响。可是,我始终觉得,教育是人和人之间的交 流,是人和人心灵的碰撞。我希望未来的课堂能返璞归真,希望每堂课学生的人数能 相对少一些,和老师的距离能更近一些。”
  郑老师对北邮学子提出了自己的期待。她鼓励同学们多阅读文史哲方面的经典 著作与相关文献,提升母语和外语水平,培养自己国际化的视野和创新性的思维,从 不同的视角反思周围的人和事,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判断是非的能力。
  在北邮,还有一大批像郑老师这样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工作的老师们。他们心 存热爱,所以勇敢执着;他们忠诚事业,所以坚定无悔。他们撒播的每粒知识的种子 都在慢慢开花结果,他们默默付出的每一份心血都在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