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10月,江苏省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省级决赛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大学生活动中心落下帷幕,当主持人宣布我院参赛选手杨杰荣获一等奖的结果时,我们紧绷的那根弦才松了下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学宪法讲宪法”活动是教育部为贯彻落实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深化“国家宪法日”学习宣传教育活动而开展的全国性竞赛活动。我院今年是第二次参加活动。从前期发动到比赛过程,学院与部门及各系领导都非常关注与支持,这为选手参加比赛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整个比赛,我觉得在以下三个方面感受颇深。
一、及时总结,重点突破去年首次参赛后我们发现,作为一个比较专业性的赛事,比赛时与本科院校法学专业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同台竞技,我们选手在法律专业性上显得比较薄弱;另外参赛选手都是各个学校选拔出来的,个人素质都很出色,我们的选手必须要更强或更有特点才能脱颖而出。今年接到活动
通知后,在院团委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对各系推荐的选手进行了学院选拔赛,经过综合考量,最终确定了形象与语音都比较出色的外语系杨杰代表学院参赛。
人选确定,我们就紧张地开始了备赛。除了命题演讲和即兴演讲,今年的比赛增加了主题辩论环节,赛程更紧、难度更大。即兴演讲与主题辩论的选题只提前一天告知,所以我们就重点准备自命题演讲的稿子。杨杰因为有参军的经历,初稿中自身的实例具有独特性,但主题展开不够鲜明,法条运用没有突出、内容陈述比较单薄,经过反复修改,四易其稿,最终演讲在片区赛上获得了高分,更在省决赛时获得了命题演讲环节第一的好成绩,给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多方助力,专业提升比赛其实是一个赛学相长的过程。去年比赛前,我就把宪法全文通读了数遍,今年根据十九大及两会新形势,更是仔细研读了宪法修正案,
把宪法中改动的地方标注出来进行对比,揣摩即兴演讲有可能的命题方向,事先准备一定的案例备用。果然,片区赛与决赛即兴演讲选题基本上都在宪法修正案的范围中。片区赛杨杰最终获得了特等奖,取得了省决赛的资格。
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演讲很难从专业的角度展开分析,那适当的案例就非常重要了。在准备即兴演讲选题的过程中,因为时间短,我们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寻找合适的案例上,有时还不能找到满意的。省决赛时,我们得到了学院马列主义学院陈文坤老师的大力支持,陈老师从法学专业的角度与我们一起分析选题、寻找案例,对杨杰第二轮即兴演讲比赛时专业性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放平心态,稳定发挥杨杰是我院主持人大赛银话筒的获得者,综合素质较强,但从没有参加过辩论赛。而一起参赛的有校辩论队队长、话剧社台柱、更有校学
生会主席、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可谓强手如林。
片区赛时,辩论采用的是4对4团体赛,但决赛时,辩论环节是1对1个人对抗赛,对选手的思辨能力要求很高。赛前准备时,我们梳理了辩题逻辑,准备了开篇立论,设计了若干问题,并模拟了自由辩论。正式比赛时,面对南师大的法学硕士,面对比赛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杨杰克服了紧张的心态,最终较好地完成了比赛。正如杨杰所说,能来到省决赛的赛
场,就已经赢了,结果不是最重要的。正是这样的心态,最终帮助杨杰稳定发挥,取得了总分第三的好成绩,并将与其他三位选手一起代表江苏参加全国总决赛!
江苏省比赛虽已结束,全国比赛又将开始。我们生活中的“学宪法讲宪法”活动也不会就此结束,正如我们演讲稿中所说,知法守法,知法用法,知法爱法,因为,宪法就在我们身边,或许这才是参赛的真正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