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中滋味长
很长一段时间里,喝茶,我都比较喜欢喝绿茶,尤其喜欢老家的阳羡绿茶。作为唐宋元明年间的贡茶,生长在青山绿水间的阳羡绿茶,观之纤细挺秀,色翠毫显,汤色明澈;品之香气清雅,滋味鲜醇,回味甘甜。然而,喝久了绿茶,心中也会有一点小小的遗憾,那就是——“再好的绿茶,也只能泡两三开,再多就无味了。”
这句话,最早是在很年轻的时候,从友人给我的一封信中看到的。那时候,各种小情绪小事情都喜欢喋喋不休地反复诉说,于是,友人用了这样的隐喻来提醒我。那时候,年轻的心也如春日绿茶般纤细敏感,他写了,我便懂了。此后再喝绿茶,两三泡后,果然就感觉到了茶味从清新到寡淡的变化,也由此明白了适可而止的可贵。
因为喜欢绿茶,年岁渐长的我又喜欢上了生普。与浓酽的熟普相比,生普的味道相对简单而直接。洗茶过后,第一泡,茶汤色淡,茶味缓缓释放。第二泡,茶汤渐深,清涩苦味漫上味蕾。第三泡,茶汤呈现出琥珀的金色,茶味达到最完美的顶点——苦,醇,甘,香,分层次出现,又揉合在一起,让人久久回味。再往后,茶汤渐淡,苦味渐少。然后,到了六七泡过后,如同精彩已经落幕,苦与甘都慢慢消失,茶汤也渐渐变得淡而无味了。
这个过程,多么像我们的人生渐渐成熟时期。脱离了青春期的敏感与冲动,我们对人对事的期待从感官惊艳转到了内心触动。我们的欣赏对象由浅薄的外表,渐渐转向了有底蕴的内在。我们仍有激情,但已慢慢懂得了迂回与婉转。我们有了一定的阅历,我们也有了些许的淡定。在年轻人的眼中,我们有沉稳的味道。而在长者的眼里,我们仍然欠缺一些持久的深厚。
去年初秋,几位同学来澄聚会。有位老茶客同学带来了古树老白茶。初喝老白茶,感觉茶味温和,入口并不惊艳。到了三四泡,茶汤的口感变得醇滑,滋味愈加温润,又夹杂着淡淡的陈韵味,还慢慢感受到了随着回甘缓缓释放出来的阳光味道。十泡过后,坐在秋天黄昏里的我,背后喝出了微汗,而眼前这老白茶的汤色竟然依旧橙红清亮,深澈如初,茶味也丝毫没有改变。一杯又一杯,一泡又一泡。茶味不知不觉浸润到了身体的每一处,由内而外,整个人神清气爽,酣畅淋漓,才真正见识到了它那不动声色的功力——温和甜醇,绵柔深厚,生津明显,回甘持久……这就是老白茶的独特魅力吧。
不争不宠,绵绵有力。仿若历经无数,呈现在人前的却是淡然无比的平常。这老白茶竟与中年人的心境是如此契合。到了云淡风轻的中年,所有的阅历与锋芒,都被时光岁月打磨,成熟练达的智慧和知晓世事的厚重,都隐在了平静的面容与淡然的微笑后面。只有走近了,深入接触了,才会看得到每一个深厚的积累,才能感觉得到每一份润物细无声的沉淀。这是历经百转千回后的妥贴结果。在我看来,这也是不断幻变的人生中最好的一个阶段。
从此爱上老白茶。年前,小城遭遇极寒。冰天雪地的日子里,新开了一饼福鼎老白茶来喝。每天早上,温杯,洗茶,泡茶。喝上一泡温润的老白茶后,才精神饱满地启动一天的事项。这是每天进入日常的程序,这也是每一天用来唤醒头脑的方式。
说起来,一杯茶,不过是茶叶与水两味材料,可水质、温度、茶叶的不同,甚至,泡茶人与喝茶人心境、成长历程的差异,都决定了茶汤不同的味道。茶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只是特点不同而已。从客观上来讲,每一款茶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韵致,遇见的每一款茶都值得我们认真去对待。如同我们的人生,青春是有青春的好,中年也有中年的妙。只有一一经历过,才会有深切的体会。不同的阶段,遇见并喜欢上不同的茶,是缘分。每一段人生历程,以及一路上遇见的每一个人,也都是值得我们好好珍惜的因与果。
人生岁月短,茶中滋味长。从青春年少到中年通透,从外在行为到内在修养,从和谐自处到与世界共舞,所谓百味人生,千般茶趣,莫不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