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于运动 运动源于热爱
“生命在于运动”是隽语箴言。大学体育课是一个为我们的生命助力的课程,它就好似一座生命能量补给站,然而这个生命能量的补给站似乎在遭遇着“能量不足”的警告。
你的生命,运动了吗?
尽管大学体育课堂氛围轻松、自由,但部分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表现却不尽人意。“上课玩会儿手机也算是正常现象吧。”2016级药学院高帆甩出这句话。这种情况也让老师犯了难。“学生上排球课积极性不高,上课的前半个小时还在拿着球认真练习,到后来有的同学直接就开始聊天了。”排球课教师闫华眉头紧蹙。
经记者的持续观察,每到课堂中期,排球场地上就“流落”了不少散球。
“有些同学不是很喜欢排球,上课时总提不起精神。”2018级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刘晓楠说道。不仅是排球课,大学生们上课颓废、懒散已是司空见惯,这成了我校体育课的共性难题。
篮球课也没逃过被冷漠对待的命运。篮球课是多数女同学的“噩梦”,“篮球课比较适合男生,因为它对身高有要求。”2017级新闻与传播学院刘媛媛在大二上学期学习篮球,身高的苦恼让她对篮球有着抵触心理。这样的情况也只是冰山一角,防身术作为同学们“抢课大战”争夺的“高地”,尽管情况较好,但也没有成为例外。“整体来说同学们表现得还可以,不过到每节课的后期,动作也会懒散。”女子防身术老师郭春阳说道。
大学的体育课可谓多姿多样且对学生来说大多是中学时不曾接触过的新奇“玩意儿”,但为何颓丧现象成了我校体育课的痼疾呢?
你的运动,坚持了吗?
压死骆驼的错不在于最后一根稻草,同样,大学体育课上的颓丧现象并不是在大学期间呈现“井喷式”发展的,这要追溯到学生们的中学时期。“初中、高中不够重视体育课,大多学生只是因为体育课有硬性任务要完成才参与进去。”郭春阳说道。中学期间体育课程本就不多且课程内容单一,这就让学生丧失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机会,想要突然改变学生的习惯不是一日之工。
体育课上学生状态不佳不是一因之果。据问卷调查显示,76%的同学反映由于选了不感兴趣的课,上课便没了热情。“要不是我上次选武术课被踢了,我就不会选排球课了。”历史文化学院2018级学生胡曦文道。“体育课的基础设施不完善会影响学生上课激情。”2017级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朱丽娜把这个原因摆在首位。夏天的羽毛球馆闷热无比,宛如一个“大蒸炉”,把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一点一点地蒸发殆尽,朱丽娜笑道:“上完一节课就像蒸了个桑拿。”思想上的消极慢慢发酵,行动上的懒散便不断地膨胀。
压死骆驼的稻草有很多,每一根都不容小觑。究竟体育课能否成为大学生们认真对待的课,还要看稻草如何被合理地卸下来。
你的热爱,释放了吗?
学生上体育课效率不高的问题要得到彻底解决仍任重道远。“这个问题不是一个老师或学生努力就能解决的。”闫华谈到体育课的现状,眼神中流露出担忧。的确,体育课面临的潜在危机需多方发力才能在未来得到合理解决。
“从学生层面来说,长期以来养成的惰性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根除的,这就需要对体育课机制进行改革。”闫华说道。目前,排球场地、排球、隔网等基础设施的改造迫在眉睫,然而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短期成效不会显著。张凤先则希望学校能平衡不同体育科目老师人数,广纳人才:“一些课程的老师数量太少,而排球课老师人数最多,排球课开课数目也就最多,不少同学是被迫选择了排球。”
学生们也积极建言献策。“希望学校能引导学生多看几场体育比赛,比如我看过几场学校的排球赛,超级燃的!”2018级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王明珠建议道。“我们的想法和建议还是要结合实际考虑,一些问题一环扣一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冒险也不能轻易尝试。”化工学院2017级徐志岚明白改革的困难,但他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这些都能够迎刃而解。
有问题就会有对策,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学生对体育课多些热爱,让体育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们永不枯竭的生命能量补给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