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茶与茶文化
信阳茶信阳茶主要指信阳毛尖,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历史悠久,可上溯到2300年前。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说:“淮南茶,光州上”,对信阳茶的褒赞后世流传;宋代文豪苏轼挥毫赞曰:“淮南茶,信阳第一”。民国初年,因信阳茶区的五大茶社产出品质上乘的本山毛尖茶,正式命名为"信阳毛尖"。1915年,信阳毛尖参展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喜获金奖,名震海内外;1958年,信阳毛尖跃居全国十大名茶之列;1982年、1986年和1990年,信阳毛尖连续三次被商业部评为全国名茶;1990年,信阳毛尖荣获中国质量奖金质奖。信阳毛尖品牌多年位居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第3位。2017年,中国茶叶区域品牌价值评比中,信阳毛尖以59.91亿元位居品牌价值排行榜第二名。
信阳毛尖具有"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其颜色鲜润、干净,不含杂质,香气高雅、清新,味道鲜爽、醇香、回甘,从外形上看则匀整、鲜绿有光泽、白毫明显。信阳毛尖的品质判断除了从它的色、香、味、形,还可以从茶的成分判断,通过研究茶的成分进而分析茶的保健功能。我校就有一个专业研究团队进行茶的健康功能研究,研究茶多酚、茶氨酸、茶黄素等活性成分在治疗癌症、代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这些方面的作用。例如,陈磊博士、曾宪思博士等人正在研究茶多酚等物质的抗肿瘤作用,如抗乳腺癌,抗宫颈癌等等。经研究发现,信阳毛尖不仅外形美,更富含氨基酸、蛋白质、糖类等,茶多酚、维生素C、黄体酮等含量也很高,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脑、去腻消食、抗病消炎和抑制癌症等多种功效。信阳茶文化节茶叶节至今也有26年的历史了,几易其名,折射的是发展理念的变迁。1992年,信阳创办首届茶叶节,开启茶业发展新纪元,通过茶叶搭台,经贸、旅游、文化唱戏,八方客商纷纷涌进信阳;2004年,信阳茶叶节更名为中国茶都·信阳茶文化节,开幕式提前到4月28日,以茶文化助推茶经济;2010年,第18届茶文化节再次更名为中国茶都·信阳国际茶文化节,国际范儿中满溢新期望;2016年,茶节名称再次回归为信阳茶文化节,节俭务实深入人心。
2019年4月28日第27届信阳茶文化节开幕。今年的信阳茶文化节以茶为载体,设置了采茶、斗茶、炒茶、茶博会、茶选会……20多项丰富多样的茶事活动、经贸活动及系列文化体育活动,更加突出专业性、文化性、开放性和参与性,呈现了最美的“诗与远方”。
此次信阳茶文化节还举行了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和展览,我校师生也积极参与到各项茶事活动。4月20日至5月1日,我校旅游学院应浉河区文化广电旅游局邀请选派了十余名优秀学生志愿者参与第27届茶文化节期间的政务接待、导游讲解、茶艺展示等志愿服务工作;4月27日,由信阳市委宣传部、映象网共同举办的第27届信阳茶文化节“青春快闪”活动在信阳市百花园广场举行,我校音乐与舞蹈学院师生受邀参与快闪演出;4月28日,我校美术与设计学院陶艺、漆艺和版画等艺术实践课程受信阳茶文化节组委会邀请参加茶叶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出的青白瓷、信阳漆艺、木版画等作品艺术特色鲜明,既具传统意蕴,又富现代特点,引起了观展群众的高度赞扬。
我校已连续多次参加信阳茶文化节的各项活动,以茶文化节等大型活动为“第二课堂”,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专业优势,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参与活动中提高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信阳茶学在世界产茶国中,只有中国有以茶叶科学为专业的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信阳作为河南省的主要产茶区,我校和信阳农林学院都开设了茶学专业,致力于信阳茶的研究与推广。
2015年9月我校茶学专业招收了第一批学生,茶学专业的开设,一方面得益于人才优势,茶学科研实验室已形成一支知名专家领衔、教授支撑、青年学者作为骨干的科研队伍,共有科研人员53人,博士学位占比70%;另一方面有天时地利的优势,学校地处信阳名茶产区,与浉河区“五山二潭”、固始九华山以及商城茶山也都有考察合作。
我校茶学研究成果卓著,有纯理论的高端研究,更多的是茶叶应用研究,生态茶园建设、培育新品种、用先进技术炒制茶等。比如饶本强教授利用蓝藻吸附转化茶园土壤中的重金属以及农药,以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宫安东博士利用土壤微生物,降解土壤里过量的磷、钾等;乔春连博士通过对梯度施肥的研究,减少对土壤的施肥量;卢东升博士开展茶树栖息菌物和病虫害防治研究等。学校还立足于大别山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积极开展茶树功能基因组学与种质创新方面的研究,挖掘地方特异性种质资源,建立茶树种质资源库,为新品种选育和理论研究提供材料基础。这些研究对信阳地区的茶学和茶经济发展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茶是信阳的一个标签,我校作为高等院校主动助力信阳茶经济的发展,开展相关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利用研究成果打造智慧茶园,提升茶产量、茶质量,开发新产品,延长茶产业链,为信阳的茶叶市场培养、输送人才,推动信阳茶产业走的更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