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上接第14版


  大湖水环境治理已显成效
“水下荒漠”转为“水下森林”大通湖水生植被种植工程自2018年1月份启动至今,已种轮叶黑藻84388公斤,轮叶黑藻成株1070958公斤,苦草种子66315公斤,苦草裸子1330公斤,微齿眼子菜924567公斤,穗花狐尾藻61924公斤,金鱼藻14240公斤,菹草石芽31835公斤。
  据武汉大学大湖水生植被生态恢复调查显示,全湖近10万亩水域有水草,其中水生植被覆盖度超过80%的有6万亩。全湖不同区域水质总磷含量出现分层,总磷含量从大湖东岸到西岸依次降低,部分区域水质达到Ⅱ类和Ⅲ类标准,水生植物种植前后对比,大部分区域总氮含量达到Ⅱ类和Ⅲ类标准,水体透明度高于1m。
  生物多样性逐步增加,生态系统逐步稳定发展。水生植物群落结构逐渐向复杂稳定的方向发展,以水草为栖息地的虾蟹、蚌类和螺类等底栖动物恢复出现,包括了原已消失的背角无齿蚌、背瘤丽蚌等蚌类,鳑鲏、麦穗鱼等小型鱼类种群增加,出现了野生甲鱼等优质水产品,且湖区大量候鸟回归。
  大湖及其周边入湖排口水质定时定点监测。配合第三方水质检测公司对大通湖湖体3个点位,入湖河流6个点位水质,每月监测2次,监测指标10项;对纳入河长制“五河二湖”7个点位水质,每月监测1次,监测指标7项。每月月底配合武汉大学技术团队对大湖及其周边入湖排口固定点位进行水质监测、生物多样性普查,了解湖泊季节年度动态变化。
环境监测能力大幅提升
大通湖区三级环境监测站建设项目于2018年8启动实施,12月份完成建设。项目共计投入263.26万元,现已投入使用。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三级监测站配备有原子荧光、原子吸收、离子色谱、紫外分光光度计等实验仪器和分析实验室,为大通湖流域水环境的治理监测提供了硬件保障。
  大通湖区环境空气自动检测系统建设。该项目包括PM2.5颗粒物浓度监测仪、PM10颗粒物浓度监测仪、氮氧化物分析仪、二氧化硫分析仪、臭氧分析仪、一氧化碳分析仪等设备,预计投入138.15万元。建设完成后主要服务于掌握大通湖区环境空气质量状况,了解环境大气污染防治整体状况,为市民的生产、生活、出行提供指导。
工业点源减排治理
工业园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2017年12月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使用,出水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一级排放标准。2018年7月,根据上级要求对其进行提标改造,要求出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目前提标改造工程正在实施。
  重点涉水企业污染防治设施建设。湘易康有限公司废水处理设施建设改造工程和众仁旺畜禽养殖污染物治理设施均完成竣工建设并通过环保验收。
环境监察执法更加严格
蓝天保卫战。会同区农林水务局在秸杆燃烧高峰季节出动了130人次,启用了30天流动车宣传,25次现场检查,办理了1起秸杆焚烧案,开出了大通湖区首张秸秆禁烧罚单;完成建成区生物质或燃气锅炉的改造,提高废气的排放标准,开展工地、企业扬尘抑尘的整治。
  净土保卫战。积极开展“土十条”宣传,营造土壤保护氛围,发放宣传册16000余份。
  碧水保卫战。严抓涉水工业企业点源监管,严厉打击不正常运行污水处理设施、废水超标排放或偷排的环境违法行为。2018年现场检查95余次,下发现场环境监察文书50份。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下达《限期整改》文书9份、《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12份、行政处罚罚款6家,罚款总金额49.9万、关停散乱污作坊2家,移送公安2件,有效的打击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