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热烈庆祝2019年“5·20世界计量日”


2019 年 5 月 15 日上午,市市场监管局计量所检定人员到赫山区大明眼镜店现场检测眼镜焦度计与验光镜片


  编者按:
  今年5月20日是第20个世界计量日,为广泛宣传计量知识,增进社会各界对计量工作的了解,市市场监管局部署开展“5·20世界计量日”系列宣传活动。为配合宣传活动的深入开展,本报特开辟“5·20世界计量日”专版,重点介绍计量工作方面的相关内容。
2019年世界计量日主题
2019年世界计量日的主题是“国际单位制(SI)—根本性飞跃”。选择这个主题,是基于2018年11月16日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有关修订国际单位制(SI)的决议——这有可能是SI自建立以来最重大的修订之一。这一修订是在对测量新方法,包括对利用量子现象的测量方法的研究基础上实现的,其优势是可以随时迎接测量科学与技术的新发展。
“世界计量日”的前世今生
1875年5月20日,17个工业国家的高级外交官相聚在巴黎签署了《米制公约》,同意使用十进制的米制计量单位,以简化国家间的贸易、结算及计量,勾画了未来世界计量的方向和框架。与此同时,成立了国际计量局(bipm),负责保持米、千克单位以及现今国际单位制(si)最重要的计量单位;还成立若干委员会和工作小组,有的存在至今,成为世界计量学界的最高技术权威。现今,已有48个国家签署了这一公约,包括了所有主要工业国家。我国于上世纪70年代末签署了《米制公约》。计量单位制已由米制发展为现今的国际单位制并被各国普遍接受。
  2000年5月20日,在纪念世界《米制公约》签署125周年之际,国际计量大会(CIPM)的官员和出席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URSI)在澳大利亚召开的精密电磁计量学术会议(CPEM)的计量学家在悉尼天文台集会,建议每年的5月20日为“世界计量日”,后由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第21届大会批准确认,规定2000年5月20日为第一个“世界计量日”。这就是“世界计量日”的来历。
  “世界计量日”这一天,许多国家都会以各种形式进行庆祝,如邀请政府官员、科技与工商业界领袖参加计量讲座,向公众特别是青年学生开放计量实验室,举办计量展览会,报刊、杂志开辟专栏、出版特刊等,普及计量知识,加大计量宣传力度,以引起全社会对计量的关注,使计量在推动科技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世界计量日”的确定,使人类对计量的认识跃上一个新的高度,也使计量对社会的影响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古代度量衡的由来
  度量衡是计量长短、容积和轻重的统称。度是计量长短,量是计量容积,衡是计量轻重。度量衡源于我国。远古时代人们对度量衡的概念很模糊,如度量的标准就是开始于人体的某一部分。由于人体有高矮,所以很不精确,在社会化劳动和商品交换中就不适用,而需要加以标准化。
  我国是音律标准发展较早的国家,因此,古人就想到用音律的标准借用为度量衡的标准。《汉书·律历志》载:度量衡出于黄钟之律也。度者,本起于黄钟之管;量者,本起于黄钟之龠;权(即衡)者,本起于黄钟之重。黄钟,就是古代12律中的第1律律名。
  上文意思在说用黄钟律管作为长度标准。即相当于1尺;又以黄钟律管的容量作为量度的标准,即相于1合;权在古代原意就是指秤锤,也就是衡器,黄钟之重,就是指黄钟律管可容黍1200粒左右,这一重量作为衡器的标准,即相当于半两(1200黍重12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