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永明,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通讯鉴定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全球化问题、国际关系、社会转型问题、中外社会比较等,出版专著《核时代的现实主义:基辛格外交思想研究》《资本全球化与20世纪世界历史运动》。曾主持和参与国家及省厅级项目《资本全球化与世界文明关系研究》《资本全球化与20世纪世界历史运动》《全球化与中东社会思潮》等5项。
“我是山西左权县人,左权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比较著名的革命老区,我从小就经常听到刘伯承、邓小平等人的革命故事,故事听的多了,对历史自然就有兴趣了。”谈起自己走上历史之路的原因时,巨永明这样说道。
巨永明是我校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学科学术带头人,数十年初心不改,潜心研究,他在世界史专业领域成就斐然,在师大的30年,从青年教师到院党委书记,他作为教师授课育人,桃李满天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的母亲对孩子管教得很严厉,她经常督促我们看书,但当时条件很艰苦,能读的书也少,小学毕业时我已经熟读四卷《毛泽东选集》了。”巨永明回忆道,“小时候还有很多小人书、连环画可以看,都是一些有名的历史事件,让我对历史的认识慢慢加深。”
同样,在缺乏教材的时代,《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等各类报纸成为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素材,儿时不经意的阅读都为巨永明日后的学术研究埋下伏笔。升入中学后巨永明开始系统学习历史,高考后顺利被历史相关专业录取,从此正式踏上了研究历史的道路。
“我在读博期间接触了全球化这个概念,看了相关的论文,我发现我和别人的想法不一样,就自己进行研究。我把《共产党宣言》还有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人的选集全部读完,找出其中关于全球化内容的表述并分析总结,最后形成了我自己对于全球化的观点,就是资本的全球化。”回想起自己的研究历程,巨永明感慨良多。在改革开放初期,“资本”是一个相对敏感的词汇,文章写出来后出版社不愿意采用,几经波折之后,《探索争鸣》杂志同意刊登了巨永明的文章,这篇文章的思想是当时学界一个全新的观点和研究方向,此后陆续出现了多篇关于资本全球化研究的论文。
读博期间巨永明写了 《核时代的现实主义:基辛格外交思想研究》《资本全球化与20世纪世界历史运动》两本书,这三年是他求学生涯的重要阶段,也是他学术研究的一个高峰和转折点。“我小时候恰逢基辛格访华,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读博期间时间充裕,可供查阅的资料丰富,我读了他的著作以及其中提到的所有书籍,包括文学类、哲学类和政治学类的等等,全方位分析他的思想来源和核心观点,最后写成这本书。”谈起研究基辛格的过程,巨永明说到。
我校从1986年开始恢复创建历史系,87年招收第一批本科生。“我来的时候历史系才招了两届学生,到现在整整三十年。”巨永明感慨道,“我校早年是一个工科类院校,对文科的投入相对较少,历史类的资料不多,做研究比较困难。我经常在出差的时候去当地的图书馆复印资料,或者是写信给同学朋友去相关的学校复印之后寄过来。”
从教三十载,巨永明一直以身为教师而自豪。“我曾在大学毕业的暑假里给山村里的学生代过一个月的课,那里的条件很艰苦,四个年级的学生共用一个教室,也只有我一个老师。”巨永明回忆道,“他们没有音乐课、美术课,我就教他们,走的时候那些孩子都很舍不得,我走了他们就又没有老师了。从这我就觉得老师非常重要,一个好老师能带出来一代人。”
“来到师大后我首先做的就是和学生打成一片,冬天的时候和学生一起打雪仗、滚雪球。我秉承的是平等教育,老师和学生人格上是平等的。”巨永明说到自己的教育理念,“其次就是要有爱心,爱学生,爱职业,对待学生要心平气和,纯粹把教师当成一个职业是不对的,是要带着情感用心做的事业。”
巨永明认为,大学是对学生思想和能力的培养,他说:“大学学生要学习的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具体知识的学习,一个是能力的学习,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做的不是把自己的水倒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怎么去找水源。” (图/成西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