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期,我刚好到西安交通大学碑林校区参加学术会议,不知不觉就走进了这所百年名校的“总部”。
西安交大与西安的城市气质非常吻合,大气、低调、彬彬有礼。因为学校以理工科为主,放眼望去校园里行走的大多数是身着深色运动服的男生,女生中也没有奇装异服、浓妆艳抹的,几乎都是衣着朴素,背着书包匆匆而行。下午4点钟左右,阳光强烈,操场和各大球场上都是热火朝天的景象。理工男跟文科生的差别果然很明显,把运动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在高强度的锻炼中练就阳刚之气。
阳春三月的校园樱花盛开,也是聚会的好时节,校园内打出的很多横幅都是欢迎校友返校。被简称“高压”的高压电技术专业的交大校友们毕业45年后从世界各地重回母校,他们无一例外都是领导气质,说明以前大学生的确是稀缺人才。在南洋大酒店跟相对年轻的交大校友们排队入住时,有人误以为我也是校友,友好地问我是哪个班的。尽管我也曾在名校镀过金,被60后或70后认作校友仍然有些尴尬,难道刚下火车的倦容让我看起来很显老吗?
名校跟普通院校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底蕴,一进学校的正大门,第一眼看到的并不是高大上的建筑,而是思源学生活动中心,这大概是“以生为本”的一种表现吧。
名校不事张扬,但自然而然就成了旅游景点。在西安交大的校园里,随便走到一处就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国家级实验室,航空航天、人工智能、能源与动力、机器人……处处都是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高大上实验室。图书馆是中宣部批准的钱学森图书馆,学生宿舍则以“书院”冠名——南洋书院、仲英书院、励志书院……,每一个书院就是一个社区,教师、辅导员的办公室设在书院里,师生共处让学校的氛围比一般院校严肃,学生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规律,与这个娱乐化的社会拉开了距离。
理工院校并不意味着古板。在校园里有四大发明广场,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以一种艺术化的形态呈现出来,校园东南角还有白居易故居遗址——东亭,白居易雕像潇洒地伫立在东亭前,他的《养竹记》被镌刻在石壁上,仿制的《九成宫醴泉铭》《大唐三藏圣教序》等石碑隐藏在竹林中,给校园增添了一丝古韵。
西安交大浓浓的精英气质在食堂里也能看出来,食堂的名字叫“康桥苑”,英文翻译是Paradise of Canbridge,不仅有一种民国文艺范儿,还能让留学生有来到剑桥的错觉。学生们都主动排队刷卡取餐,吃完后自觉把餐盘餐具分类放到回收传送带,没有人乱扔乱放,整个餐厅看起来干干净净,忙中有序,可见校风和管理都在细节处。
偶尔到名校看看,能够感受到中国青年中的精英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发现这里的风气并不像我们当下的社会风气一样浮躁。
(作者系文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