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文明城市是评价一个城市综合发展的最高荣誉,是公认的含金量最高的城市名片。日前,国家文明委公告显示宜春顺利入围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推动宜春高质量发展,建设赣西区域性中心城市具有里程碑意义,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全市上下必须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出发,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部署上来。“开弓没有回头箭”,全市上下务必迅速行动起来,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快速掀起创建工作热潮和高潮,确保打赢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攻坚战。
一、高位推进,协同共建,宜春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初见成效(略)
二、举全市之力,汇全民之智,宜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经验与启示(略)
三、知己知彼,扬长避短,全力以赴打赢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攻坚战(节选)
1、进一步完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网格化管理。当前,我市网格化管理基本覆盖各大行业、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创建主体,网格长每月组织召开一次创建工作推进会,对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协调解决,对无法解决的重大问题或突发性问题,及时上报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指挥部,指挥部对各网格点每月一督查,每季一测评,对各网格化管理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并排名通报,有力推动了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但是,当前网格化管理存在创建不合理、措施不细化、群众参与度不高、问题解决不及时等问题,应该始终贯彻“全民共建文明城”理念,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要以夯实创建基础为载体,推动队伍、资源、机制相融合,加快形成以社区创建为核心、网格服务团队为主体、群众广泛参与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格局,真正实现“事情在网格内处理、问题在网格内解决、民意在网格内满足”的工作目标。
2、以创建活动为契机助推“好人城市”品牌打造。宜春是国内知名的“好人城市”,入选“中国好人榜”数量位居全省、全国地市之首,全国前列,这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巨大优势。大量的好人好事传递出宜春城的温度和魅力。好人好事蔚然成风,是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当前,全市上下应树立“人人参与文明创建就是好人好事”的意识,让广大干部群众主动融入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生动实践当中,进一步放大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的先进典型、先进事迹的效应,为“好人城市”增添浓墨重彩的新篇章,促使全体市民以直面困难敢于“亮剑”的勇气,凭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凭着“抓铁有痕”的干劲,奋战在这场卓绝的战役中,勇夺全国文明城市的桂冠。
3、以创建活动生动实践滋养“宜春精神”内涵。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实实在在的惠民利民之举,是一件让群众开心、满意、高兴的实事好事,是一项重要的、整体的民生工程。宜春人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用核心价值观引领文明城市创建,在升华市民道德修养的同时,形成向上的城市精神“风向标”。因此,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实践即是培育涵养城市精神的过程。近20张国家级城市名片和农运会的成功举办,锤炼出“艰苦奋斗、迎难而上,团结奋进、诚信自强,务实创新、勇于争先”的宜春精神,当前宜春人民更要发扬光大宜春精神,以创建工作中的精神内核升华“宜春精神”,注入新的内涵。凭着宜春人特有的“精气神”,全市上下咬定目标、迎难而上、闯关夺隘、务求必成,从城市到乡村,人人参与创建,个个奋勇争先,持续掀起创建热潮高潮,600万人形成强大的合力,就一定能实现从“追兵”到“标兵”质的飞跃。
4、以常态化创建工作机制巩固发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文明无止境,创建不停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必须久久为功。要通过加强垃圾分类日常督导、强化交警巡警日常执法等举措,使人人都成为创建主体、文明使者,使文明生活、文明行为逐渐常态化。要进一步探索建立完善的机制,用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全面巩固提升文明创建成果。要对标对表,聚焦重点抓创建,进一步建立健全创建工作机制,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确保整改力度不减和问责机制不变,持续发力推进创建工作。要深入查找存在的问题和差距,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有效。要建立健全城市管理机制,努力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要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系,加快健全常态化、长效化城市监管机制,确保城市管理更严格、更精细、更到位。要建立健全宣传教育机制,努力培育文明城市共建共享意识。要创造性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高频度营造创建氛围,常设专题专栏,策划举办不文明行为曝光、有奖举报等市民群众参与度高的活动,进一步引导市民自觉参与创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作为全面提升人民综合素质、持续增强城市竞争力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努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要紧扣群众需要,紧盯重点领域,高起点规划,高质量推进,尽快补齐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设备短板。要全面加强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作,全力加快城市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全方位做好市民水、电、讯、气等生活保障,不断增加市民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同时,要从严督查问责工作机制,加大明察暗访督查力度,对工作不力、整改不到位的要从严问责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