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干练的衬衫却藏不住衣下结实的肌肉,一头清爽的短发让他显得神采奕奕,一对刚毅的眉眼夹带着几分温柔。
这位师生眼中的硬汉名叫廖科程,身兼多种角色:在学习的主战场,他是认真刻苦的学霸;军训期间,他是铁血柔情的教官;在创新实践之路上,他又是一位披荆斩棘的上进少年。
切换于不同角色中,廖科程为自己的大学生活绘下了浓墨重彩的几笔。
勤奋学霸:掌控学习战场
进入大学接触学习环境设计专业的相关课程后,廖科程感觉到这个专业与自己想象中的存在很大差异。
“不仅得会画,还得用好工具,且画画的数量想象不到的多!”廖科程苦笑道,即使早已打定主意这四年要埋头苦干,但期间,他坦言“埋头苦画”才是日常主基调。
可在上大学之前,廖科程只简单学过素描、水彩,从未接触过专业性画图。为了增强自己的画图能力,开学没多久,他报名参加了课外的手绘培训班,周末的时间被挤得满满当当。
学习之余,廖科程十分喜欢看书,希腊神话故事和心理学书籍是他的心头好。在一次次的翻阅中,他不断思考如何更好地理解人的心理需求,以便将景观设计得更宜赏、宜居。
因专业学习需要,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偶尔会被组织外出考察。大三时,廖科程一行来到了上海的辰山植物园。自由行动时,同行的同学像是忘了此行的目的,被植物园里的几只猫“迷了心智”,争相逗猫。
正观赏植物园内部构造的廖科程目睹了这一“意外事件”,脑袋里灵光一闪:“在所有的设计景观里,是很少有动物存在的!”那一瞬间,他突然醒悟:景观中本就应该有动物的存在,才不失为一种和谐与亮点。
返校后,他整理了“赏猫”事件的思考所得。在认真读完了《中国古典园林》等数本专业书籍、查阅了20多篇相关论文后,他完成了题目为《浅谈城市生态景观设计——动物元素》的论文初稿。
廖科程反复修改论文初稿,仔细推敲用词。在修改了第8遍后,他向专业课老师熊圣求教,后按照老师的建议将论文又修改了3遍。最终这篇论文以廖科程为第一作者,发表在了省级期刊《居舍》上。
廖科程动手准备考研时,距离笔试已不足7个月。为了尽快追上正常的考研复习进度,他每天7点准时背着包捧着书,站在图书馆门口等着开馆;晚上10点闭馆前,他又收拾好东西,转移复习场地——王加新老师的办公室。
王加新是廖科程参加全国学生军事训练营时的带队老师。了解到廖科程的考研需要,他将自己办公室在晚上这段时间的使用权借给了这位勤奋的男孩。如此,廖科程便有了更多时间静心复习,虽然他还得赶在12点门禁前回到寝室。
为了更好地节省利用时间,廖科程在观看学习视频时,把播放倍速提高到1.5倍甚至2.0倍,将“时间的害人精”——手机扔在寝室,甚至将自己日常锻炼的习惯也抛到了脑后……
在不久前结束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上,廖科程自信满满地交上了答卷,剑指武汉理工大学的设计学专业。
柔情教官:吃苦锻造男儿气
尽管学习占据了大学生活的半壁江山,廖科程仍觉得自己太过安逸,于是想“吃吃苦”。
2016年8月份,他赴上海参加了“全国学生军事训练营”,在训练营里经历了为期7天军事化管理的魔鬼训练,右手手背上一块不小的疤痕就是当时练习匍匐前进时留下的。
提起那段日子,他一再感叹,“累!痛苦!难熬!不过我的初衷本就是为了去吃苦,所以倒也值得!”黝黑的脸上浮现出一丝苦尽甘来的微笑。
耳闻廖科程集训的刻苦表现,在学校组建第一支学生军训教导队时,廖科程被武装部选定成为了学生军训教导队的一员。
2017年7月,学生教官集训开始。夏日高温,训练密集,教官们的体能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然而得益于自己向来有日常锻炼的习惯,且在“魔鬼训练营”磨砺过,廖科程顺利通过选拔,成为97名学生教官中的一员。
9月份开学,他担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1701501班和1701502班的军训教官,开始了自己的带训生活。“严肃认真、不开玩笑”,廖科程给自己定下了带训规矩,牢记自己是教官的第一身份,将“学长”的身份放在脑后。训练时他不苟言笑,严格要求学生,树立起了威严,即使有几位刺头学生也都变得服服帖帖。
可铁血男儿也有藏不住的温情。一次,班上一位女生在全学院集体站军姿时全身发抖,最后直挺挺地倒下,廖科程见状立马扶她到学校医务室看病。自那以后,他给予这个体质较差的女生更多关注。但是为了不让其他学生感觉他偏心,也不想让这个女生觉得自己被特殊对待,所以,每次站军姿时间刚到一半,他总会私下拜托别的教官把那位女学员带下去休息。
当连里有学员感冒时,廖科程也会放下手中的课本,亲自带其去医院看病,甚至还会给学生垫付医药费。
“廖教官认真负责,对自己、对我们的要求都很严格,但又非常关心我们的生活。”学员胡少峰回忆道。因为军训结束后,廖科程又转换了角色,成为了一个热情善谈的学长。他请全体学生喝奶茶,叮嘱他们努力学习,并在生活里尽力给予帮助……
往后的日子里,廖科程与学员们的情谊不断增长。考研前夕,他收到了不少学生发来的信息,预祝他考研成功。
上进青年:挑战创新实践之路
参加手绘培训班加上平时的反复练习,廖科程的绘画技能突飞猛进,培训班老师对他有着不错的印象。大二开学没多久,老师找到他,想请他给自己担任助教。认真考虑后,廖科程同意了。
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廖科程会在培训前找老师要到当次培训将使用的教学资料,确保自己先行掌握好,以便在培训过程中更好地指导学生。
助教的工作给廖科程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不仅手绘能力不断增强,专业知识也得到有效积累。这为他后来参加全国“挑战杯•创青春”比赛并获奖做了铺垫。
2017年3月,同班同学贺亚强邀请廖科程和自己组队一起参加全国“挑战杯·创青春”比赛。“一直以来,廖科程对待学习和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让我坚信他会是一个不错的队友。”贺亚强忆起当初提出邀约的原因。
两人一拍即合,不久便确定了参赛作品的设计框架:设计一幅城市生态景观,同时与公益理念完美融合,“也就是说,我们搭建一座联系城市生态景观设计与公益的桥梁。”廖科程解释道。
在准备比赛的四个月里,两人常待在贺亚强的工作室里钻研,按照大赛的要求,严抠每一个细节。就这样,他们的作品《城市生态景观设计》在获得湖南省金奖后,今年7月份又获得“挑战杯·创青春”大赛全国三等奖。
“不高居象牙塔,适时接触社会,学习社会经验”是廖科程的生活理念。因此,除了参加十分“烧脑”竞赛外,廖科程也做过不少如发传单、洗盘子等“纯体力”的兼职。
一次在槟榔厂打寒假工时,廖科程一行人遭受了工厂方违反合同规定的不公平待遇。那时的他涉世未深,不知应如何维护自身权益,想着干脆放弃打工,直接回家。而同行的另一位大学生却选择与工厂管理人员据理力争,搬出了法律作为武器。后来他们如愿拿到了自己应得的工资,也享受到了应有的待遇。
时至今日,廖科程仍对这件事印象深刻,也常感到些许惭愧。“作为大学生,我们有责任把所学运用到实际,以后更是如此。”他说。
这个身兼多种角色、具备各种能力的大男孩已在自己的人生画卷上留下了几笔耀眼的青春色彩,未来也将有更多的色彩等着他去描绘。回望即将结束的大学生活,廖科程说:“努力过,不后悔!希望今后的我与后悔永不相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