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慧慧近照。 林俊任/摄
7月18日,苑慧慧来到厦门大学,参加第二届中南赛区化工原理大赛暨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中南赛区竞赛。
这项比赛虽刚举办到第二届,但竞争仍是十分激烈,来自60多所高校的队伍参与其中。
这是学校的第一次“出战”,丝毫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供借鉴,只能靠队员们披荆斩棘,为后人开辟一条路。作为我校派出的第一支队伍成员之一,肩负着责任和使命的苑慧慧倍感压力。
但与压力并重的是她探索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巨大的挑战让她更加有了向前探寻的动力,更令她在这项比赛中收获颇多。
稳中求进
比赛的流程安排的十分紧凑。
7月18日,苑慧慧一行人抵达厦门大学。安顿好后,还没来得及看看厦大美景,他们就开始为19日晚的第一轮笔试做准备。
不同于正午的炎热,19日下午,厦大显得格外温柔,阵阵轻风拂过荡漾的芙蓉湖,微暖的阳光浇在湖边的树枝上,安逸得让人沉醉。
其他学校的老师带领团队在厦大赏景,众人都显得轻松欢乐。而与这片欢乐格格不入的是,苑慧慧和团队成员王景良、张卓文三人始终坐在芙蓉湖旁,拿着复习资料背着知识点。似乎其所处的湖畔一角被这种紧张的氛围感染了,连在枝头嚷嚷的知了,也被“吓”得没了声响,一片静谧。
时间并未就此停下脚步,19日晚,第一轮理论笔试如期到来,苑慧慧内心忐忑地步入考场。
学习上,苑慧慧向来都是一丝不苟的。刚进大学,她就把目光瞄向了奖学金。为此,学习重点被她清晰地刻在了脑海里,下课缠着老师讲题也成的家常便饭。
她的勤奋不单只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也是对旁人的一种感染。“很幸运有这样一个爱学习的人在身边带动着我!”室友李彩云说。
大一时,课外比赛经验的缺少让苑慧慧错失了国家奖学金。到了大二,她又因为《大学语文》考试发挥失常只考了76分,与国奖再次擦肩而过。一路的波折让成绩一向都不错的苑慧慧倍感失落。为了不留下遗憾,步入大三后,她将更多的心思花在了学习上。
了解到《化学工艺学》和《化学反应工程》十分难学且挂科率很高后,她学得更加用心了。上课时,她专注于老师所讲的知识点,争取不错过每个重点;下课后,哪怕只有一小处不理解,她也会立刻跑去“截住”老师请教;期末复习时,苑慧慧更是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这两门科目上以确保没有短板。
内容考的化工原理知识,只是竞赛类题型还是较具有挑战性。而此刻,坐在考场里的苑慧慧紧张得面部都紧绷了。她的心脏似乎跳到了嗓子眼,拳头攥得紧紧的,嘴里一直念着:“怎么办?怎么办……”
此时的心神难定与往常的有条不紊大相径庭。在平常复习时,她总是从容不迫地吃完午饭后才开始学习,尽管时间相对不长,可她却稳稳地抓住了在图书馆的每一分每一秒。高效率的学习让她取得了好成绩。
当天,所幸的是,在两名队友的轮番安慰下,她稍稍平复了情绪,开始答题。
可成绩如何?她已无暇再去回想。紧接着迎接他们的就是20日的比赛——他们抽取到了上午电脑操作、下午实验操作的比赛顺序。
突围攻坚
由于学院实验设施条件不足,苑慧慧几人一直把此次比赛的重点放在了电脑操作方面。20日上午,电脑操作考试开始,苑慧慧忐忑的心终于安分了许多,泰然地通过了这场考试。
苑慧慧从不打无准备的仗。每场考试前,她会把每一门科目都复习到位,把每一个重难点都努力理解,将每一个知识点都尽力掌握,不懂就问。“这样做并不是要追求多好的成绩,而是想把自己该做的都做好,问心无愧,结果如何都顺其自然,不必过于纠结。”
20日中午,苑慧慧团队被安排在一个阶梯教室里等待实验操作。他们身旁坐着的是各大高校的参赛队伍,其中不乏一些985、211名校生的身影。
苑慧慧坦言,对手的强劲一直让她觉得希望渺茫,所以总是忍不住自我怀疑。但一想到老师的付出、队友的支持,以及自己的努力,她最终还是咬咬牙,抱着背水一战的想法坚持了下来。
最初,由于学校没有比赛需要的精馏塔、吸收塔等实验设备,指导老师尹志芳就带着他们去了湘潭的金凯化工装备技术有限公司体验学习。
益阳到湘潭有将近127公里的路途,往返路上就得花费几个小时,所以实际留给他们的操作时间并不多。
等到尹志芳申请引进的仪器到校时,距离比赛开始只剩短短四天了,他们得抓紧每一分每一秒时间反复练习。
本次比赛涉及的精馏、吸收、传热、流体流动四个实验中,苑慧慧只简单操作过传热实验,其他只了解了实验原理。看着旁边讨论热烈的团队,苑慧慧三人却是相顾无言。当耳边传来一句:“我们每个实验都操作了三四遍!”时,苑慧慧的心更是沉到了谷底。
尤其是实验操作正式开始后,当看到摆放在面前复杂而陌生的实验仪器时,苑慧慧傻眼了:天啊!这和在学校使用的仪器不一样!
幸好他们抽中的实验就是曾操作过的传热试验,这让慌乱的苑慧慧吃了颗定心丸,“虽然仪器不一样,但万变不离其宗,总归能摸索清楚的!”
她深吸几口气,将注意力重新放回实验本身。由于对实验的整体思路清晰,她担起了撰写实践报告的重任。刚开始,他们在给仪器加热时始终把握不好温度的控制,实验进度一时陷入僵局。苑慧慧仔细观察实验仪器,发现仪器有一个部位可调节电压,问题迎刃而解。之后,大家齐心协力地顺着思路摸索,全心投入了实验当中,终于将实验顺利完成。
苑慧慧长舒一口气,继而开始整理实验报告。她先把大概的框架构造好,再计算出所需数据,凭借着对实验良好把握和出色的归纳总结能力,在短短1小时内就提交了实验报告。
勇闯不懈
一直以来,苑慧慧谨记班主任刘长辉说的:“多参加竞赛,无论是对考研还是自身经验积累都很有帮助”。
所以5月份时,她怀着自我提升的目的报名了两个竞赛:中南赛区化工原理大赛和化学知识技能竞赛。
参加前者,是因为她平时专业成绩很突出,任课老师王锋“考虑她对专业的熟悉程度”,向同一个办公室负责此项比赛的尹志芳推荐了她;后者,则是她自己报名,此项比赛还在院里举办了一场笔试,她拔得头筹,获得了去省里比赛的资格。
然而相较之下,中南赛区化工原理大赛是未有前人探索过的比赛,未知所带来的挑战性让苑慧慧蠢蠢欲动,再加上指导老师尹志芳将她视为“种子选手”,因此在两项比赛时间安排冲突的情况下,她选择了前者。
赛前20多天,尹志芳在化工楼三楼腾出了一间办公室,供团队三人学习讨论。这20多天里,几乎每天,苑慧慧待在这间办公室的时间都超过了12小时。查资料、讨论实验项目细节,一头扎进比赛的她到最后搬离办公室时,才后知后觉地发现,自己已经坚持了如此久。
7月21日上午,比赛结果即将公布。苑慧慧三人坐在台下,内心惴惴,等待变得格外煎熬。
“可能也能拿个三等奖吧!”虽然对这次表现没有自信,但苑慧慧也期待着拿个奖项。然而,当三等奖获奖名单宣布而学校名字没有在列时,失落感一瞬间袭上她的心头。“我们付出了许多,老师为了这个项目也费了很多心思,没有拿到一个奖确实是辜负了很多人。”
正当几人沉浸在灰心之中时,突然间主持人的一声“二等奖,湖南城市学院”令苑慧慧惊呼出声:“哇!是我们吗?”这个超出预期的奖项让大家激动不已,忍不住相拥欢呼。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苑慧慧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的坚定前行着。刚进大学时设立的目标已然达成,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计算机二级证书等如同一枚枚硕果,被她一一摘获。“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是苑慧慧一直铭记于心的话,她也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呈现一个全方位优秀的自己。
一路旅途,虽遍布荆棘,但她心向远方,沉淀积累,迈开步子往前走。如今,她将目光瞄准考研,正以最饱满的姿态去攻克它。
来年,硕果待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