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是传奇更神奇 京西有个和尚当家的娘娘庙




这里是京城 “五顶六庙” 之首的 “金顶” , 其香火之鼎盛, 曾引来头号铁粉慈禧太后。顾颉刚将这里奉为 “中国民俗学发祥地” , 如今这里仍是北京人逛庙会或朝拜的圣地——京西有座妙峰山, 山上有座娘娘庙, 任七百年风云变幻, 只留下传说无数。

娘娘庙界的 “旗舰店”如今, 在北京城四五月份还想逛庙会,就一定要奔京西了。京西群山中, 有座妙峰山, 山上的金顶娘娘庙里有个老娘娘, 据说特别灵。时至今日, 每逢农历的四月初一到十五开庙。香火鼎盛, 人头攒动。而这股子热闹劲儿, 已经持续了几百年。

妙峰山的娘娘庙位于大山深处, 依山就势, 错落高低。苍松翠柏掩映间, 红墙灰瓦若隐若现。远远望去, 宛如人间仙境。走进去您会发现, 正庙中, 有大小殿堂十四座。若单论规模, 比起城里的雍和宫、 白云观, 真是小巫见大巫。但若讲香火, 这座娘娘庙可丝毫不逊于城里的大庙。每年到了庙会, 近到京津冀, 远到江浙乃至东南亚一带, 数十万虔诚的香客前来朝顶进香。几百档民间自发组织的香会, 更是酬神献艺,施粥舍茶, 场面之壮观, 信众之虔诚, 全国罕见。如今娘娘庙前, 立有百十通汉白玉石碑。不同于其他庙宇, 这些碑都是诚心的香客近年来新立的。足见这里香火绵延, 至今不断。

其实妙峰山的香火在清代就已十分旺盛了。这在清人富察敦崇的 《燕京岁时记》中有形象的描写。不过在明代初建时, 娘娘庙还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庙。关于这座娘娘庙的来历, 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村民所建。当地的村民称自己的祖先是明代从山西迁居而来的。山西人历来信奉后土娘娘, 迁居北京后, 也在村旁建起了后土娘娘庙。而老北京人讲究春季 “借佛游春” , 借着到京郊拜佛为名, 踏春赏景。一些人来此, 误将后土娘娘庙当成了碧霞元君庙, 并出资修缮, 香火逐渐旺盛。

另一种说法是, 妙峰山的娘娘庙是明朝太监所建, 因为不远处的南庄村原来就是明朝大太监刘瑾的庄园, 因此这座庙也是那时建造的。不管哪个说法是真的, 妙峰山娘娘庙的兴起, 都与北京人的 “娘娘崇拜” 分不开。

从明代开始, 北京地区就形成了信奉碧霞元君的习俗。这位碧霞元君传说是泰山东岳大帝的女儿, 所以也叫 “泰山娘娘” 。道教认为, 碧霞元君主要是负责人间生育和保护妇女儿童。可老百姓不管那套, 亲切地称这位慈眉善目的碧霞元君为“娘娘” , 认为其是无所不能的女神, 所以无事不求。到了清末, 北京地区供奉碧霞元君的庙宇竟有280 多座。其中又以 “五顶六庙” 最为著名。而京西妙峰山的娘娘庙更是凌驾于五顶六庙之上, 被康熙皇帝亲封为 “金顶” , 受四方香火。

道观里和尚当家朝代更替, 都没有影响妙峰山的香火。直到日本侵华时期, 娘娘庙才遭到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破坏。香路断绝, 庙宇坍塌, 一直没有得到修缮。直到 “文革”期间, 数百年历史的娘娘庙彻底毁于一旦。现在我们看到的殿宇, 是1986 年重新修缮的。如今的正庙位于高台之上, 门前的广场上立着一座汉白玉藏式塔。这是1934 年, 北京城里一座高官所建的镇塔。修塔的材料是由圆明园挪用来的。为了赶着吉时, 塔尚未建完就举行了开光仪式, 请来的是北京城有名的现明大和尚。

从那时起, 来此朝拜的香客们, 又多了一项新的仪式, 叫做 “拜塔” 。顺着台阶而上, 庙宇的山门面阔三间, 正中拱形门洞,两侧有假窗, 都是汉白玉镶边, 显得气势非凡, 门上有汉白玉匾额, 上写 “敕建惠济祠” 。这个名字是清朝嘉庆皇帝钦赐, 也就是在那一刻起, 这座娘娘庙正式列为皇家庙宇。有了爱新觉罗家这个大客户, 妙峰山的香火也就更盛了。

山门殿内, 左右各供奉着一尊护法神,左青龙, 右白虎, 完全按照道教规范布置。但说也奇怪, 据庙里碑文记载, 自康熙二十八年以后, 这里的历代住持都由和尚担任。专家认为这是佛教势力扩大的缘故。但按守庙的老人小时候的记忆: 是因为当年娘娘宫香火旺盛, 有极个别的道士行为不端, 对女香客不敬, 被官府驱逐了。才换做和尚管理的, 直到解放后, 庙里还住着一位法号普月的老和尚。

穿过山门, 院内正殿就是供奉娘娘的灵感殿。以前北京城的妇女不生养, 都要来这里磕头上香, 施舍些银钱, 同时, 在殿内拴上一个泥娃娃回去。如果真的因此怀孕, 从妙峰山抱回去的那个泥娃娃不能扔,要在家中供奉起来, 孩子长大了要管泥娃娃叫哥哥, 民间俗称 “娃娃大哥” 。这个习俗在北京十分流行, 因此这也成了妙峰山娘娘宫的主要收入。

除去灵感殿, 正庙中还有观音殿、 地藏殿、 财神殿、 王三奶奶殿等。香客到此进香, 可以参拜到儒、 释、 道三家的神灵, 真算是一条龙服务。因此, 也有人说妙峰山的娘娘宫是一座神仙的ShoppingMall。 如此会经营, 这里的香火不旺都难。民国时,著名的学者顾颉刚带领学生, 来妙峰山作乡土调查, 观察了妙峰山独特的民间信仰, 回去后写了中国第一篇关于民俗学的论文。因此, 不少民俗学的学者, 将妙峰山视作中国民俗学的发祥地。

老佛爷是这里铁粉从正庙下来, 旁边的跨院里设有不少的善会茶棚, 不论男女老少都可在此自行取粥取水。至今仍有不少的香客, 在此取用施舍的贡品。其实现代人又怎会缺吃少穿?为的也是广结善缘。民间更是传说,吃了娘娘宫的饭菜, 可治百病。

旧时娘娘庙里的茶棚可供香客取粥取水, 如今已变成游客喝茶休憩之地。

妙峰山香客虔诚, 那是出了名的。大部分信徒, 都以能亲自登顶为荣。要知道,如今您自驾车从西六环军庄出口出来, 还要再开上一个小时的盘山路。何况当年交通不便, 想要登顶进香, 往返最少也要三天。有些老幼妇孺, 实在无力进山, 也要在北京城专门设置的茶棚里祭拜老娘娘, 这种活动成为 “顺香” 。外地信徒不能到北京祭拜的, 则要买上一个香牌, 写上所祭拜的神名, 自己的愿望和本人的姓名。托前往妙峰山的人带到庙内焚化, 称作 “寄香” 。而在所有信众里, 最为出名的, 还要说是慈禧太后。

清同治十二年, 皇帝出疹子, 慈禧太后为同治帝祈福。于农历四月初八, 从颐和园出发。到了山脚下, 为表心诚, 慈禧太后决定要步行上山。其实上山前, 思虑周全的大太监安德海已将山路整修成了石板路, 以保安全。然而即使这样, 慈禧从山下的涧沟村步行上山, 走到半山灵官殿时, 还是把花盆底鞋上的木跟儿崴掉了。

恰巧当时的一座善会茶棚在此设点,专门义务缝补香客的鞋袜。鞋匠师傅帮慈禧修好了鞋, 老佛爷大喜, 封这座善会为黄会, 准许在会旗上绣上万寿无疆。慈禧进香后不久, 同治皇帝的病就好了。那年头不流行送锦旗, 为表感谢, 慈禧亲书匾额三块, 派人送到妙峰山, 挂在娘娘殿前。而自慈禧进香后, 这头一炷香就算归了老佛爷,即使慈禧不到, 后宫嫔妃也会争相前来。老百姓任是怎么费劲, 也无缘染指了。

除去上香, 慈禧太后还爱看娘娘庙香会的表演。原来妙峰山的香会, 分文、 武两种。文会种类众多, 像舍茶的茶叶会, 舍膏药的膏药会, 舍药品的暑药会等。而武会则以组织表演活动为主, 为的是通过精彩的演出酬神娱人, 但不管多精彩, 也绝不会收取任何费用。卖艺的人更是把 “为老娘娘当差” 当成无比荣耀的事。武会表演集武术、 戏剧、 体育、 杂技、 音乐、 曲艺于一身。

相信在那次进香时, 老佛爷没看够武会表演。 《妙峰山志》 载: “光绪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年, 慈禧太后传看各种皇会十二项, 表演团体七十余堂, 会众近三千人。 ” 由此可见慈禧对香会的喜爱。而不少献艺的香会甚至流传至今, 来到妙峰山上, 不难看到各香会的旗号: 凡是写着某某 “圣会” 的,表明该会成立不足百年, 写着某某 “老会” ,表明其会已经有百年历史。而写着某某“皇会” 的, 就是曾经御前献艺的香会了。

文\杨多杰摄影\子胥

转自【TimeOut 北京】公众号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