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二 十 四 节 气 与 北 京 城


供图: 庞卫祥 校工会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流传广泛的这首 《 二十四节气歌》 , 用简约的方式,按照时间顺序,对 24 个节气名称一一进行了列举。

    顺天应时 : 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精神

    其视为最重要的四个时间转换节点。农场工作人员将这几个节气日与农场的生产、生活相结合,写作了散文,并书写装裱,每到这四个节气日来临,便换上相应的散文。这就是富有地方特色的节气文化。

     礼俗共存 : 北京城的节气文化

    北京,地处华北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秋短促,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燕蓟地区的风土和都城特性,塑造了北京城节气文化的形貌和特色。

北京的节气文化丰富多彩,多个节气日如立春日、春分日、清明日、夏至日、立秋日、秋分日、霜降日、冬至日等都有活动,有的还十分热闹。

以立春日为例。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日标志着季节的转换、春季的到来。最迟自元代起,北京都要围绕立春日举行专门的迎春礼。据记载,当时每到立春前,太史院就会向皇帝奏告立春的时刻,并通知宛平县或大兴县,准备迎春礼所需要的芒神和春牛。立春前三天,太史院、司农司等官员一起在大都齐政楼的南边迎接太岁神牛,并用香花灯烛进行祭祀。立春日当天一大早,官员们要穿上朝服,互相拜贺,并拿彩杖击打春牛。官员们还要给皇帝、太子、后妃、诸王以及中央官府等进送春牛。春牛要放在专门的案子上,制作十分考究。迎春礼的举行一直持续到清末。明清时期,迎春要到东直门外的春场,届时不仅有官员,老百姓也参与其中,而且有各种社火表演。迎春礼事实上成为官方组织、民众参与、官民共享的大型巡演活动。

除了迎春礼,立春日还有专门的饮食习俗, “虽士庶之家, 亦必割鸡豚, 炊面饼,而杂以生菜、 青韭芽、 羊角葱, 冲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红萝卜” ,叫作咬春。民间还用红纸书写 “立春大吉” “宜春” 等 “迎春帖” ,遍贴于门楣庭柱。

再如清明日。清明在北京是扫墓的日子。明代 《帝京景物略》 记载: “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 ”清明也是娱乐踏青的日子,“清明寒食,宫庭于是节最为富丽” 。宫廷中会搭起秋千架,宫人们 “金绣衣襦,香囊结带,双双对蹴” ,又大摆筵席,享用美味佳肴。民间也 “趋芳树,择园圃” ,到高梁桥,赏花饮酒,放风筝,荡秋千,尽情享受大好春光。还有簪柳习俗, 谚云: “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 ” 这时候,人们还会为即将到来的多雨炎热做出种种准备,比如疏浚沟渠,将缸刷干净换上新水,搭设凉棚等。

北京的节气文化不仅丰富多彩,而且颇具特色,突出体现在节气日成为国家重大祭祀礼仪活动的时间节点。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礼有五经, 莫重于祭” 。 在传统社会, 对天地、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社稷、宗庙祖先等进行祭祀,备受重视。祭祀需要特定的场所,首都作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城市,国家祭祀礼仪场所是其必备要素。北京是辽金以来的都城,营建了庄严辉煌的坛庙建筑群,形成了国家祭祀礼仪场所的完整体系,至今有九坛八庙之说。

国家祭祀礼仪还特别讲究祭祀时间,而重要祭祀礼仪的时间一般要选在节气日。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冬至日圜丘祭天、夏至日方泽坛祭地的规定,如 《周礼·大司乐》 所载 : “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夏日至于泽中之丘奏之,若乐八变则地示皆出,可得而礼矣。 ”如今位于天坛公园中的圜丘,就是明清皇帝在冬至日祭天的场所。据统计,仅清朝皇帝就在此举行了 199 次冬至祭天大典。在天坛公园,除了圜丘之外,祈年殿也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祈年殿是孟春祈谷的礼仪场所。中国古代以农立国,风调雨顺是农业取得丰收的重要保障。帝王作为上天之子、下民之父,在这里代表国家祭祀皇天上帝,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年殿共有 28 根柱子,其中殿内 4根 “龙井柱” , 又称通天柱, 象征春、 夏、 秋、冬一年四季 ; 12 根 “金柱” ,象征一年十二个月 ;外檐所环 12 根 “檐柱” ,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12 根金柱和 12 根檐柱合数二十四,象征二十四节气。

大地承载万物, 生长万物, 既是人类的栖居之地,又是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来源,崇拜大地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鲜明特征之一。 《礼记·郊特牲》 云 : “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亲地也。 ” 位于地坛公园内的方泽坛是明清两朝夏至日祭地的场所,先后有 14 位皇帝在此举行了祭地大典。天地之外, “日出于东,月生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 ,太阳和月亮也是重要的祭祀对象,同样选择在节气日,即春分日朝日,秋分日夕月。现在的日坛公园和月坛公园就是明清时期朝日、夕月的地方。

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二十四节气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功能, 是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的方向标,也是国家重大祭祀仪式的时间准绳。不过,作为国家重大祭祀仪式时间准绳的功能,元代以降,只有在都城北京才有很好的体现。

2016 年, “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北京独特的节气文化, 是二十四节气在都城的宝贵实践,对于全面理解二十四节气及其功能有着特殊的意义和独到的价值,值得深入挖掘和认真对待。另一方面,当前北京正在加强老城整体保护,在重视传统祭祀礼仪场所空间要素保护的同时,也有必要加强对二十四节气等时间要素的关注。如果能够在相应的时间节点,举行一定的仪式表演活动,用有声有色的方式对传统礼仪场所进行活化利用,对于彰显北京城市特色、增加北京古都风韵也不无益处。

(本文系北京社科基金项目 “北京古都文化研究”的成果 转自 《光明日报》2019年 3 月 31 日 12 版)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