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建学院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纪实
4月底,机建学院建工系城乡规划专业大四学生李凤琪来到贵州,和遵义市规划设计院签下聘用协议,正式成为该院一名规划设计师。3月初投简历时,参与了军运会立面改造项目、武汉市向阳社区改造项目、“美丽乡村”建设规划项目等多项实际工程的她,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青睐,来招聘的副总翻看履历后当场拍板定下了李凤琪。而她的同学彭定涛也早在3月就和武汉正华设计院签了就业协议。此前,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已连续两年达到了94%以上,2017年更是以100%的就业率名列学校就业率排名前茅。
城乡规划专业的毕业生在求职时受欢迎,和该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坚持“以实践促教学,以项目塑人才,以专业惠地方”的思路分不开。经过十余年的锻造,该专业如今已建立起一套“校企合作开展项目、实践教学贯穿始终、应用为主服务地方”的特色人才培养机制。李凤琪、彭定涛等一大批学子就是这种“接地气”的特色培养机制的受益者。
校企合作拿下军运项目让培养“上档次”
10月18日至27日,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将在武汉举行。为办好军运会,不仅要新建、改建35个场馆;还有217条、总计800多公里的道路沿线要从地面、立面到空中进行美化、彩化、绿化、亮化。来自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单位的国内高层次设计专家及武汉园林建筑设计规划院、中交二院等众多优秀的本土设计院都投入到了这场国际瞩目的盛会各种设计项目中。
拿下沌口片区沿街立面整治提升工程项目的中交二院遇到了难题。做改造工程前必须绘制立面图,这需要掌握建筑外观尺寸、户型及窗户、空调位等的准确数据。但因开发区沿线建筑年代跨度大、改造多,很多房子初建资料没有存档或实际外观与原始图纸不符,所以中交二院面临400余栋各式建筑要重新拍照实测后才能绘制设计底图的局面,而项目设计周期仅3个月,几乎只有正常设计周期的一半。要如期完成项目必须寻求有经验和能力的团队合作,该院建筑院经营部主任刘毅想到了曾经的同事董晶。
作为江大机建学院建工系系主任、城乡规划专业负责人的董晶也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契机。城乡规划专业设计团队如果能拿下军运会相关项目,对该专业的知名度和学生能力的提升都会有很大帮助,也能给学生在将来的求职履历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更为重要的是,这和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武汉建设发展的理念是吻合的。在向校、院两级领导汇报并详细分析可行性后,2018年3月,她与中交二院正式签定横向课题协议,带着宋浩、陈刚、江波3位老师和30余名本专业大二、大三的学生加入到军运会沌口片区沿街立面整治提升工程项目中。
军运会组委会根据地段重要性的不同,把全市的整治提升工程分为一般整治、重点整治和卓越片区核心整治三个等级,越靠近体育中心主会场整治的等级就越高。我校城乡规划专业设计团队承担的项目从升官渡起至南四环线止,总长度16.1公里,包括了金色港湾、绿岛花园,宁康路、湘隆时代广场在内的10个路段,几乎涵盖了大部分核心片区。团队需要完成全线共计441栋建筑的立面图绘制及建筑立面的修缮和装饰设计。
董晶说,这样的项目,时间紧、量又大、专业要求高。既然拿下来了,就两个字,一是勤二是钻。靠勤奋抢项目时间,靠钻研保设计质量。
没有建筑物原始数据就去市规划局信息库调取建筑模型图,再一栋栋拉出长、宽、高的标尺,截图带回来作为绘制的基础资料;建筑物外观改变大,就去实地勘测拍照,再与调取的截图比对;学生们绘出的工程图不严谨、标准线不规范,老师们就一页页核,发回去一根根改……团队的4名老师带着30余个学生分成4组,分工协作。他们为核准一条路的长短、一个楼栋的层高甚至一扇窗户的位置,有时需要往返跑好几趟,拍大量照片,拉无数对比线和参照系。遇到十几、二十层的高楼,团队成员们得跑到马路对面仰着头数几十分钟的窗户和空调位;有的楼层被树木挡住,还得和附近单位商量,进相邻的单位获取可视位置拍摄测量。
规划专业的课程紧,学生参与的课题只能利用晚上和双休进行。为了方便随时和学生沟通,4位专业老师连手机里都装了绘图和看图的软件。董晶笑着告诉记者:“那段时间,老师们晚上12点改图,双休带队去现场实勘、拍照都是常态。”
2015级学生彭定涛是其中一组的组长,自己也承担了相应的测绘任务。“累,压力大,每天都在想怎样才能最有效率安排组员们的工作。绘图的精度要求、规范程度也都比课堂作业严谨,容不得一点马虎。”彭定涛说,三个月里仅他们小组9名成员就测量、绘制了金色港湾、奥林花园等7个小区90余栋房子的立面图并给出了修缮设计方案,出了整整90张0号的工程图纸。“收获很大。一个月画得图比一学期都多,绘图的速度、精度和严谨度都有了提高。更为重要的是,作为规划设计师的思维和眼界有了拓展。做立面设计时我找过很多参考资料,有时为了不同的视觉效果,除了找不同材质贴面试看,还会一次次去现场体验。有时上午走一圈下午再走一圈,天晴去一次下雨再去一次,就为了感觉不同光线带给建筑物立面的效果,这是以前做课堂大作业时没有过的经历和职业责任感。”参与这样的大项目也让彭定涛求职有了明显优势。作为省内第一批拥有建筑甲级资质的大公司,武汉正华设计院在看过他的履历后,于3月第一次面试时就和他签了就业协议。
2018年6月,城规专业设计团队顺利完成了军运会沌口片区沿街立面整治提升工程项目一期绘制与设计,并通过了四轮严格的专家评审,获得了专家们的肯定。
实践教学贯穿始终让培养“接地气”
“我们对学生的培养不仅要依靠课本和实验室,更要依靠实际的工程项目。让学生走进田间地头,走进社区里弄,去接触真正的建筑与用地,人情与世故。城乡规划设计师是为人服务的,为城乡宜居环境、用地合理规划服务的。一个以服务地方建设为主的应用型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必须接地气。”作为城乡规划专业的负责人,董晶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一直有着清晰的认知和独到的见解。
实际上,城乡规划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工程设计项目,服务地方建设已经有12年的历史了,很多学生毕业设计的内容也都是直接从自己参与的工程项目中选取的。
现在已经是湖北省工业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企划部部长、设计院院长的李毅是2008年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的该专业第一批学生。从那年开始直到2018年,城乡规划设计专业的老师们带着大二到大四的一届届学生,参与了黄陂、新洲、蔡甸、钟祥等地近千个村落迁村并点、用地规划、道路连通、园林景观、村落风情的设计改造。中国乡村建设经过十余年发展,项目名称从“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到“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该专业师生们一直是深度参与。老师们将实践教学深耕于城乡设计规划工程项目中,让学生们真学、真看、真做、真历练,不仅在人才培养上接了“地气”,也让专业教学充满活力和探索性,同时真正服务了地方建设。
时隔8年,2008级学生王雅金对自己2011年参与新洲莲花塘村规划设计项目仍记忆犹新。那是她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规划设计项目,也是她大四毕业设计的内容。
在莲花塘村的规划设计中,她和指导老师华秋月、董晶、宋浩一起,研究了西递、宏村等多个已有徽派特色村落的建筑风格特点,结合湖北本土文化及莲花塘村自身的环境,以村里的水塘为中心,设计出“半月塘”景观节点,并在近旁规划出一个村委会服务厅,为村民提供了政策传达、生活服务、休息交流的场所。“半月塘的设计以‘花未开全月未圆’为思路,寓意着村子以后的发展会越来越好。整个设计将当地自然景观与便民设施做了很好的结合,在用地规划、环境布置、景观节点打造和风格呈现上体现出了专业性和实用性。这个规划方案让村民们非常满意。”王雅金说,在大学阶段就能参与“美丽乡村”规划、“新农村”规划等工程项目,对专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设计能力也有了较大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在实践中锻炼了沟通能力、协作能力以及针对问题寻找解决路径的工作方法,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毕业时,王雅金以优异的成绩和丰富的专业实践经历,顺利通过云南大学研究生面试。三年后,她又被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录用为规划设计师。
和王雅金比起来,现在正在读大四的李凤琪参与实际工程的时间更早一些,她从大二开始就加入了“美丽乡村”项目团队,在华秋月等老师的指导下,和同学们一起完成了蔡甸上独山村旅游风情村落规划设计工程;大三又参与了江汉大学文理学院教学楼外立面改造设计项目和军运会设计项目。如今,她正在做的毕业设计《向阳社区更新规划》是该专业教师宋浩今年与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签订的老旧社区规划项目。四年大学学习,有三年都参与实际工程项目,使李凤琪对城乡规划设计的各项工作流程轻车熟路,也是她简历上最“吸睛”的部分,让她从众多高校毕业生里脱颖而出,第一次面试就被贵州遵义市规划设计院来汉招聘的副总定了下来。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实际工程中熟悉流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设计思路,勇于表达观点,学会与人沟通,鼓励他们通过项目确定自己感兴趣的毕业论文或设计选题,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比单纯课堂教学与模拟实践的效果要好得多。我们就是要把‘真题假做’变成‘真题真做’,把实践环节贯穿教学始终,让人才培养真正接上地气。”该专业教师宋浩如是说。
以心塑业让培养“创一流”
城乡规划说到底,是为人和环境服务的。一名合格的城乡规划设计师,除了过硬的专业本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共情心”,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想问题,以期达到开发者的利益、使用者的权益和设计师的专业三者之间的平衡。董晶说,学生在课堂里做设计是在一块未开发的空地上做规划,可以天马行空尽情发挥。但实际工程中,许多是存量改造,在已有框架里做调整,受用地面积、建筑现状、诉求分歧、资金额度大小等诸多情况限制,这就要求规划设计师在具有专业性的同时,也要有容纳度和理解力。要能协调外部因素,学会倾听诉求并进行有效沟通。“我们希望培养出‘耐得烦、沉得下、听得进、想得出’的城乡规划设计师。”
为培养学生的“共情心”,以及和人、物、空间、自然“打交道”的综合素质,也为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实践水平和凝聚力,2018年8月,在张幸平校长的关心下,该专业与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编展处合作,拿下了汉阳区向阳社区和洪山区黎明社区的社区改造规划项目。作为武汉市的重点项目之一,社区改造规划始于2017年,是一项针对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建成的老旧小区进行提档升级的存量改造规划。与以往拆迁还建不同,该项目的核心在不拆迁只做调整更新,这就要求规划设计人员充分考察居民意愿,再因地制宜做出改造设计规划方案。
今年3月,两个社区改造规划项目启动。该专业有7名老师作为指导老师加入到设计团队中,涉及规划、建筑、结构、造价、管理等诸多专业方向。他们带着近百名学生踏勘环境、探访居民后设计了调查问卷,又利用双休在社区设点宣讲,发放问卷。黎明社区有799户人家,师生们就发了799份问卷,以求最大限度了解居民们的改造意愿,其问卷发放和回收率均位列各试点社区之首。老社区没有电梯,几十栋8层楼房全靠师生们腿爬。4月上旬,该专业设计团队在综合各方意见后,设计出了涵盖停车、晾晒,环境整治,物业建立等居民最想解决问题的十个改造项目包,再次发到社区让居民投票,取票数最多的6个进行设计改造。
“我们之前对存量改造没有经验,比如进驻商铺,我们最初考虑的是咖啡馆、书吧,但老小区需要的却是便民设施。后来在老师指导下,我们做了养老、医疗、五金等与生活相关的商铺引入规划。”参与向阳社区改造项目的学生李凤琪回忆起整个过程兴致仍然很高。“最大的收获在于学会了站在对方立场上想问题。立体停车空间和遮阳棚的设计都是基于沟通与理解的结果。”李凤琪是在向阳社区踏勘时和几位70多岁的老人交谈,了解到他们待在小区容易寂寞,雨天也想户外活动。于是她在中心广场上规划了遮阳棚。立体停车空间则是因小区用地紧张,需解决的问题多。团队成员们设计了用植草砖(绿植固定方砖)铺设停车位,同时解决停车、绿化、净化问题,再利用停车位上方的空间架设钢架,解决晾晒问题。在有限的公共空间里复式利用,一举三得。
大四学子彭定涛在黎明社区改造项目中设计了一条绿色无障碍慢行步道,解决了有行动障碍的老人在小区散步难的问题。“入户调查时我得知有老人瘫痪行动不便,就做了这个设计。这是我第一次利用专业真正帮到了别人。我很自豪!”
据悉,在今年4月23号洪山区领导召开的辖区三个试点社区设计成果中期汇报会上,我校规划设计团队的成果在设计质量、完成度及可实施性上都优异于另两家具有甲级规划资质编制单位的成果,也因此得到了区领导、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及区各部门的高度赞扬。
事实上,多年来该专业能坚持这样的特色人才培养理念并取得成效,和校、院两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分不开。专业负责人董晶说,机建学院的历任院领导都很支持专业培养方案,原副院长华秋月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设计项目的课题负责人之一,亲自带着一届届学生走村进舍做项目。校长张幸平也对该专业的发展非常重视,除专门邀请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刘奇志来校作学术报告,还积极帮助联系市级相关课题,促成校企合作,服务地方建设发展。
针对专业课程多、作业量大、实践环节时间长的特点,2015年3月,城乡规划设计专业启动了学制四升五计划,并于2017年申报成功。从去年开始该专业学制正式变更为5年,更好地适应了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的需要。如今,该专业又在申报大数据实验室,将GIS(地理信息系统)和BIM(全国目前在建筑行业大力推广的大数据软件)相融合,并组织学生参加有国内行业最高奖之称的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城市设计竞赛,与全国城乡规划专业师生同场竞技,希望以此促进专业发展,向着星级专业、一流学科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