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杂感
编者按:为进一步加强机关精神文明建设,机关党委开展了以“阅读经典勿忘初心”为主题的“文明校园?书香机关”阅读系列活动。期间,读书征文活动得到了机关各党支部教工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其中,征文内容涵盖面宽,涉及读书的意义和方法、红色经典著作读后感、经典小说和散文读后感、科普类书籍读后感等;征文形式多样,既有评论也有散文、读后感;给人以启迪与智慧。
我们选出部分优秀作品,以飨读者,希望通过共同努力,打造书香机关,让书香溢满校园,更好助力学校文明校园创建。第24个“世界读书日”又到了。今年“两会”上,有代表、委员建议设立“全民阅读日”、“家庭阅读日”。“学习强国”APP也在风行中。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通过读书学习克服“本领恐慌”开始成为人们的共识。提高读书效率,增强读书的获得感是读书人关心的问题。
狭义读书和广义读书。古代读书读的是经史子集蒙学为主,是纸质书。在声、光、电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微博、微信等的普及,对“书”有必要重新定义,扩大其内涵和边界。因为传统纸质出版业衰退,纸质书有成为艺术装帧品珍藏的倾势,电子读物成为主体。不掌握现代读书工具和平台,就不成其为现代读书人。我们古老的“读”书功能下降了,我校牵头的“吟诵”协会大概力图恢复这一功能吧。现在更多的是“看”书和“听”书,通过音、视频进行。广义的“书”还应包括报纸、杂志、文件资料等,读书越来越类同于理论和业务学习。“书”的内涵和边界的扩充是人类知识宝库丰富和文明进步的标志。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读报成了我主要的读书方式。那时是书籍饥荒时代,课本也相对简单,读书可谓饥不择食。政府给大队(村)订了一堆的报纸、杂志:《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湖南日报》、《湖南科技报》、《华南民兵》、《民兵生活》。家父是村干部,管理报纸,邮递员把报纸、杂志送到我所在的学校,让我捎回去以节省脚力。全大队只有我一个人看报、刊,因而得以专享这一知识源泉。
读书为什么?我觉得读书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既有工具理性,又有价值理性,既有功利追求,又是精神享受。读书的目的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享受世界,享受自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货与帝王家”是一种境界,读书明志识礼是一种境界,“耕读传家”是一种境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一种境界,“认真读书,弄通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境界,“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是一种境界,“诗与远方”是一种境界,这些境界有高有低,都是一种存在。读书的最高境界是读纯粹的书,“禅修式”读书,读“无用”而有大用之书。读书是快乐的事,灿烂的事,如果读到“头悬梁锥刺股”境界,不读也罢。
系统化学习与碎片化学习。系统化学习是从知识生成的规律出发,点、线、面结合,注重知识结构和体系,着眼于基础、架构、梁柱的学习方式,学校教育是根本。一个人在中小学如果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终其一生都难以弥补。很多人担心中小学生“手机控”现象,主要害怕学生过早进入碎片化学习阶段,当然也害怕学生游戏成瘾或接触有害东西。碎片化知识是知识点,是零碎的填料。走上社会的人缺少大块时间进行系统化学习,甚至读几本经典,倾向消费“知识快餐”,随时随地随机学习,这对知识体系较为完善的人是一种高效、便捷、灵活、针对性强、低成本的学习方式,可以聚沙成塔,充分利用边角余料时间的效用,是当今时代一种好的学习方式。碎片化学习的问题在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凑热点”知识的“包装化”,学了一大堆碎片却没有多少获得感。解决之道是相对系统化的知识和碎片化知识交替学习。我自己也曾经认为知识结构较完整了,通过微博、微信选择一些好文章读读,吸收几个新观点,了解一些事实、数据足矣,后来感觉重复信息多,准确性差,连点成线成面立体呈现效果差,买来经典原著一读,豁然开朗。读了经典原著后对碎片化信息的甄别、选择能力和效率自然得以提高。循环交替学习后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并且,“绝知此事”还需要“知识丛林”。要坚持“系统化学习为体,碎片化学习为用”的基本原则。
精读与泛读,母语与译本。精读和泛读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有不同的倾向。少年儿童阶段要广泛涉猎,多方面培养读书兴趣,开拓视野。中美中小学教育一个很大的差别在于:中国要求学生抄写、背诵、应试,在一遍又一遍的“熟读”中浪费学生宝贵时间,更使得学习索然乏味,降低后续学习兴趣。美国要求学生尽可能地扩大课外阅读量,不求甚解,广种薄收,只求抓住本旨,回答书中涉及的简单问题即可计分,学生充分自由选择书目。教材也很厚,自然无法精读。我儿子在美国读小学四年级的一年中,据说读了一百本书有余。精读主要适用于名家经典。名家经典要读原著而非各种解读本。我精读过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管理》及《营销管理》亚洲版、奥唐纳·孔茨的巜管理学》、柏杨的《中国人史纲》,这几本书足够奠定经济学、营销学、管理学、历史的初步知识构架。要相信经典的力量。
最近,网络写手花千芳与王思聪在网络上开撕。花千方认为中国学生学英语浪费了宝贵时间,没必要学,有翻译和翻译软件就行了。王思聪和多数网友不认同花千芳的观点。英美站在人类智慧文明的高端,其成果多用英语表达,学习并运用英语相当于打开了一扇文明窗口,阅读英文原著远比译作“通、雅、达”,更能直接运用英文互联网工具和平台,英文还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
创新型国家建设、文明国家建设要以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为基石。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教育的民族,历来强调“格物、致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更是扮演了“最好的学生”的角色。读书是最好的理论学习,是学习的底色。政府、社会、家庭要合力打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和优质多样的学习平台,让朗朗的读书声重新回荡,更多地凸显中国人科学、人文精神,助力中国崛起和人类文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