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优秀校友的赤子之心———记江苏“最美基层共产党员”、张寨镇张庙村党支部书记王景光


王景光(左)和农民亲切交谈指导农业生产


  王景光,男,宁夏固原人,1987年12月生,中共党员,汉族,大学学历,法学学士,现工作于沛县张寨镇张庙村,任村党支部书记,徐州博源农业示范园党支部书记。江苏省青年道德先锋,温暖中国2013江苏身边好人,2013沛县年度好人,首届沛县好党员等。
  不忘初心 资助孩子他的家远在千里之外的宁夏西海固。这里,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不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十年前,他走出高原,跳出农门,成为南京晓庄学院的一名大学生。多年来,他坚持以赤子之心待人助人。
  他,初中就用假期所挣的钱资助贫困学生;高中,更是省吃俭用资助两位成绩优异的同龄人……到了大三,资助人数已增至8位。这还不包括手头宽裕时的不定期资助。
  他因此事迹,在校期间曾获得“感动宁夏2010年度人物”“南京市道德模范”“首届南京好青年”“感动南京2010年度人物”“江苏省优秀青年志愿者”等诸多荣誉称号。
  他到沛县张寨镇任村官后,不忘初心,继续资助困难学生。除此以外,还牵手142个困难家庭,并筹建沛县大学生爱心协会,开展一系列公益活动。
  他就是王景光,一位典型的“80后”中国小伙儿。工作后,依旧扎根乡村,致富百姓,依旧坚持一颗赤子之心对待当地老百姓。
  “为了工作,咬咬牙,省钱买了辆500块钱的二手摩托”
  2012年7月,作为省委组织部选聘的大学生村官,王景光来到了沛县,他工作的第一站,就是到张寨镇李庙村担任村支部副书记,辅助老支书做好村里的工作。
  李庙村在张寨镇算是一个大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人多事杂,为了做好村里的工作,王景光拿着村民的花名册,挨家挨户地走访了解。
  李庙村距离镇政府驻地有10多里的路程,每天骑辆破自行车来回奔波,王景光感觉实在不方便。于是,他产生了换辆交通工具的念头,可自己刚参加工作,要买也只能买辆旧的。为此,他说:“为了工作方便,我咬咬牙,500块钱买了辆二手摩托。”
  “为了治好张庙,专门买了《孙子兵法》,连三十六计都用上了”
  2014年5月,经组织安排,王景光到张庙村担任党支部书记。相比较李庙村来说,张庙村的情况更为复杂。村班子集体涣散积病已久,连续12任村支书全部外调,集体收入为负数,老百姓没有致富门路,群众上访事件时有发生。经过两个月的观察,他思前想后,不断总结,最后决定“智取”。
  王景光说:“为了治好张庙村,我专门买了本《孙子兵法》,连三十六计都用上了。”他把三十六计打印下来,贴在村委会办公室的墙壁上。每天坐下来,看一眼,慢慢琢磨,对什么人,说什么话,用什么方式,很快村班子集体越来越团结,工作也越来越好开展。
  对于村民,王景光则按照一个村选一个代表的方式,亲自拜访。王景光认为,想让老百姓真心地信任自己,只有真心为他们着想,为他们办实事,他们才能打心眼里认可自己。
  接下来的四年间,王景光还多方协调资金和有关部门,为村里新增各种设施,改建学校。甚至花时一个多月,为村里修了一条长1.7公里通往民心的水泥路。在张庙人的眼里,千里遥远来自外地的大学生支书心里还真的想着咱老百姓。
  现在的张庙村,班子强,人心齐,干劲足,全县唯一一家省级支部书记工作室就建在了这里。
  “最重要的是能够带领群众土里刨金,共同致富”
  要想真正搞好农村工作,仅仅靠拉家常那是远远不够的。王景光说:“最重要的,是能够带领群众土里刨金,共同致富。”
  初到张庙不久,王景光将眼光瞄向了村东的100多亩大土坑。虽常年荒废,也未尝不可做做文章。最终,他以每亩120元的价格和村委会签下了租期30年的合同。
  当年10月,在组织部门和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他的辛苦努力与勤奋求教下,他和别人一起成立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园。一个集鱼虾垂钓、散养鸡鸭、瓜果采摘、蔬菜花卉种植于一体的农业生态园很快也呈现在人们面前。
  随后,他又组织村民成立了汉源采摘农业合作社,引导村民抱团发展。2013年6月,王景光带头注册成立了沛县鼎耀生态园。同年12月,他通过招商引资的形式,联合徐州博源农业示范园成立了沛县大学生村官创业实践基地,组织建立了示范园党支部。
  昔日落后的张庙村,如今一跃成为了先进村。示范园负责人李康介绍,现在算上土地流转的租金,加上打工的劳务费,再加上技术提成,一亩地会产生15000元的效益,在张庙呆了四年,他筑牢了一个村班子,住牢了一方民心刚到沛县的时候,王景光听不懂一句当地话,当地人也听不懂他说的话。六年过去了,王景光不仅能听懂当地话,而且还会说当地话,俨然成了个“沛县通”。沛县人也把他当作了朋友、亲人。
  打个的士,大多数出租车师傅认识他,夸他,这个小伙不错。
  买辆二手摩托车,和店老板成了好朋友。每年秋收夏种,抗旱防火,店老板张尊锋都会免费送去遮阳伞和帐篷。
  村里修路,给买馓子的大娘垫了十块钱,大娘到哪都说他仁义。现在大娘去世了,可王景光垫钱给大娘买馓子的故事依然为乡亲们津津乐道。
  去街上澡堂洗澡,即使夏天不营业,也会让他用太阳能洗,而且还免费为他理发。他和店老板处得像亲姐弟俩……附近街坊邻居,百分之八十以上都认识他,都敬佩他的为人,都称赞他为张庙老百姓办的实事。
  王景光说:“在沛县,我有一个干爹干娘,两个二叔二婶,两个姑姑姑父,一个四叔四婶,一个师父师娘,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他们对我比自己的孩子还亲。他们都说,孩子,你家那么远,一年只能见一次自己的亲爹亲娘,你爸爸妈妈得多难受,我们比你的爸爸妈妈幸运多了。”
  他说,假如哪天他离开了张庙,他希望村民记住自己,记住那个从西北来的大学生村官,记住“小王儿”。
  他说,即使哪天他离开了沛县这方热土,他也永远不会忘记沛县的这些亲人。因为,他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和记忆都留在了这里。
  一位远在他乡的年轻人,走出大山,又重踩大地。有人质疑,有人感叹,有人景仰,有人不屑。米兰·昆德拉说,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王景光将美好的青春无悔的奉献在异乡的土地之上,每天掬起一抔温暖的泥土,和乡亲们打一声招呼,没有锦衣玉食,没有豪言壮语,这才是一个真实的中国青年。
  “作为儿子我亏欠父母很多,每次打电话连一句 ‘爸爸妈妈你们过得好吗’我都问不出口。”王景光最后有些哽咽地说,这是他唯一的遗憾,但是我却把他们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夏忆羽 许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