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学校驻陈集镇 “第一书记” 工作组自 2017 年 2 月入村工作以来 ,武凯、 刘军、 曲常军、 付振华四位同志紧紧围绕 “抓党建、促脱贫” 这一目标, 与村里的干部、 党员、 群众齐心协力, 真抓实干, 充分发挥学校的专业和人才优势, 以夯实农村党建根基为抓手, 稳步推进各项帮扶工作, 努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智慧和力量。两年来, “第一书记” 工作组以严的精神、 实的作风, 兢兢业业、 脚踏实地,急群众所急, 想群众所想, 热心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 为各村脱贫攻坚、 班子队伍、 村集体经济发展、 乡村文明和乡村治理等做出突出贡献, 赢得了党员干部群众的交口称赞。
我所帮扶的陈集村位于陈集镇核心区域, 下辖五条街道和两个自然村, 全村总户数 1200 余户, 总人口 4610 人,耕地面积 3650亩。有建档立卡贫困户 57 户, 134人。陈集村在八九十年代还比较富裕,盛产远近闻名的御品山药。但在改革开放后未能及时转变思路, 工厂破落, 产品滞销,人口外流, 最终成为贫困村。通过两年的艰辛扶贫, 贫困户全部实现稳定脱贫, 陈集村也先后被评为市级 “文明村” 和省级 “文明村” 。
干好 “第一书记” 要过 “五关”
挂职这两年最深的体会, 就是干好 “第一书记” 必须要攻克 “五关” 。 第一关是思想认识关, 深刻领会省委选派 “第一书记” 的重要意义, 既要给自己 “压担子” , 又不能畏首畏尾 “背包袱” 。要有探索学习、 攻坚克难、 愈挫愈勇、 精益求精的坚韧决心。第二关是两委认同关, “第一书记” 不能单打独斗的开展工作, 能否收获村两委班子的信任, 将心比心, 让他们成为扶贫攻坚的好帮手至关重要。第三关的党员团结关,党员和组织是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 “第一书记” 要充分发挥好自己 “粘合剂” 的功能, 与他们面对面、 心贴心、 实打实的交流, 把党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才能带动村里人脱贫致富谋发展。第四关是群众信任关, 老百姓对“第一书记” 的普遍看法就是来 “镀镀金” 的省城干部, 普遍对 “第一书记” 不信任。因此必须想群众之所想、 急群众之所急、 解群众之所困, 用 “事实胜于雄辩” 的方式改变群众的看法, 赢得群众的信任。第五关是经济发展关, “第一书记” 要结合帮扶村的实际情况, 寻找和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道路, 敢为 “实干挖穷根” 的开路先锋, 为村民增收致富,帮集体经济良性增长。
“树荫下晒不出过硬支部” , 夯实党建 “基本功”
“第一书记” 的核心任务就是要给村里留下一只 “带不走的工作队” , 这支 “工作队” 就是一个坚强的支部班子。
入村后, 我首先以 “严” 和 “实” 二字为突破口, 村里 “三务” 必须公示, “四议两公开” 流程一条不能少。第一书记、村支书带头讲党课, “两学一做” 、 “主题党日”按计划落实雷打不动。我专门设计定制了十九大、 三会一课、 党小组三套笔记本发给党员。设计制作了“党性体检表” 逐条打分自检互检, 在组织生活会上 “照镜子、 正衣冠、 洗洗澡、 治治病” , 引导村两委和党员在群众口碑中发现问题, 在工作实践中思考问题, 在田间地头解决问题, 使农村党员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 “树荫下晒不出过硬支部” , 督促党员循着问题找规律, 摆清事实讲道理, 让 “三会一课” 真正成为党员们提高思想、 解决问题、 交流经验的 “舞台” , 成为党员们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 快速成长的 “熔炉” 。
二是积极探索 “互联网+党建” 新方法, 以 “灯塔党建”为指引, 使之成为抓实基层党建的 “航标” 。 尝试以腾讯 “为村” 为依托打造 “互联网+党建” 平台, 设立 “第一书记” 工作日志和信箱, 公开工作情况、 宣传党的政策、 接受群众监督, “三会一课” 、 党性教育、 两委会议等均可通过平台进行宣传和直播, 使之真正成为基层党建 “指尖上 ‘初心在线,砥砺奋进’ ” 的加油站。
三是到 “前线” 上党课, 组织了庆 “七 ·一” 建党 96 周年主题党日活动, 带领村党员前往济宁金乡羊山 “鲁西南战役纪念园” 进行实地党性教育活动, 教育党员忠诚于党的事业, 发挥党员 “排头兵” 作用, 用红色 “羊山精神” 鼓舞党
员打赢脱贫攻坚战。还组织党员点映观看了记录片 《厉害了, 我的国》 。祖国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了党员们的自觉奉献意识, 唯有干事创业的热情才能让大美陈集的明天 “燃”起来。
四是明宗旨, 清廉洁, 夯实打牢党风廉政主阵地。带领党员前往定陶区检察院廉政教育基地进行党纪党风教育,筑牢思想"防腐墙"。2018 年七·一前夕再次组织村内党员前往河南开封包公祠、 司法文化博物馆、 刘少奇在开封陈列馆 (刘少奇逝世处) 开展党员廉洁教育活动。带领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宣读脱贫攻坚廉洁承诺, 教育党员们时刻做到自律、 自警、 自醒、 自重, 不以权谋私, 对得起百姓投给自己的选票。
两年间, 村党员干部无一人违纪。共发展党员 2 名, 入党积极分子 3 名, 培养后备干部 3 人。2017 年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 两委成员全部高票重新当选, 党员、 干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群众威望日益提高。 2018 年 7 月, 陈集村被定陶区委授予 “党建先进集体” 荣誉称号。
“一体两翼” 模式, 低风险、 稳定壮大帮扶村经济
陈集村经济有其自身特点。作为镇驻地, 陈集村核心区域几乎与镇中心区域完全重合。居民区较多, 有发展商业的基础, 传统农业边缘化。
在与村两委多次集体研究后, 大家最终确定了较符合陈集村客观情况的 “以租金收益为主体, 以行业项目投资收入和引领致富带头人为两翼” 的 “一体两翼” 发展模式,以求达到低风险、 稳定壮大帮扶村经济的目标。
一是以集体资产租赁为主体, 最大限度的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 每年可获得租赁收入约 23. 5 万元。
二是以项目投资为一翼,充分利用扶贫政策广开财源。年内, 通过定陶区扶贫大棚优惠政策, 在村内建起了400平米扶贫车间, 并引入废纸回收分拣项目, 可为村集体带来 3. 5 万元的收益,同时还解决了部分贫困户的就业。此外, 将 2017 年 60 万元行业扶贫资金投向金硕生态农业高新产业园区建设 “现代农业气调保鲜库” 项目, 用以解决园区万亩果蔬量产后的保鲜难题,每年带来收益金 7. 8 万元;将 2018 年 60 万元行业扶贫资金投向天中山药合作社, 在发展 “一村一品” 特色经济同时每年可产生收益金4. 8 万元, 进一步增厚村集体 “家底” 。
三是引领和帮扶致富带头人为另一翼, 努力形成帮扶村自我发展, 自力更生, 自我脱贫的良好局面。年轻返乡党员曹章君有从事电商经营的经历且有意自主创业, 但苦于启动资金少, 没有门路。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与村两委多次商议, 决定将曹章君作为第一书记重点帮扶对象和电商致富示范带头人,腾出村委一楼 80 余平米门头房帮助其改善经营环境和扩大经营规模, 免去每年 3 万余元租金和水电网费等全部用, 同时带动更多的返乡创业青年自主创业。 2018年, 曹章君的电商门店年营业额超过 200万元, 升级为 “天猫优品淘宝站” 服务点并作为村级青年之家创业基地。基地启用至今已有不少青年村民在他的帮助下走上电商致富的道路。曹章君本人在 “五·四” 青年节被定陶区评为 “农村好青年” ; 陈集村也在全国第五届淘宝村高峰论坛上被阿里巴巴集团授予 “中国 ‘淘宝村’ ” 荣誉资质并给予发展基金 10 万元。村民苑孟孟夫妻俩常年经营着自己的门窗加工厂, 随着业务的扩大, 原有车间场地的加工能力已经拙荆见肘。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 我主动与区里扶贫办多次沟通联络, 为其争取到区里扶贫车间优惠政策, 在其原有厂房边又建起近千平米的门窗加工扶贫车间,帮助其扩大经营规模,贫困户还能在里面就业。
扑下身子解民忧,“烦心沟” 上建广场
深入走访调研, 摸清摸透村情民意是“第一书记”的基本功。一是经常走访,对群众发放第一书记联络卡, 了解村内风土人情。二是重点走访, 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进一步掌握帮扶村的现状与问题。三是精准走访, 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逐户走访, 掌握精准扶贫第一手资料。
在走访过程中, 我了解到贫困户王忠亮单腿股骨头坏死, 常年靠双拐勉强行动, 基本丧失劳动和生活能力。此后, 我积极奔走联系, 终于在菏泽博爱医院为其争取到免费医疗资格, 还自费包车将其与家人送至博爱医院接受术前检查和安排住院, 并免去全部医疗费用 3 万余元。术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 王忠亮已经可以只靠简单的拐杖行走, 身体健康状况大为好转。再过半年, 甚至可以甩掉拐杖自由行走, 王忠亮及其家人还专门赠送了锦旗, 表达感激之情。
陈集村中心幼儿园和小学有学生 1000 余人, 但门前仅仅 10 米远就有一条 8 米宽、 3 米深、 长约 600 米的排污沟,平时污水横流、 垃圾填沟, 夏季还会淤满雨水, 每到接送学生的时候沟前就挤满家长和车辆, 是村里名副其实的 “烦心沟” , 群众对其进行整治的呼声很高。在进行详细的勘查规划并与村两委多次商议后, 我各方筹集款项近 200 万元对其进行综合改造, 学校艺术学院的学生还无偿帮助设计了方案。 今天, 昔日的 “烦心沟” 已经变身为文化广场, 上面有花坛绿树、 健身器材、 长椅秋千, 白天百姓可以在亭子里聊天下棋,晚上妇女儿童可以在太阳能路灯下跳舞玩耍,“烦心沟” 最终 “变废为宝” , 成了村里百姓最爱去的 “开心广场” 。
拔除 “穷根” 关键在人, 智力扶贫功在长远
两年来, 学校党委书记郭翠芬, 党委副书记、 校长盛国军等 5 名校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及十余名处级干部走进帮扶村调研, 围绕如何发挥学校学科专业优势对第一书记扶贫工作进行指导和帮助。学校每年为村里贫困户送来 “暖冬” 爱心物资; 向村里农家书屋捐赠书籍 750 余册; 拨出经费 5. 9 万元为帮扶村安装太阳能和 LED 路灯。学校工会也拿出资金采购帮扶村贫困户种植的山药 1600 余箱,帮助其扩大销路。后方单位的大力关怀和帮助为第一书记工作顺利开展和精准扶贫起到极大的支持作用。
学前教育专业为我校传统优势特色专业, 是教育部卓越幼儿教师培养培训计划项目建设基地和山东省幼儿园骨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基于此, 学校专门为帮扶村多名幼儿园骨干教师提供了在学校举办的高级研修班免费培训名额, 帮助教师领悟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学校还派出董旭花教授和刘源博士前往我校 “第一书记” 驻村所在地定陶区举办学前教育学习培训班,为全区 300 余位公办、村办幼儿园园长开展业务培训, 助力 “第一书记” 精准扶贫。
学校两次派出“美丽乡村建设” 师生志愿服务团队一百余人, 走进帮扶村开展文化、 智力帮扶。为村里绘制文化墙。与村民同台演出 “大美陈集” 消夏晚会。志愿者们走进小学、 幼儿园开展支教活动, 为留守儿童开展心理辅导和兴趣特长培养; 走进党员、 贫困户中的独居老人家庭帮助打扫卫生和整理院落等。村民百姓对女院师生吃苦耐劳、多才多艺和扎实作风赞不绝口, 走到哪里都是一道 “靓丽的风景线” 。我也积极联系爱心企业家为帮扶村小学贫困生捐赠助学金和学习用品, 借助社会爱心人士力量助推脱贫攻坚。
拔除 “穷根” 关键在人, 智力扶贫功在长远。只有为陈集村不断地培养出爱家乡、 爱创业、 肯实干的人才, 才能走上自我脱贫、 自力更生的良性发展, 才能真正实现用教育阻断贫困的 “代际传递” 。
“民亦劳止, 汔可小康。” 小康, 这个穿越千年的梦想,已经近在咫尺。 回顾两年的驻村帮扶历程, 700 多个日日夜夜, 与村两委、 党员干部同甘共苦, 与村民百姓结下深厚情谊。两年扶贫路, 一世陈集情!只有真正的融入农村, 把村民百姓当成自己的亲人,他们才会把你当成自己的家人,毫无保留的支持你。 “谁无暴风劲雨时, 守得云开见月明” ,党员干部只有到农村基层去摔打和历练,才能铸就铮铮“铁肩” 勇挑重担, 才能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农村基层党支部, 留下一支真正 “带不走的工作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