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俐芝,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曾获评校级一等综合奖学金、“刘筠奖学金”、2015-2016年度校级优秀研究生称号、“芙蓉学子·学术创新奖”等荣誉,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学术论文。
本报记者 李增明 在周围同学眼中,斩获各类奖学金、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学术论文的陶俐芝,当然是学霸。然而身为学霸,陶俐芝的学习之旅却不同于其他人的一路平稳,有着不寻常的“逆袭”。提及自己的中学时代,陶俐芝自称幸运。进入高三时,老师对她最高的期待仅仅是考一个二本院校,但是她放下了外界的评判,没有被压力和焦虑左右,学习状态渐至佳境,成功考入我校就读。沉稳而坚定,是陶俐芝一贯的人生态度。
常有戏谑称大学是堕落的温床,面对着安逸的环境、自由的时间、相对轻松的课业,自律二字,说易行难。而对此,陶俐芝显得格外清醒和冷静:“本科期间,我没有忘记自己第一身份是学生,一切应以学习为主。在大学四年,我每一个阶段都会给自己制定一个小目标,然后不断地去实现这一个个目标。”正是这种踏实进取的态度,让大学生涯成为了陶俐芝新的梦想的起点。
也正是在本科期间日复一日的学习中,陶俐芝感受到学海的浩渺与获取知识的快乐,“读完本科之后发现自己在专业上了解有限,希望进一步去探索地理学科的广袤世界。”于是,她决定继续深造。在进行方向的选择时,她选择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这一方向,具体从事建立降水预报模型、对降水量进行预报的研究工作。研究伊始,陶俐芝是快乐的:身为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做实验是家常便饭,她向来享受这种过程,“做实验的时候总会发现一些新的事物,给人新奇的感觉。”在一次做长江流域降水测报的时候,她惊喜地发现自己的预测结果准确率很高。这一次的实验成了陶俐芝的科研启蒙,让她真正意识到了自己所处领域的意义与价值,“这样就可以将降水预测应用于实际生活,提前对洪水进行预警,在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上意义重大。”
但很快陶俐芝便发现,学术研究远没有她想象的那么简单和轻松。“不仅仅需要付出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更是对耐性的极大考验。”陶俐芝表示,从确立思路到一篇论文的正式完成,中间几乎每一个阶段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看到他人有好的思路想要借鉴,但自己实际操作起来却发现效果平平,与预期相差甚远。”论文中涉及的相当一部分数据,需要浏览大量英文网站,不论搜索还是阅读都困难重重;而等到论文投出去后,往往会返回许多刁钻的意见,有时候一个问题都要想上好几天,和老师探讨之后才能回答……不过最大的难关是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漏洞,研究中涉及到的非本专业研究的编程知识,于陶俐芝几乎是知识盲区。
面对研究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陶俐芝心态一直很平和,从未轻言放弃,“我相信凭借努力和坚持,再加上导师的悉心点拨,难题定会慢慢被攻克。”为了抓紧一切机会突破研究,除了上课,从周一到周五陶俐芝几乎全天都会在实验室,遇到不懂的地方或者是有所心得时,她都会第一时间和导师探讨。提及这些,陶俐芝无比感激自己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导师贺新光老师,她一再表示,“能够遇到贺老师,真的是我研究生阶段最最幸运的事情。”
“贺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科研能力非常强,对学生很负责,总是会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他非常尊重和信任学生,会给我们一个很宽松自由的研究氛围。”从找思路、编写代码,再到正式撰写论文,陶俐芝表示:“我的第一篇SCI几乎是贺老师手把手带出来的,每一个步骤他都亲自进行了指导。”而第一篇论文发表之后,陶俐芝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从此之后,贺新光老师给了她更多的发挥空间,“第二篇SCI老师只给了我一个大方向,让我自己来想具体做什么、如何做,只在适当地时候给予我一定的指导。”有了前期的经验和基础,陶俐芝的研究渐入佳境,论文发表也水到渠成。
多年的求学时光,陶俐芝对学术研究的理解一直很清晰,“学术研究是一件很严谨而且要有耐心且耐得住寂寞的事情,既然读了研究生,就一定要认认真真地把求知探索当成一项事业来做。”由此,她说自己始终是在“一心一意搞研究”,“不要三心二意”,是她最愿意分享给学弟学妹们的心得。学术固然枯燥清苦,然而,“当论文发表后是最开心的时候,看到多年的努力终于有了成果,这种成就感是别的事情无法比拟的。”
如今,陶俐芝行将毕业,提及毕业后的规划,她表示希望从事教育工作。在师范院校求学七年的她,始终怀有为人师者的向往,加上成长路上总少不了恩师提点,能够把所学的知识教给更多的人,于她,有着别样深刻的意义。都说学地理的人心胸是宽广的,因为心中装着无尽的丘壑起伏。这大概说的正是陶俐芝的人生,她的心志如山原平坦宽广,相信在往后的磨砺中,她也定将成为学生心中的一座温柔而坚定的山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