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传递爱创造美———访我校优秀教师曾娜妮
曾娜妮,中共党员,艺术学院副教授,艺术理论教研室主任。任教期间始终遵守师德规范,坚持将责任心融于日常琐碎繁杂的工作中,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获湖南文理学院2018年优秀教师。
记者来到艺术学院音乐17103班的上课教室时,发现讲台上的“老师”竟是一名学生。他“讲课”的时候磕磕绊绊,憋红了脸,握紧拳头,多次下意识地朝台下某一处望去。
“没关系,慢慢说,把自己想要表达的说完整就好了。”坐在台下的曾娜妮微笑地看着他,言语间全是包容,学生像吃下了定心丸一样,终于流畅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温柔、耐心、端庄,举手投足充满爱意让人如沐春风,这是曾娜妮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她就像我们的妈妈,也像我们的姐姐”
音乐17103班的杨续涛是曾妮娜重点关注的学生,曾老师评价他“有天资,就是喜欢偷懒。”“不断地练习实在太辛苦了,就想偷个懒,老被曾老师批评。”杨续涛有点不好意思,却也很感激,“她很严厉,会立刻指正我的错误,帮助我制定学习计划,规定每天的训练时间,督促我练习。”
已经毕业好几年的学生,每回出差,只要经过常德,一定会来看望曾娜妮,他们说:“以前还小,很多困难和心事都会和曾老师说,她会温和耐心的给我们许多建议,像妈妈一样关心我们。对我们来说,她就是我们的曾妈妈。”
这样的一份关心、一句妈妈,是对曾娜妮心灵最好的滋养,也是她悉心教导学生的最好证明。
“训练的时候,曾老师会严厉的指出你的错误,”参加表演的同学说,“她会陪着我们反反复复地设计动作,一遍一遍地看我们练习,抠细节,在大家坚持不下去的时候给我们大家伙打气。没有曾老师就没有今天的我们。”
“我的孩子们都很争气,”曾娜妮每次说起自己的学生十分自豪。在她的指导下,学生的作品先后获湖南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湖南省音乐教育论文评选一等奖。她带领学生参加过省级文艺演出10余场,市级文艺演出30余场。
课堂上,她认识并了解每一个学生,会根据他们不同的问题进行辅导,也正因为她的和善可亲,曾娜妮被学生们称为“娜妮姐”。
在她担任班主任期间,她所带的班级曾获校优秀班集体、优秀团支部,所带班级学生获得湖南省创新创业竞赛二等奖。
“艺术是美,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曾娜妮在教学中,尤其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和个性的培育,她一再强调:“艺术是美的,我想把这份美好,传递给每一位热爱艺术的学生。我们的学生充满个性,但个性并非以自我为中心,更不是博人眼球,而是在正确积极的价值观下对自身才华的展示。教学生学艺术,我们首先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然后再激励他们展现自己的才华和光彩。”
曾娜妮自小学习扬琴,本科学好技能,硕士主修专业理论。多年的钻研与学习,早已让艺术成为了她生命的一部分,十年如一日的练习,使她更加自律,也学会了感知情绪,释放情绪。
在她眼里,当老师和学艺术都是很美好的事。能把这么多年积累的艺术知识和经验,传授给更多和她一样对艺术怀着满腔热血的学生们,她表示非常满足和幸福。
事业中,她一直思考,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美,理解美,所以她认真钻研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运用“学生坊”模式,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课堂上,学生成为主体,负责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向老师展现自己的优缺点,老师负责引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鼓励他们在“讲课”过程中不断完善。于是有了本文开头的这一幕。
41岁的曾娜妮,承担一线教学工作已经19年。一直从事《中国音乐史》《扬琴技法》《音乐欣赏》等核心课程的教学,连续五年教学测评名列学院前茅。永远保持学习的能力“学生们的成长很快,如果我稍微松懈,就会被‘嫌弃’,老师跟不上学生的成长就当不好老师啦!”曾娜妮笑着说。学生们鞭笞着她在教学上始终保持着一种热情和冲劲,也促使自己快速地成长。
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曾娜妮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她曾主持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级教改教研项目1项,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1项,主持校级教改教研项目2项,发表教研教改论文10余篇,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科研是教学的最大助力,现在的知识体系更新很快,如果在学习上有所松懈,自身的知识储备不能长期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就无法抓住学生。虽然科研并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她说,“但通过做科研项目以及训练,我可以获得更高的专注力、思考力、解决力。”
付出总有回报。在十多年的教学中,曾娜妮先后获得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5次,“教学质量评比一等奖”1次,教学成果二等奖。
此外,她还担任常德丝弦和写作基地项目的指导老师。曾娜妮觉得,“作为艺术类老师,能把艺术、生活和教育结合在一起,我觉得这才是丰富、充沛具有创造性的人生。”(王贝心 肖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