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卓颖 何卓颖/供图
从十几岁到二十几岁,从大一的青涩懵懂到大四的从容坦然,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都在这里度过了。时间真的是让人猝不及防的东西,总是催促着我们继续上路,而已经成为过去的过去,就让它留存在我们心底。
要说起我的大学时光,那一定是离不开《梧州学院报》学生通讯社(以下简称:院报)了,八分之五的回忆都在院报。记得在研究生复试时,老师问“你在大学里的收获是什么”,我说:“我在学校里做了两年半的校园记者,很多写稿采访的技巧其实都是在校报的锻炼中获得的,还在校报里学会了很多的礼仪礼貌以及如何跟别人打交道……”
大一刚刚入学,也面试通过了很多组织机构,但最后我还是只选择留在了院报。我喜欢新鲜感,想要接触不一样人和事,更希望自己写的稿件可以见报,觉得能有一张报纸记录我所写的文字是件很美好的事情。记得大一上学期期末总结这个学期的稿件数量,真的是少得自己都很“尴尬”,那时觉得自己一点用都没有。直到2015年的5月份,我发表了一篇《“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记从我校走出的大学生村官诸葛蔓华》的文章,学姐和我说,这篇文章谭永军老师一个字都没有改动,直接发表了。后来院报11届的副社长罗翔学长把这篇文章发到了院报的群里,说:“何卓颖是2014年10月进院报的新成员吧,看着这篇学长默默点赞。”看到学长的消息时,觉得好像自己有被大家看到,不再是小透明,有受宠若惊的感觉,原来自己并不是一点用处都没有,学长学姐和老师的鼓励,是对我最大的信任。我的自信心就这样慢慢被建立起来,单独采访和写稿的机会也渐渐多了。
大二,我成为院报新闻采编部的副部长,上课还有出报的工作充盈着我整整一年的时光,很累但是很快乐。那个时候,总是喜欢往学校宣传部跑,也很喜欢每一次一起和谭永军老师以及黄振球老师完成校报的出报工作。因为出报,和老师多了很多交流的时间。我想,自己真的很幸运啊,加入了院报,和老师成为朋友,而不是再像从前一样碰到老师都要绕道走。在和学妹们交流考研的经验时,她们问我“学姐你有没有过迷茫的时候。”其实没有,加入了院报后,一直都很充实地学习、工作和生活。一直到大三下学期准备考研的复习后,才不舍地放下了院报的工作。
关于考研的想法,是大三下学期开学后才有的。开学后看到舍友们都在复习教师资格证的考试或者正在备考公务员,只有我一个人在宿舍里闲着,总是觉得自己好像浪费了很多的时间,所以当时就想试着考研究生。于是很快就定好了广西大学的新闻学专业,其实关于考研的择校和选专业,我没有过多的纠结。很多时候,时间就是在纠结和犹豫中悄悄过去了,做自己想做的,学自己喜欢的,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我们所付出的努力,相信时间都会知道。
为了考研的复习,我确实牺牲了很多玩的时间,到了考研复习的后期更是如此,以致于宿舍很多一起出去玩的合照就唯独少了我。每次在舍群里看到她们一起聚餐的合照,其实还是会难过。但是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无奈的,为了考研可以成功上岸,我们要学会舍弃一些东西,人生不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前进和选择的过程吗?但同样,在备考的教室,我们也收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相互鼓励,一起学习,又好像回到了备战高考的那一年。我想,这一年一定是继高考之后,智商又一次达到顶峰的一年。
无论是每次繁琐的出报工作,还是日复一日的考研复习。每次想要放弃,我都会对自己说,都坚持了那么久,现在放弃不是很可惜了吗?就差一点点,再坚持一下下就可以到达终点,于是又会继续咬牙往前走。备战考研,父母、老师和同学给我的压力都是无形的。父母总是对我说没关系,老师和同学也都一直很相信我一定可以,而我又不想让他们失望。这些压力在复习的后期差点要把我击垮,但是同样的,压力也会成为一种动力。所以,我们只能更加努力、坚定地走好每一步。成功当然最好,但是没有考上也没关系,毕竟我们都不留遗憾的努力过。
“努力+勤奋”,这是我一直在对想要考研的学弟学妹们说的,而这也是我从院报的工作中得到的感悟。只有努力了,你所付出的,时间终将都会以一种方式偿还给你;只有勤奋了,你所精心浇灌的种子,开花结果的概率才会比别人多得多。其实在考研的路上,走着走着就会发现自己身边的人越来越少,孤独感会袭来。可是,不要害怕,也不要退缩,我们离前面光亮的出口不是很近了吗?
我们才二十几岁,一切都还来得及。想做的就去做吧,不要在这最美好的年纪留下一丝遗憾。(何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