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 年 10 月 17 日,张全兴去天津总医院看望何炳林院士

2002 年 7 月课题组讨论工作
12 月 10 日,适逢我校环境学院张全兴院士八十寿辰,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发来贺信,为张全兴先生送上生日祝福。
张全兴院士作为我国环境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专家,从事水污染防治研究、教学工作 50 余年,成就卓著。作为我国离子交换与吸附技术的主要开拓者、树脂吸附法治理有毒有机工业废水及其资源化领域的开创者,一直致力于离子交换与吸附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以及树脂吸附理论、技术、工艺的研发和工程应用。研究成果引领和推动了我国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治理与资源化,为工业水污染治理与节能减排和重点流域水环境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2010 年以来又开展聚乳酸系列环境友好材料研发与产业化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从 1993 年 2 月调入我校筹办环境工程专业,到 2007 年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全兴院士为南京大学环境学院的学科建设、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
时光荏苒。从年富力强到两鬓斑白,张全兴院士已经在南京大学深耕了 26 个年头。满怀着祝福和敬佩,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环境学院大楼的办公室,笔者有幸采访了张全兴院士,聆听先生创新创业的酸甜苦辣、教书育人的心得体会、报效国家的初心和使命……
一、恩师的培养、指点
1957 年秋,18 岁的张全兴考入南开大学化学系,成为江苏省常州市邓家村100多户祖祖辈辈唯一的一名大学本科生。对此,年纪尚小的张全兴心存感恩:1949年新中国成立,改变了中国人命运,也成为张全兴人生的转折点。正是这种朴素的感情,为张全兴先生以后的发展道路铸就了爱国奋进的基础色。
1956 年,何炳林先生冲破重重阻力从美国回国后到南开大学任教,立即开始了多种球形离子交换树脂的研制工作。1958 年夏,何炳林在南开大学已研发成功10 多种凝胶型离子交换树脂,其中就包括用于从贫铀矿的硫酸浸出液中选择性吸附UO2(SO4)22- 和 UO2(SO4)34- 的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在“大搞科研、大办工厂”的群众运动中,化学系分配张全兴参加离子交换树脂生产车间的筹建与生产,并担任车间主任,因此张全兴有机会在何炳林先生的直接指导下参与研制和生产离子交换树脂。
1958 年 8 月 13 日,这一天成了张全兴终生难忘的日子,张全兴至今还清晰记得当时的情形:毛泽东主席到天津视察,第一站就来到了南开大学的校办工厂参观离子交换树脂生产车间。他和另一位同学站在第三排,主席和他们亲切握手,并问“你们是工人还是学生?”“你们多大了?”他俩异口同声回答:“我们既是学生又是工人”、“十九岁”、“十八岁”。毛主席高兴得连连点头——好,好!张全兴回忆到:“当晚我就写了入党申请书,同年12 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我们年级最早入党的青年学生!”
1960 年夏天,张全兴提前毕业,留校任教,在何炳林教授指导下,开展大孔离子交换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他们成功研制的强酸、强碱、弱酸、弱碱和膦酸等大孔树脂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水处理、铀的提取、有机催化等领域。1964 年,“高强度多孔性离子交换树脂”项目获得国家新产品三等奖。也是在这个阶段,他开始在何炳林先生的指导下,开展大孔离子交换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文化大革命期间,师生二人的科研工作都遭到了中断。文革一结束,师生二人互相勉励,立志要把失去的宝贵时间抢回来,随即又携手投入到大孔吸附树脂的合成、性能与应用研究中去。1987 年,“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及新型吸附树脂的结构与性能”项目荣获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尽管张全兴已经在两年前离开南开大学回家乡常州到江苏化工学院(现常州大学)任教了,何炳林仍坚持谁的贡献大谁的排名就在前,把当年团队中最年轻的张全兴列为第二完成人。张全兴至今记得何炳林先生对他说的话:“你做的工作最多,你即使到了国外我也理应这样排。一定要实事求是!”
科学研究要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企业;做人要严谨勤奋、实事求是——何炳林先生的言传身教深刻影响了张全兴,为他开创高校人才、学科与产业融合的实践模式提供了前瞻性的理念。
二、创办南大环境工程专业
“父母在,不远游”。父母年纪日衰,需要照顾。1985 年,身为家中最小儿子的张全兴选择回到南方。他和夫人陈金龙一起调到常州大学任教,开始将大孔树脂的研究及应用率先引入环境工程领域,开发出具有原创性的“树脂吸附”技术,着手开展有机化工废水污染治理与资源化领域研究。
作为知名学府,南京大学是全国最早开展环境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单位之一。20世纪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南大逐步确立了以“改革为前导”“学科建设为龙头”“两个接轨”(基础学科和高技术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要与国际接轨,参与世界的竞争和合作;应用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要与社会需求接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两手抓”(一手抓上水平,一手抓作贡献)等指导方针。1984 年成立的环境科学系,正是南京大学“若干专业向工科发展和延伸”的重要参与者和实践者。
1993 年,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系力邀张全兴加盟,筹建环境工程专业。
当时的南京大学正处于“攻坚爬坡”的时期,“在南京大学这片学术底蕴深厚的沃土上,前后几任党委书记,几任校长都非常关心我和我从事的科研工作,这对我是莫大的鼓舞!环境学院的党政领导对我关心备至。”张全兴回忆道:当时,南京大学环科系教学科研用房十分紧缺,时任环境科学系党总支书记的石征禄以及系主任金洪钧将他们的办公室腾出来,供他改作实验室用。尽管条件艰苦,但南大浓厚的学术氛围和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为张全兴提供了更大的舞台,——组建团队、建设实验室、申报重大项目、争取标志性成果……“煮饺子”的实验空间与“伽利略时代”的工作条件激发了课题组成员奋发拼搏的精神。张全兴领衔的南京大学环境工程学科深刻把握了该学科理工结合的基本价值和定位:坚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确定了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与资源化的主攻方向;高度注重学科交叉,通过环境学科与高分子学科的充分融合,开创了树脂吸附法治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及其资源化的新领域,为南大环境工程学科的迅猛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也为这一学科树立了鲜明特色。
1999 年,在各个相关专业的共同努力下,南京大学环境学院获得了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2000 年,环境工程系开始招收本科生;2001 年,环境工程学科成为江苏省两个环境工程重点学科之一,同年张全兴领衔的课题组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教育部、科技部的指导与鼓励下,于 2002 年 4 月以股份制形式组建了江苏南大戈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现更名为江苏南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张全兴的科研团队以专利技术入股,形成知识与资本相结合的产学研实体;2004 年,在省科技厅、环保厅的支持下,组建了江苏省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于 2007 年通过验收。2008 年 7 月,环保部批准成立了国家环境保护有机化工废水治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环保公司和省、部级工程中心的组建与发展不仅大大加快了有机废水治理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而且加速了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的培养锻炼与成长。经过不懈努力,2009 年 10 月,科技部正式批准南京大学筹建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在 2013 年以优秀成绩完成验收。
2007年12月,张全兴领衔的“水溶性、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治理与资源化新技术”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也正是这一年的12月,张全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第一位由南京大学申报并获得通过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如今,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围绕学科发展特点、国家与地方需求等,通过整合和优化师资队伍,组建了16个融学科、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团队,并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如环境学院中年骨干教师任洪强教授领衔的水处理与水环境修复生物技术团队,成果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 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 项、省部级一等奖 6 项。
2012 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被评为全国第三(与同济大学并列)。2016 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全国排名 A,2017 年入选国家“双一
流”建设名单。软科中国最好学科 - 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2017 和 2018 排名南京大学均排第 2。软科世界一流学科 2017-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中南京大学世界排名第 21、中国排名第 3;软科世界一流学科2018-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中南京大学世界排名第 20、中国排名第 3。
三、重视人才培养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张全兴先生认为:人才是第一资源,科研团队的组建和人才梯队的培育是科学研究不断推进的坚实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从 2010 年开始,张全兴个人拿出 120万元的资金,再加上企业赞助的 80 万,合计 200 万元设立了南京大学全新教育基金,专门用于对南京大学年轻教师及研究生的创新奖励。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为更好地发挥基金作用,决定将南京大学全新教育基金进行修订,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张全兴院士及其创新团队的追加捐赠,国内外基金会、团体、企业和个人的捐赠等,总额达 1000 万元,设立了南京大学紫金全兴环境基金,进一步推动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据学生回忆:张全兴认为“高校老师的首要责任就是培育学生爱党爱国情怀和社会担当意识”。他注重“用讲党性、顾大局、说真话、求实绩的自身行为教育影响学生”,不管是做实验,还是和企业打交道,张全兴都要求学生一定要踏踏实实,实事求是,诚信做人,诚实做事。为了得到可靠数据,他要求学生重复做十几次、几十次甚至上百次实验。不仅如此,他主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有独立开展一个完整项目的经历,以提高他们作为科研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做到既能搞科研,又会搞工程。
目前,张全兴院士已培养出研究生和博士后 70 余名,涌现出李爱民、潘丙才、刘福强、陆朝阳、张慧春等一批中青年才俊:如 1963 年出生的李爱民教授早已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3 年入选中组部首批“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 年荣获全国首批国家创新争先奖状,2018 年入选江苏省第五期“333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1976 年出生的潘丙才教授获得 2008 年亚洲高校青年研究 员 奖(Asian Young Researcher Award)和 2010 年亚太地区水科学领域青年科学家 奖(ProSPER.net-Scopus Young Scientist Award),2013 年出任国际水协会中国青年委员会主席,2014 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8 年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虽年已八旬,但张全兴院士始终不忘“放怀绿水青山”的初心:2018年7月27日,张全兴应邀参加“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座谈会,积极致力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和长江生态大保护重要指示。正如弟子们在“志庆集”里对张全兴先生的真诚祝福:
耄耋向茶寿,桑榆晚景好。心存凌云志,必争绿水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