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份高手进阶锂电池资料包》,《1000份锂电池高质量干货》,《锂离子扩散系数的电化学测量方法》……”翻阅他的微信朋友圈,到处可见关于锂电池方面的文章动态,打开百度搜索他的名字,大多是关于他在锂电池方面的研究成果,足以见得这位从本科到博士后都以物理化学为专业的科研人对于锂电池的关注和热爱。锂电池,早已成为他心里的一份事业,他就是我校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胡传跃。
胡传跃教授
胡传跃,男,1972年3月生,湖南安化人,教授,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长期从事锂离子电池及相关材料的研究。2001年获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SCI、EI收录10余篇。主持参与国家级课题3项,省级课题10余项。
胡传跃教授目前从事的科研项目有锂离子电池Ni-Mn-Co三元正极材料、LiFePO4正极材料、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的研发,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技术开发,动力型锂离子电池超低温电解液和5V级电解液的研发,以及Li2MSiO4正极材料和纳米CuO、Fe2O3负极材料的基础研究。主持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学改革重点课题“开放性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探索”。主讲《结构化学》、《材料科学基础》、《应用电化学》、《分析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等教学课程。
求学:在锂电池领域孜孜不倦的奋斗着
“是中南大学李新海教授为我打开了通往锂电池研究的大门。”胡传跃告诉记者,1998年,他如愿考入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冶金物理化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锂电池行业协会理事、中南大学教授李新海,此后从硕士到博士6年的学习生涯,他一直都跟随李新海教授从事锂电池方面的研究。
“当时90年代锂电池领域还没有兴起,国内仅有几个专家在做这方面的研究,而我的导师李新海教授就是这其中的一个,在他的带领下我有幸接触了锂电池的研究。”遇伯乐,才有千里马,导师的指引,让从小就对物理化学有着浓厚兴趣的胡传跃激情满满,在研究生学习期间特别卖力,特别肯干。
“那时自己也是第一次接触到锂电池,感觉特别新奇,引发了我强烈的兴趣。” 谈起自己研究生期间在锂电池方面的研究经历,胡传跃记忆深刻,“博士期间每天几乎除了吃饭时间,全天都泡在实验室,很多次为了等到实验结果,深夜12点我还没有回去休息。”
胡传跃在认真研究
“当然有困难!不过有困难才能成长。”当记者问及胡传跃研究生期间是否有遇到困难时,胡传跃有些激动,深有感触,“刚开始的时候,我有些自满,导致我前两个月的实验基本上都是失败的,我特别压抑,不知所措。”“多亏了导师及时指导我,让我慢慢沉下心来,查阅文献,整理数据,总结分析,我慢慢地有了进步,记得我第一次实验成功的那天晚上,我特别开心,兴奋的一晚上没睡。”胡传跃说。
2005年,胡传跃的博士论文《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的行为研究》顺利通过答辩,获得工学博士学位,该论文中的很多理论和创新性成果在各地企业中得到了现实应用和推广。10多年来,胡传跃一直致力于锂电池方面的研究,并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近年来,他为政府、企业、学校完成了多项锂电池新能源方面的攻关项目。
2001年至2002年,胡传跃任上海宜电电子有限公司技术开发部经理,从事锂离子电池的制作技术的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与生产技术的管理工作。曾主持完成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锂离子电池LiNi1/3Co1/3Mn1/3O2正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主持完成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锂离子电池稀土元素掺杂改性LiNi1/3Co1/3Mn1/3O2正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主持完成湖南省教育厅青年课题1项“锂离子电池Li2Fe0.5Mn0.5SiO4正极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主持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一般项目“锂离子电池用集P、F、Cl于一体的电解液阻燃剂的基础研究”,作为第一参与人和项目主要负责完成人,
此外,胡教授还曾参与并完成校企合作项目“锂离子电池制作技术的开发”,并成功完成技术的转让,完成了锂离子电池复合球形天然石墨负极材料的中试生产,完成了锂离子电池Ni-Mn-Co三元正极材料和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小试研究等。
记者当场为他在锂电池领域的执着研究和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点赞,胡传跃摆摆手说:“不足为提,就算不做这些,我的生活也早已离不开锂电池。”
育人:带学生走出校门学习的教书匠
近年来,我校积极探索校地合作育人新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持续推进协同育人。胡传跃教授积极将校企合作模式应用于实践,带学生走出校门去学习,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这几年,我们积极探索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希望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胡传跃告诉记者,“前几年只是试点,派少量优秀的学生到企业实习,发现效果不错,这两年派的学生多了,2018年一共安排了29个学生到艾威尔实习,有一些学生干的很出色,最后留在了企业,被企业作为储备干部培养。”
湖南艾威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主攻锂电池研发、生产、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是我校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实习基地。据了解,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与湖南艾威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有多年的实质性合作,根据校企合作协议约定,学院引导学生到企业实习、就业、创业,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及技术开发,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胡传跃教授在指导学生做实验
占钰林是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15级学生,去年,她和很多同学一样,被胡传跃教授推荐到艾威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实习,她因实习期间表现优秀,被企业留了下来,并作为储备干部培养,解决了就业难题。
“刚开始从学校到企业,真的一脸茫然,书本上学到的东西感觉一点都不适用,但我跟着企业技术人员学习一段时间后,学到了很多技能,现在自己能独立完成一些企业领导安排的任务,每天都感觉过得很充实,我很感谢胡教授给了我这个机会。”占钰林说。
和占钰林一样,谢勇也是胡传跃教授比较得力的学生,在校期间就经常跟着胡教授做一些科研项目,今年,他顺利通过了全国研究生考试初试,现正在准备苏州大学的研究生复试。
“到工厂实习当然好啊,我们是工科生,最需要的就是动手能力。”记者问及谢勇在实地工厂实习的感受,他很有感触,谢勇告诉记者,“说实话,我们学校的实验室设备还不够先进,只能完成一些简单小型的实验项目,而企业设备先进,我能做很多复杂大型的实验,还有技术人员指导,胡教授也会经常过来。我想考研,也喜欢搞研究,在实地工厂实习就很好的培养了我的科研能力。
胡传跃教授在指导学生做实验
“让学生走出校门,在企业中得到锻炼,一方面是完成规定的专业实习任务,另一方面是有效利用好企业的资源,高质量的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胡传跃会经常去学生实习的企业去开展服务工作,和学生一起做实验,指导学生写好毕业论文。“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导师就经常让我到企业去学习,体验深刻,在学校做实验和到实地工厂做实验,在格局上就不一样。”胡传跃说。
据介绍,胡传跃这种走出校门与企业接轨的学习模式取得了良好了成效,很多低年级学生见学长学姐在企业学习收获很多,由原来的不愿意去转变为纷纷想去。
“慢慢地有一定经验后,我想带领低年级的学生也多去企业开展实践,做一些科研项目,从大一开始就树立科研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实践能力。”胡传跃说。
工作:不做院长只做科研的追梦人
2005年,博士毕业后的胡传跃,就来到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工作,因为工作需要,他担任系副主任一职,2009年,胡传跃辞去了行政职务,专心做科研,在这之后的几年时间是他科研成果最多的时期。2013年,胡传跃因为能力突出,学校工作需要,又被任命为系主任(院长),2018年,任期满后,他再一次辞去了院长的行政职务。
如今,没有行政职务的胡传跃,又一心一意开始了自己的科研工作,谈到锂电池未来的发展前景,胡传跃颇有心得:“未来,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和绿色能源发展的重视,新能源电动汽车会得到全面推广,这就需要锂电池的不断开发和应用,能够让老百姓的手机等工具使用的时间更长,生活更加便利。”
胡传跃与学生一起做科研
据胡传跃介绍,一直以来,他都在不断思考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怎么样让锂电池的容量密度更大,性能更好,安全性更佳;第二个是电池最重要的是材料,他想开发出更好的电池材料,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降低其生产成本,让更多新能源产品走进寻常百姓家。
“锂电池本身对环境污染很大,但身边很多人都把废旧锂电池收在家里,不知如何处理,您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吗?”记者对锂电池产生了兴趣,不断向胡传跃问起这方面的知识。“锂电池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国外很多国家都建立了完善的锂电池回收机制,有专门的锂电池回收点,我觉得我们国家也要从政策层面完善锂电池回收机制,同时,每个公民也要主动树立垃圾分类回收意识,不随意丢弃电池,共同保护环境。”胡传跃回答道。
胡传跃在认真做科研
胡传跃对锂电池的专心研究,也离不开身边亲人和朋友的支持和帮助,胡传跃和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几个教师组成了锂电池研究团队,当天采访时,胡传跃的好友陈占军博士也在办公室加班指导学生论文,当记者在与胡传跃确认他近年来获得的荣誉时,陈占军见漏了一项,赶紧补充:“老胡,还有一项呢,今年我们团队还获得了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三月份就公示了,你还不知道吧。”
胡传跃的妻子夏石花在学校图书馆工作,教学科研任务没那么重,她每天一下班就是做好饭等待丈夫回家。“他工作忙,压力大,家里的事我基本不让他操心。”夏石花说。
“有了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我才能心无旁骛。”胡传跃说,“希望自己不负重托,在锂电池领域做出更多的成果。”
十余载的苦心钻研,多年来的孜孜不倦,无数次的挑灯夜战,源自于胡传跃对锂电池的关注和热爱。锂电池,早已成为他心里的一份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