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肿瘤也有“种子”!怎样抑制它结出“恶果”?南医大新发现登上JCI杂志

焦虑的幕后操盘手?南医大发现一种与焦虑症相关的蛋白

心脑血管
疾病




  本报讯 干细胞常被人们称为“万用细胞”“种子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和人体器官的潜在功能。
  然而,也有一类“坏”干细胞———“肿瘤干细胞”。它们是肿瘤的“种子”,是导致肿瘤的一系列恶性行为的最原始的细胞,并最终结出“恶果”。胶质瘤干细胞(GSC)就是如此。
  胶质母细胞瘤,其俗称为“脑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且最难治愈的原发性恶性肿瘤。一种名为ALDH1A3的蛋白则是“种子”背后的“黑手”,它的活跃,能够让“种子”更加具备侵袭性、耐药性,更容易成长为肿瘤。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慧博教授团队发现,有一种名为USP9X的酶,能够与ALDH1A3蛋白结合,进而使“种子”保持了这些继续作恶的特性。他们发现USP9X特异性小分子抑制剂WP1130,能够高效地抑制ALDH1A3的去泛素化作用,最终使得“种子”失去了继续作恶的能力。日前,该成果已在国际顶级医学综合期刊《TheJournalofClinicalInves鄄tigation》(临床研究杂志,5年影响因子14.434)上在线发表。
  这项研究揭示了胶质瘤干细胞从“种子”变成“恶果”的一种全新的背后机制,也评估了WP1130作为针对此种肿瘤的新型分子靶向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GBM提供了新的策略。JCI杂志也为该研究专门配发了特约评论文章。同时,JCI出版的当月文摘JCIThisMonth将这一研究工作做为重点推荐。
  近年来,王慧博教授致力于脑胶质瘤发病机制、肿瘤耐药以及胶质瘤干细胞的基础-临床-转化研究,作为通讯作者在JCI,Brain,CancerResearch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原创性论文10余篇。宣传部 蔡心轶 一附院 陈正新本报讯 焦虑障碍是最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针对我国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焦虑障碍的患病率高达5.6%。
  大脑有许多独立的功能区域,每个区域“分管”不同的心理能力,各司其职。有研究发现,大脑中有一个叫做BLA(基底外侧杏仁核)的“专管”焦虑相关行为的区域。南医大韩峰教授课题组与基础医学院卢应梅教授、浙江大学药学院陈忠教授合作,筛选出了一种Tmem74蛋白,它能够影响BLA区域的神经机制,对焦虑行为进行调控。这一成果近日在MolecularPsychiatry(《分子精神病学》)在线发表。
  “我们发现,Tmem74蛋白在成年人脑内高度聚集,焦虑发生时,Tmem74蛋白量显著下降。”课题组从小鼠身上发现,焦虑一旦发生,小鼠脑中BLA区的Tmem74蛋白表达会明显下降;相反,如果在该区域中想办法让Tmem74蛋白过表达,小鼠就会出现抗焦虑行为。这就好比,BLA是一条水泥路,Tmem74蛋白是水泥,水泥一旦减少或者缺失,小路上的石子———这些神经元就“鸠占鹊巢”活跃了起来,小路的功能就破坏了,表现在人身上就可能会是情绪的不稳定等焦虑行为。
  “目前虽然临床有一些抗焦虑作用的药物,比如安定,但都不是单纯针对焦虑障碍的靶向药,副作用多,依赖性强。”韩峰教授说,“这是因为对疾病的发病机制仍不完全了解和药物靶标不够精准。”团队的这次成果叩响了发现抗焦虑药物新靶标的大门。宣传部 张彦会
南医大揭示肥胖和动脉粥样硬化中炎症反应的内在负性调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