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 4月23日,迎来了第24个世界读书日。在这草长莺飞的四月天,暖阳初升,正是读书的好时节。读书,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食粮,增加我们的精神内涵。正如世界读书日的宗旨所倡导的那样:“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裕,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 护 知 识 产权。”
但世界读书日在中国还未被公众广泛知晓,甚至,大多数国人在生活中都还读书甚少,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我校图书馆每年举办的读书月活动就显得特别有价值了。今年图书馆的读书月活动包括读书体验分享集赞活动、“一书一世界”演讲比赛、国风才艺表演、读书漂流活动、“阅读之星”评选,以及开创性的大学生诗词大会等等,为杏林学子们提供了足够的视角与选择,来丰富学子们的课余生活。负责系列活动筹办的图书馆好书者团队总负责人俄什阿牛莫说:“虽然活动期间很辛苦,但是能通过这些活动让同学们对读书日更加了解,对阅读有更多的兴趣,我们团队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并且我们将延续传统,将活动不断改进,越办越好。”有这样一个用心做事的团队,也不奇怪此次有那么多同学踊跃参加了。
阅读,对人的影响并非一时之效,而是潜移默化的。当下,随着电子产品的发展,我们阅读方式的选择也越来越多样化。图书馆负责人提及了电子化阅读:“它既偏向于碎片化,稍显浮躁,却又能够利用琐碎的时间来阅读。”无论是哪种阅读方式,适合自己的方式才是最好的。只要能够从中得到收获,那便是阅读的意义所在了。
当然,也有同学对于读书内容的选择提出了自己的见解。18级药物制剂的黄清晨同学说:“阅读要成为一种爱好才能形成习惯性反应,不喜欢阅读的人怎样都不会去投入阅读。大多数人就算喜欢阅读也是喜欢小说的阅读,然后把自己投身于不切实际的男女主角梦中,这样的阅读反而是不好。”
2018年度我校评选的阅读之星是管理学院16级应用心理学的刘文斌,他在一年的时间中阅读了125本书籍。刘文斌表示,他如果两三天不读书就会觉得难受,历史书籍、科幻小说、心理学专业书等是他阅读的主要内容。他说,125本书籍的阅读量没有特别值得称赞的,因为那只是他的娱乐方式而已。阅读使他形成了独立的思维模式,不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当阅读是一种乐趣,它也就不能称为负担了。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管是否开展读书日活动,阅读都应该是我们每个人气质组成的一部分,都不该让这种传统被时代发展所替代。如果每一个人都把阅读当成一种乐趣,那么我相信,人类的智慧将会得到显著提升,世界也会更加的文明。(校报记者 曹遵敏 王文艳)